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我才感觉,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赏不尽的风景。通往灵峰仙岩洞的山路很陡,而且弯弯曲曲,正是初夏季节,路旁的野山花开得很美。纯净的空气里,带着甜润的花香,沁人心魂。
灵峰仙山上的岩洞,我不是第一次来,当然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灵峰仙,听其名字就觉得很美,的确如此,这个地方一年四季山花烂漫,空气里透着淡淡的香草味。青山下那翠竹掩映的村庄,炊烟袅袅。散落有序的田园,群山环绕,层叠错落。如一幅田园水墨画。在四季交替的光阴里,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春天的紫云英和油菜花,夏天青翠的禾苗和玉米,秋天金黄的稻谷,冬天纯白的冰雪,构成了这里四季壮观的奇景。她寂寞地固守着这片缠绕了千年的土地。
这里的山中景色美得让人来过一次,就想来N次。瞬间闪现出想在岩洞里住下修行的愿头,然而这个地方很偏僻,偏僻得让人想来都找不到。绵延的群山有远古时期的寂寞沧凉。她与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只有一山之隔,然而这边的风景却截然不同,另有一番洞天。
在青溪洞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镶嵌着一个天然的大岩洞,洞口座北朝南,洞内住着一户高姓人家,从他祖上那辈搬进岩洞算起,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高山寂静荒凉,出门望见的都是绵延的山脉。有六七个自然村座落在群山之脚,山多地少。
早几年政府出资动员石灰岩山区贫困人口往平原地区迁徙,山下的农民一户户往仁化,乳源桂头等地迁移。山里的村庄从此变得更加寂寞荒凉,人烟稀少。有些村庄甚至成了空巢村,处处是断壁残垣,村头小巷杂草丛生。惟有这户高姓人家在此独守岩洞,不为政府的迁移补贴所心动。沿续他祖辈以往的原始生活,耕山种地,素日里吃斋念佛,守着一尊观音佛像。一家人过着近似与世隔绝,寂寞清冷的僧人生活。
在我们老家粤北石灰岩山区,有许多类似这样的岩洞,这些岩洞深藏在风景秀丽的高山峻岭。洞里通风干爽,冬暖夏凉,山泉潺潺,乳石嶙峋。如山阳仙洞,高灵仙洞等,大都隐藏在风光秀丽的山顶或半山腰,很有灵气,是神仙爱住的地方,也是以往山里人上山砍柴割草遮风避雨的理想场所,这些岩洞供奉着神仙和观音(当地人称契娭)。每逢初一十五便有附近村民前来烧香祈福。然而居住在岩洞里的人家却很少,方圆几十里仅灵峰仙一户,至今仍居住在洞里。
十几岁时,我便来到了这个乡镇,这里与我家相隔十多公里,是离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最近的一个小乡镇——大坪乡。我在乡政府附近一个小山村做代课老师。后来乡信用社的一个主任调到了乡财政所。信用社缺人。通过考试,我离开了村小学,来到了乡信用社。小乡镇的信用社只有三个人员编制,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再有就是会计和出纳。每天我们各忙各的,主任和会计除月底结账,平时极少坐营业厅,经常背着凡布挎包下乡存放贷款,我常一个人留守柜台。有一天,会计说家里有点事,不能去下乡。我便代他跟主任一起下村。
那时他们去得最多也是最远的地方就是灵峰仙山下的青溪洞,走路需要两三个小时,那时没有乡村公路不能开小车,也不能骑单车。弯弯曲曲的青石小路上,路边长满了茅草,而且高低不平。那里的六七个自然村,属于那时乡里比较富裕的村庄,因为山上有矿山,有力气的农民进山挖矿,卖了矿石,手头上有些积蓄。有的是家里卖猪卖鸡积赞下来的,没时间到乡里存,都是我们拿着存折、存单,和票据到村里挨家逐户代存代取。那个年代人称我们为“挎包农金员”。而且很受欢迎。每到一家,善良淳朴的山里人家都会拿出最好的饭菜来招待。山里人家种的新鲜辣椒加韭菜炒鸡蛋,酸辣椒角炒豆腐干,是那时我下乡吃过的最美味的佳肴。那年月山里人一年都吃不上一顿肉,鸡蛋和豆腐干是招待贵客最好的菜肴,那种味道至今让人回味难忘。
我们挨家逐户为有需要的人家办理存取款业务,也为村里的贫困户发放小额货款,用于解决眼前生产投资或生活上的困难,秋冬季节再来收回放出去的贷款。因此那时我们基本每天都要去下乡,而且翻山越岭,工作亦是很辛苦。平时我守在营业厅的柜台里等待顾客上门。第一次下乡上门服务,走那么远的山路,脚底磨出了水泡,走起路来感觉钻心的痛。每到一个自然村,在农户家先是喝茶拉家常,然后办我们要办的事,办完这家再到另一家。
我们在山下把要办的事都办完了,看看时间尚早,主任说要带我到山上的灵峰仙。这是我第一次上灵峰仙洞,上山的路很陡,没有公路,没有汽车。主任是本地人,对这一带的村庄很熟,每天下乡,跟山里的农民打交道,山里的人对他也很熟,而且很热情,很客气。见了我们都笑称我们为财神,所以特受欢迎。
夏天来了,没钱的人家都想贷点款,买种子,买化肥,确保一年的生产丰收,他对我说:上山去看看岩洞里住的高师傅一家要不要贷点款,用作生产投资。那时候他家里还很穷,人口多,孩子小。一家老小住在山洞里,在山上靠种地为生。也有附近的善男信女,到洞里烧香祈福,给点香油米豆,这些粮款,主人都用来铺上山的道路,及岩洞里的修修补补。
我们一步一步沿着青石镶嵌的陡峭山路,登上灵峰仙山顶,已近午后,仙雾缭绕的山洞,清风徐徐。站在洞口眺望远方,与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相连,黛绿色的群山,莽莽苍苍。俯瞰山下的田园村舍,翠竹掩映,风光秀丽。这里堪称乳源最美的乡村,可惜那时公路不通,不为人知。
高师傅把我们迎进了洞里,洞穴内宽敞明亮,右手边转角上去是供奉观音的殿堂,进门左侧是高师傅全家的卧房和厅堂,亦是素日里接待香客饮茶,吃饭的地方,厨房在洞口左侧。高师傅吩咐家人为我们准备了糍粑豆腐和斋饭,来这里的人只能吃斋,我们边吃边聊。
高师傅说:一百年前他家住在山下的高家村,靠耕田种地度日,石灰岩山区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遇到干旱,收成不好时,全家人就得到山中挖野菜度日。山里闭塞,交通不便,家里人病了没钱、没地方医治,只得求神拜佛,于是便请来了这尊菩萨。山下的房舍简陋没地方安置,便找到了这山洞,连家人一起搬上来住,就这样一住就是上百年。
在缺食少药的年代,山里人家把信仰和希望都寄托在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的身上,因此我们这里有许多仙场,都在岩洞里。一年年,一月月,人们用粗茶米豆香火虔诚的供奉。护佑村民消灾避难,袪除病痛,风调雨顺,生产丰收。
逢年过节,附近村庄或外地的人都到这里求签拜佛,祈愿家人平安。无论远近的香客来了,高师傅一家都会热情接待,免费施舍斋饭,不收分文。因此这里的香火一直得以延续,而且越来越旺。淳朴善良的山里人对自然界的万物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生活好了,他们亦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多年来对这里的风物人情,我总是念念不忘。
人似乎永远无法预测自己下一站的旅程,原以为可以永远平淡相守地方,一个转身,便相别几十年。如果没有开通这里的乡村公路,或许我今生永远也不会再来这里。过惯了城市里安逸的生活,想起曾经走过的陡峭的山路,便心生畏惧。曾经的人情山水,尽管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萦绕在我的心里,有许多温暖的人和事,让我一辈子无法相忘。然而终究我亦只是一个过客,无法长久地拥抱这里自然的山水。只便是自己的故乡,也只能隔山隔水远远地相望。
不曾想到,当我再次来到这里时,公路已开通到了山顶。人们再也不用登山跋涉便可直接开车到山上,俯瞰这里的自然风光,日暮斜阳里的青溪洞群山,有种空灵超然,远古沧凉的景致,
初夏通往灵峰仙这条铺满野山花的乡村小路,空旷无人,春风十里,素花依依,如童话般美丽,此情此景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延绵数里的野山花,让我有种置身于梦幻般的感觉,这种美是远古的美,神秘的美。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花开依旧,而我却不是以往的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