——读《诗是不是“废话”》
草根蚂蚁的这篇写作心得,其实就是一片很好的写作教材。在我们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是分三个层次的,一是事务型,二是业务型,三是专家型。同样,在我们写作这个行当来说,也是需要这样来去判别或分类的。我们大多处于只写不说,或只会写而不会说,换一种说法是理论水平欠缺或过于低下。所以作品的档次往往上不去,或者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这帮子写手的通病。根源在于,没有在这方面下过多大功夫。我非常钦佩叶文福老师那信马由缰、纵横捭阖的演讲。我们知道,叶老师除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有话要说”,不说则如鲠在喉。这种想说的冲动是要培养的。就如我们的老师桂汉标,能写能说能评,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靠的是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培养人才的拳拳之心。是应当奉之为楷模的。一个诗人只会写(诗)而不会说(诗、文),那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是缺憾,是遗憾。我想草根蚂蚁给我们树了一个榜样。这位老哥有情有义,有热情有激情,在得到我们聚会的消息后,马上写出这样一篇在情在理的文章来,我读后,是兴奋而汗颜的。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功课落下太多。因此,我思考今后我们的课怎么补的问题,算是“杞人忧天”的胡说八道吧。
一是要号召学习,补一补文学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的课;二是要畅通信息渠道;对内省内国内的诗歌创作情况要有所了解,再不可“闭门造车”而“夜郎自大”;三是提倡写“作后感”,在完成作品后,写一写创作心得、感想,把“道理”讲一讲;四是诗社学习时,安排时间讨论,包括说心得,评作品等;五是提倡练习评别人的作品,可以口头评,主张文字评。口头评可以练说话能力,书面评可以练写作能力,并从而养成良好习惯。
其实开口也不是真的那么难,比如我们看一场球,吃一道菜,都会有评价,为什么对诗作就不敢开口呢。因而我想到“争鸣”,我们为什么不张开我们的大口,说出话来呢?说不定,我们说出来的或许会是“黄钟大吕”哩。
我们的课是不是要补一补呢?
我肯定补,因为我认识了草根蚂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