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同志于2013年5月21日对此建议作了如下批示:“转请韶关市主要负责同志阅研,应注意吸纳借鉴黄伟宗教授的意见建议。”★
■升华“源流交融”圣地
建造“韶阳文化之都”
——韶关文化资源及其研究开发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 黄伟宗
最近,笔者应邀到韶关市参加该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座谈会”,并对该市的文化资源及其研究开发状况进行了新的考察。近二十年来,笔者对该市进行过多次考察,并为该市文化建设提出过多次建议。这次考察发现,该市文化建设无论在软件或硬件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在面临和酝酿着新的跨越。为助一臂之力,特为其提出升华“源流交融”圣地,建造“韶阳文化之都”的文化定位和研究开发建议。
一、 升华“源流交融”圣地
韶关市(含其所属南雄、始兴、乐昌、曲江、仁化、乳源、翁源等县市)位于广东北部,毗邻湖南、江西,为“透迤腾细浪”的五岭之大庾岭之南,珠江主干流之北江水系,与南岭山脉交叉纵横,形成山青水秀的生存环境,故早有古人栖息,万物萌生,自然人文资源厚实丰富,文化元素多种多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我省号召建设文化强省以来,在该市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杰出成就,对地域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成果日益增多,地域文化特色日益明显。综观可见,该市的文化资源和研究开发现状,特具源远流长、交汇触合的特质和优势,应当更进一步发挥这些特质和优势,将其以“源、流、交、融”四类文化特质优势梳理,并以“源流交融”的文化理念高度,分项、综合并向建设圣地的境界升华。具体是:“四源”、“四流”、“四交”、“四融”。
(一)“四源”
一是原始古人之源。包括曲江马坝出土的10万年前原始人头骨化石、石器时代的石峡遗址,以及分布各地的古代文化遗址、遗产、遗存。
二是地貌生命之源。包括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丹霞山,是亿万年前的红石岩地貌,还有象征生命之根的阳元石和阴元石,以及南雄、始兴出土的6500万年前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等。
三是人文诗乐之源。包括珠江文化始祖舜帝在丹霞山奏韶乐的遗址——韶石,珠江文化诗祖张九龄在故乡成长的遗址、修建的梅关古道、开创的盛唐清淡诗派和南粤诗风,以及他撰写的代表珠江文化风格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望月怀远》诗。
四是佛教禅宗之源。包括南北朝时印度和尚智药三藏创建的曲江南华禅寺,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举世公认的佛教“祖庭”,在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地区有“分庭”。南华禅寺还是珠江文化哲圣六祖惠能创立南派禅宗的发祥地,毛泽东称惠能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是中国佛教的“真正创始人”,是广东两大圣人之一(另一位是孙中山)。西方媒体还称惠能是世界千年十大思想家之一,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此外,韶关尚有云门寺、东华寺、别传寺等皆可称为“佛源”的佛门圣地。
(二)“四流”
一是北江水系之山水文化流。包括从北至南层层汇入北江的武江、浈江、锦江、翁江等大小江河,以及以乐昌峡枢纽为代表的大量水库、水陂、枢纽、大坝、航道等的水文化、治水文化、航运文化流。
二是南岭山脉之古道文化流。包括大庾岭梅关古道、南雄乌迳古道、乐昌金鸡岭古道,乳源西京古道等。这些古道,不仅是贯通中原与岭南的军事关道、商道、盐道、矿道,而且是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水陆交通要道,是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意义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还有以明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为代表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西学东渐”之道。
三是南雄珠玑巷之南下移民文化流。特别是在唐宋年间连续三批百万中原移民南下,开发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各地,自明清以后,又大批移民开发海外,成为分布世界各地、尤其多在南洋、美加的华人华侨,使广府文化源源不断地流向全球。
四是贯串古今之名人文化流。包括古代韩愈、苏东坡、汤显祖等南下文人,本土出生的南朝名相侯安都、唐朝贤相张九龄、宋朝诗人兼外交家余靖、清初思想家廖燕,以及辛亥革命、民主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至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量知识分子、知名文化人,都奋斗或出生于此,造成名人文化流源源不断。
(三)“四交”
一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汇。韶关是岭南接受中原文化的前哨地,最早且最多与中原文化交汇。如韶石传说是舜帝南巡到此奏韶乐之地,舜和韶乐是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最早交汇岭南之证。岭南土著百越族本无姓氏,珠玑巷南下移民有156姓氏族群迁入,是中原姓氏文化交汇史实。
二是民族文化与民系文化交汇。韶关全市人口汉族居多,少数民族不少,瑶族、壮族、畲族均有;民系以客家族群为多,广府族群次之。乳源的瑶寨,始兴的客家围屋,韶关的骑楼,南雄的广州会馆,均是民族民系文化交汇的见证和载体。
三是矿冶文化与生态文化交汇。韶关是重工业城市,自古有矿冶企业,矿治经济和文化尤其发达,如韶钢、大宝山、凡口矿等知名全国;韶关又是生态环境秀美之地,生态文化景观遍布全市,如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乳源大峡谷、仁化丹霞山等享誉世界。
四是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汇。韶关是岭南文化发祥地,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张九龄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以六祖惠能开创的禅学文化,更具有中心地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毛泽东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和万里长征,均先后在南雄活动,中共广东省委先后在韶关领导广东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代重大革命事件,使韶关成为革命要地,红色文化摇篮,形成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圣地。
(四)“四融”
以下四个融合,既是韶关现有文化特质和优势的体现,又是将以上“四源”、“四流”、“四交”升华为圣地境界的方向、途径和实现标尺。
一是文化环境的高山与流水融合。韶关的自然环境,既多高山又多流水,两者纵横交错,相互融合。人文环境也如此。《论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韶关文化环境也是高山与流水的融合,仁与智的融合,韶石与韶乐的融合,张九龄、余靖诗意的山水融合,诗与乐的融合,即如“高山流水”之音韵和风韵。
二是文化结构的自然与人文融合。韶关的文化总体,大都是自然界中有人文内涵,人文景观又大都融于清幽的自然景观中。如佛教禅寺,大都位于山清水秀的幽境之中,可谓自然人文融合的景观典范,但迄今有世俗化趋向,应进一步加强两者融合,以真正达到人禅合一、农禅合一的般若境界。
三是文化元素的古代与现代融合。韶关的文化元素,古代比现代著名丰富,故有“三古之都”(古人、古佛、古道)和“古代文化立交桥”之称。但这些“古”,都是现代发现和发掘出来,又都是以现代眼光和方式展现的,所以是古代与现代融合。马坝原始智人遗址和石峡遗址,是岭南最古的文化元素,以现代展馆展示即是如此。但以当今眼光看来,科技文化元素尚少,应进一步运用高科技元素和手段,使古文化复活,以达古今文化圣地境界。
四是文化景观的实体与境界融合。韶关现有文化景观,大都寓于高山流水环境中,故既是自然美的境界,又有境界美的实体,这是韶关文化的特大优势,以全省唯一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丹霞山景区为最。但从圣地升华要求看来,每个景观都不应停留在只吃实体自然美的“老本”,而应当增添境界的元素和创造;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实体景观,应增加自然美元素和境界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的实体景观,应当增强人文元景和境界创造。前者以南华禅寺为例,大有可为余地;后者以丹霞山为例,前景最为广阔,去年笔者在该景区考察时曾提交调研报告,为其增添人文元素而作“珠江文化三祖圣地”(始祖舜帝、禅祖六祖惠能、诗祖张九龄)题辞,为其总体景观建设提出“整合丹霞世界,建设世界丹霞”建议。(见《广东参事馆员建议》2012年第31期:《申报世遗成功后怎么办?》)
二、建设“韶阳文化之都”
在这次韶关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座谈会上,韶关学院课题组提出“韶文化”概念并以此打造文化品牌的建议。笔者认为,这是有依据、有创意的,但应作区域性的界定,并可更高地提出建设“韶阳文化之都”
。
(一)理由
韶关丹霞山风景区内,有传说舜帝南巡岭南时的遗址——韶石,据《辞海》称:“昔舜南巡,登石奏韶乐,因名”。这是韶关特有文化遗产,也是全省、全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但是,韶石只是韶乐文化中的一种,更只是韶文化的一种元素,韶关所有的韶石、韶乐文化,以至韶关冠名的韶名文化,仅是中国韶文化中的一个很小的局部,不是大部或全部。所以应对“韶文化”作区域性界定,故称“粤韶”或“韶阳”均可,但以“韶阳”为佳,因“阳”指座向之“南”,可为“韶文化”作“南方”界定,亦有朝阳、阳光文化之意。
(二)意义
如果确定以“韶阳文化”的概念和名称定位,既可以此确立自身的独特文化形态,又可与全国博大精深的舜韶文化对接,从而拥有更深广的研究开发空间。据《尚书·舜典》记载:舜继尧位后,先后到东、南、西、北“巡守”并祭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其辖地分十二州,封州长为首领,安抚百姓,以德服人,蛮夷率服。司马迁《史记》云:尧禅位于舜,“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刘熙注曰:此语言“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是“中国”名称之始。从这些记载可见,舜韶文化地域之大,包括整个中原(含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史记》称,舜后“南抚交趾”(即百越族栖居的岭南一带),又载“舜崩苍梧之野,葬于九嶷之山”,其所指的“苍梧之野”是今“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地带”,可见舜韶文化地域之大。而且,《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以德继位,倡导以乐(包括韶乐)育德,以德施政,从而开创了韶政、韶德、韶乐、韶姓、韶美等文化领域或元素,真是深广如海。所以,我们立足于韶阳文化,对接全国各地舜韶文化,研究开发的空间和意义都极大。
“都”者,既有集汇、总共、中心之意,又有首席、领头、领衔之义。以“韶阳文化之都”为韶关市文化定位,既有将韶阳文化作为韶关文化首席和主要标志或代码之初衷,又有以此统率全市各县区及各种文化元素之意念。因为韶关本姓“韶”,其名源于韶石、韶乐、舜韶文化,舜乃开创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三皇五帝”之一“帝”,又是珠江文化始祖,应当且完全可为韶关文化之首。如此定位,并非排斥而是更好地发挥“源流交融”的圣地特质和优势,因为舜韶文化,既是韶关“四圣地”的主体内涵,又是其主旋律;韶乐的“高山流水”内涵和情调,既是韶关市区各种文化元素的共性色彩和基调,又是乐昌、曲江、乳源、翁源、仁化、南雄、始兴等所属县市的文化共性和联结纽带。所以,建设“韶阳文化之都”具有统领和联结全市文化建设,并将其创建为广东以至全国一种独特文化形态或领域的意义。
(三)举措
1.举办全国性的首届“舜韶文化和韶阳文化”研讨会,邀请全国以至世界舜韶文化学者参加,尤其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西及我省相关学者赴会,交流成果,对接文化,认同定位。会后出版论文集,并陆续编撰出版《韶阳文化丛书》和《韶阳文化史》,,以逐步确立韶阳文化理论、学术体系和文化形态。建议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和珠江文化研究会予以协助或联手共办。
2.将丹霞山(尤其是其中的韶石)景区作为“韶阳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其世界自然遗产基础上,增添人文内涵,既作为“源流交融”圣地加工,又要作为舜帝、六祖、张九龄“三祖圣地”打造,尤其是应在韶石水边,增建相关景观,以现代高科技手段,再现舜帝奏韶乐景象,再现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瞻仰集聚情景,包括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在此写下“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裙”诗句的意境。(见韩愈的从潮州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诗)
3.将现正建设的韶关“芙蓉新城”,作为赋于韶阳文化内涵的现代载体,用毛泽东撰写舜韶文化诗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为意境,将诗中的“九嶷”、“白云”“翠微”、“红霞”、“洞庭”、“天雪”、“长岛”、“地诗”、“梦廓”、“朝晖”等词语作为地名或路名,将毛泽东的“芙蓉国梦”文化元素,定格于芙蓉新城中,作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建筑“中国梦”的一个成果。
4.将现已建成的“韶阳楼”作为展现韶乐的音乐宫,尽力搜集《韶箾》、《韶濩》、《韶韺》韶乐乐曲,以及春秋伯牙鼓琴之《高山流水》等名曲,作为韶乐文化圣宫的“镇宫之宝”,在宫中演奏播放。
5.将已建成的“通天塔”作艺术改造,以舜帝南巡崩于芲梧之野后,娥皇、女英两妃南下殉情的故事为背景,以现代科技方式展现“帝子乘风下翠微”的意境,使“韶阳文化”更有“通天”的浪漫色彩。
【原载《广东参事馆员建议》2013年5月10日第15期】
●附录:
■交 融
桂汉标
最近,著名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先生,向省政府提交了《韶关文化资源及其研究开发的调研报告》,报告中指出:韶关市的文化资源和研究开发现状,特具源远流长、交汇触合的特质和优势,应当更进一步发挥这些特质和优势,将其以“源、流、交、融”四类文化特质优势梳理,并以“源流交融”的文化理念高度,分项、综合并向建设圣地的境界升华。
——题记
一
“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可是为这里而歌吟
学者的睿智 揭示了
独特的山魂水韵
万绿尽染 山耸谷横
深情汩汩 涧流泉喷
全球几乎都成数字化存在了
这里依然水爱山亲
是的 原始的最朴素纯真
自然的最和谐感性
山蕴水绿 水润山青
交融造就了这人间佳境
二
地理的 也是历史的
丹霞濡染南华禅钟
梅花香透珠玑根脉
石坑崆雄晀粤海潮涌
自然的 也是人文的
韶石缭绕韶乐雅韵
古道浮动天涯明月
红围闪烁抗敌铁血风云
仁者智者 乐山乐水
沧桑时空不息的交融
繁嚣浮躁中 这里
是一片诗与画的意境
三
不错 是一块交汇圣地
中原岭南 文化与传统
生态矿冶 民族与风情
交相辉映 共生共荣
心智相汇 情性交融
东南西北同一个天空
一草一木都自在生长
浈武北江欢畅奔行
源远流长呵 与时俱进
要靠传承更要靠警醒
当3D打印将全球风行
这里要打印后发的自信
四
交融是一切的共性
拒绝只能是衰败的降临
交融是生命的起点
春华秋实才有万紫千红
本真的 也是愿望中的
山高林密 云无羁穿行
水流湍急 雨轻敲夜静
再粗犷也渴求柔柔温馨
梦里的 也是现实的
每一个出彩的人生
也许存在于瞬间的永恒
梦里家园 正与我们交融
2013年6月13日于粤北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