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顾名思义也就是“为了志向、事业,男儿应该出去勇敢闯天下。”如今,这句话不仅在男儿身上应验,在女子身上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曾经的我也梦想着,有一天,我能够走出家乡,看看外面的世界。还曾一度幼稚地认为:“不能衣锦还乡就是没面子,混得不好”。甚至,陷入过极端:“没有成功,至死不还。”很讽刺的是,毕业后的第二年我就回到了家乡,再也没有出去过了。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衣锦还乡的荣誉,也没有魂牵梦萦的情怀。
不是说我不努力,不是说我没有梦想。只是,按着我的性子,照着我的长处,我是更适合学校生活的。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好,缤纷又绚烂,但同时也暗含危险、诱惑、无奈。才毕业那一年,我去过北京,去过广东,而后回了重庆。那时的自己,傻的可怜,思虑欠周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几乎都是我炒的老板。一年里换了三四份工作,我也是对得起“折腾”二字。说得好听些,是适应能力强。说的难听点儿,其实是“心浮气躁”。没有静下心来沉淀,原因之一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志趣和擅长。
我的同学里有好几个都是一毕业进入一家公司后,就一直待在那里,没有轻易跳槽。他们收获了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上的稳定,在各行各业的资历也有所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踏实的成功”。但是,他们面临一种困境:一旦适应了某种相对熟悉或舒适的环境,要换个环境或工作着实需要勇气。除非技术性很强且有口皆碑。待在原地可以涨工资、混资历、不担心就业,还可以使唤新人,发展的好的可以进入管理层,进而‘十年生息,十年休养’。倘若不喜欢目前的工作,换一份合适的也不是那么容易。薪水?颜面?地位?发展?有份工作再怎么也好过待业在家。鉴于他们的经历,我频繁的跳槽倒是锻炼出了我一切从头开始的勇气。敢于清零,习惯清零,超越清零。如果说我不得不再面临求职的话,我想我还是有勇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的。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我没有才出校园的那股锐气和闯劲。青春不复,年华不待。比起那些小年轻儿,体力、精力、心力都有所差别。现在的我最希冀的就是稳定。折腾够了,也该安顿下来了。
回到老家后,我一直都在思考何为成功?是闻达诸侯?是富可敌国?是名利双收?还是其他其他?诸如人生信仰、价值之类的。记得,我儿时的理想是做一名乡村教师。在孩子的世界里,老师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带着这种崇拜和敬仰,我一直都很尊重“老师”这一个职业,尤其是那些年那些儿个安于清贫热心教育的我的恩师们。时代在变,行业在变,教师的角色和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在改变。我的总体感觉是:地位远不及以前了,责任倒比任何时候都多,幸福感打了折扣。崇拜倒是有的,只是角度和衡量标准变了。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记住“颜值担当”,我们也很容易忽视“其貌不扬”。在“刷脸时代”,似乎对于一个人的评判的天平倾向于外貌一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依我之见,真正的成功就是可以很幸福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有自己“大俗”或“大雅”的爱好,有真心相交的朋友,有温暖完整的家庭,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些的获得并非一日之功。得慢慢来,急不得。都说上帝是公平的,我确实也希望上帝能够真正公平起来。即使我没有给他行贿或者讨好他的资本。
随着年龄的增加,随着对生活认识的加深,我越来越迷恋如今相对闲适的状态。不担心就业,不担心温饱,不担心无家可归。或许,我的要求是低了一些。但是正所谓“无欲则刚”,看得淡了,自然也就摆脱了世俗的困扰。当然,我也不是“羽化飞仙”。只是碍于现实和各方面的综合际遇做出了最符合自己的理性判断。
故乡,终究带着忆往追昔的情感;
故乡,始终充盈着成长的酸辣苦甜。
梦,何处得以安放?
不妨选择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