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年宵刚过,韶关乡下有些地方的人们已开始扫墓。与旧时的“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零乱凋僻相比,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各地的扫墓活动有了逐年更盛的迹象。许许多多在外务工的人,即便春节不回家过年,年后的扫墓大多也会尽可能的赶回来,而那些本来家里没有青壮年在家的人家,无论如何也是得至少有人回来的。无论是乡下还是城区,无论是大小家庭的家祭还是各种组织的公祭,扫墓行为都越来越受社会各阶层的重视。扫墓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尽管在科学面前看似带有所谓的迷信色彩,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扫墓依然有它广泛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光阴流转,花开花落。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的最根本的意义,就是以形同正统化的方式,向祖先、逝去先人故亲的思念之情。在这样的行动中,使与故人的印象有了持续的保存,从而也减轻了生死离别之痛,从健康方面说,这无疑是最好的心理安抚的一种方式。在给坟茔除草、进贡、絮叨的过程中,情感联系的纽带加强了。其次,在客家人居住的韶关乡下谚语有云:“醮地(扫墓)分亲疏”,乡下扫墓一直遵循着当地同姓家族先“大家”,后“小家”,先公祖,后家祖的顺序进行,越往后,在一起扫墓的血缘关系就越亲近,谁是外人,谁是自家人,远近亲疏了然于行。因此,人们通过回家扫墓的过程,让原本对自己家族脉络不太清晰的人,有了最直接确切的梳理作用,祖先的足迹、家庭的历史、自己从哪里来?这些国人历来着重的问题,都在这些行动中有了渐渐清晰的认识。溯源思本,这当是每个的人生中一大课题。
其次,扫墓让奔波四方的游子找到了归属感,对纷繁人世的人们的内心有慰藉作用。通过扫墓,让活着的人更进一步地拉近了先人的距离,通过回首反刍他们的人生,让人对生死离别,有着更成熟的认知,平缓了人们紧张恐惧的情绪,看淡离逝,才更加坚强从容而生。
当人们行走在清明时节的郊野、乡山,所见正是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的鲜亮之时,看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如果说扫墓扫却了人们心中的阴霾,扫墓的行走过程当是一次归真自然的踏青。对每天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来说,又是一种别样的休憩。越近土地,越归本真。
近年来,国内各种大小公祭活动持续启动,公司、学校、政府部门等,纷纷组织到就近的公墓、纪念馆等开展缅怀先烈、扫墓活动,我国也专门设立了国家公祭日。公祭活动的举行不仅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的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这样的纪念,是为记取过去。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公祭能促使全人类都保持唤醒状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与时代的文明进步。
韶关作为一座偏远山区的山城,却也是曾经的革命老区,在这片热土上,在家国危难之际,涌现出一大批抗日名将、一大批救国救民的革命志土,时值今日,无论他们是共产党还是国军将士,这些抗日救国的功臣们、先烈们,都应得到同样的敬仰与纪念。笔者也在此希望并期待着,是如抗日名将张发奎、华振中等国军将领,他们的抗日救国之心,爱国之志,都能被当政者与国民越来越受到怀念与颂扬。
那些矗立在山岭上的纪纪念碑下、那些草木隐没着的英雄的坟茔前,在这清明时节,理应涌现更多前来缅怀的人们,理应再响起国人们庄严肃穆的誓言!这是一方水土的神圣,这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从小家庭、小家族的扫墓,到大团体、政府部门的公祭,清明扫墓都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全民扫墓度清明,是个人身心的清明,是家族的清明,也是社会风气的清明!国家的清明!
2017年2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