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有联云: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张九龄(678年农历2月14日—740年5月7日)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据说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张九龄墓前有一株桃花,自生自长于斯。张九龄,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每次荐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归乡期间,张九龄并不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长期以来,由于五岭的阻隔,岭南和中原的交通非常落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原。于是,张九龄便向朝廷上奏请开大庾岭路,得到批准后,张九龄亲自主持修路工程。开凿了一条长约20余丈、宽3丈,可两马车并行的大道,从此后梅关古道 “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唐•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序》),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2017年3月12日上午,纪念张九龄诞辰1339周年暨清明祭祖活动在武江区田心村张九龄公园举行,活动旨在通过祭祀祖先的形式追忆先贤张九龄,发扬九龄文化,传承九龄风度。张氏宗亲约5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全体张氏后裔们饱含深情地齐声诵读张九龄所写的古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回响在九龄园中,张氏后裔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诉说着对先贤张九龄的爱戴与缅怀之情。
田心村外觅芳踪,千载桃花依旧红。
浈水流长根愈壮,大唐风烈叶犹葱。
丹心似果颗颗赤,风度如枝节节忠。
文献英魂何处去?馨香一树荡苍穹!
◆七律 • 梦想不脆—— 赞“明星脱贫户”屈万平◆
小序: 44岁的“瓷娃娃”屈万平身高仅1.1米,没上过一天学,靠自学识字,当微商自销万箱苹果,销售额超过80万元,成为黄土高原远近闻名的明星脱贫户。在乡亲们眼中,他“骨头虽脆,心却刚毅”。这个患有脆骨症的陕北农民如今有了更大的梦想:把家乡苹果卖到国外去,让更多残疾群众走上脱贫路。现在,屈万平有了更大的梦想:“我们洛川苹果都走上了丝绸之路,我也得想办法,把苹果销到国外去,带领更多残疾群众脱贫致富。”
矬子万平虽米一,脱贫星耀比天高。
骨头虽脆不颓废,心肺却刚更自豪。
梦想成真乡镇富,洛川栽果五洲销。
赤诚书写人生路,岂惧未来风雨飘!
◆七律 • 赞布吉义工孙芙蓉◆
小序: 在深圳布吉义工圈儿“颇有名气”的孙芙蓉是布吉最早的一批地铁义工和布吉公交义工的发起人,曾带领家长成立木棉湾实验学校家长义工队。她与爱人刘优扬加入义工团队5年来,两人均服务超过3000小时,双双被评为市五星级义工。深圳东站开通后,夫妻俩长期在此驻点服务,春运期间更是每日在东站轮班,为乘客免费派送姜汤。一家三口做义工送温暖。家住木棉湾社区的孙芙蓉是梅州大埔人,今年53岁,于1984年来到深圳。当时在南岭村社区某工厂做工的她认识了爱人刘优扬。两人结婚生子后,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年春运派送 数百斤姜汤。引导乘客乘车、帮乘客提行李、在周边公交站台做交通劝导……深圳东站开通后,孙芙蓉夫妇是在这里服务的第一批义工。为更好地服务乘客,近两年来,孙芙蓉夫妇主动在春运期间熬起了姜汤。“2016年春运期间温度比较低,我们用了200多斤姜来熬汤。2017年春运期间气温相对较高,就用了100多斤生姜来熬。”孙芙蓉说,她每晚切好姜片,次日早晨起来熬煮。天气冷的时候,一天熬两次,暖和一点的时候,每天早上熬一次。由于深圳东站客流量大,姜糖水的供应量自然不会小。“家里专门买了一口可以装几吨水的大锅来熬姜汤,电饭锅、水壶等凡是能煮水的容器,也都派上了用场。”她说,火车站进出口、东站I城都有姜汤派送点,每天清晨熬好姜汤后,爱人孙优扬就开车将其载到东站,用一杯杯热腾腾的姜汤,温暖来往乘客的心。
热心助困誉鹏城,布吉义工华夏名。
一碗姜汤何足道,万千旅客俱称心。
不因善小看眼低,莫以鹅毛觉物轻。
大爱无疆黔首颂,细微之处见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