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吃宴席,是一位刚过世老人的丧宴。一大桌子的人,除了母亲和伯伯,我一个人都不认识。刚一落座,母亲就给我介绍到:“这位是你大表爷,这位是你二表娘,这个是表姐的孩子……。”自然都是些远亲,要不然我也不会一点儿也记不住。我小声问母亲:“我们是怎样的亲戚啊?我怎么都不认识呢?”。
后来,母亲向我解释:“这些都是你奶奶娘家的亲戚。”我的奶奶已经离开一周年有余了,说是办丧事时表亲们来过。我又一路追问,原来这些表亲跟奶奶都没有血缘关系。奶奶小时候很苦,先是被抱养到了温家,温家的儿媳妇儿生不出孩子来。抱养奶奶的真实目的就是:招弟。过了没多久,奶奶就光荣地完成了她的使命。巧地是,奶奶的养母从此一个接一个地生产,奶奶就成了多余的人。而后,又被抱养到了离温家有些远的罗家,也就是我在宴席上遇到的亲戚们。奶奶就是在罗家度过了坎坷的成长岁月。奶奶的亲生父母过世的早,血缘上的亲戚只有哥哥一人。尽管被抱出去了,奶奶同舅公的感情很好,经常走动。不幸地是,几年前舅公就因患食道癌过世了,一年前奶奶也因同样的病症过世了。想必他们兄妹俩已经在另外的世界相遇。说不定,哥哥正凭着儿时的记忆,领着妹妹去找爸爸、找妈妈。都说:“生养之恩大于天”,尽管没能好好抚养自己的子女,但是在天堂上的父母肯定时时刻刻都挂念着一双儿女。
幼年失去双亲,奶奶是不幸的;虽然艰难但还是努力成长,奶奶又是幸运的。随着老亲儿们的渐渐离去,我们常常走动的亲戚的辐射范围越来越窄。好多亲戚都互不认识了。而且还有一种倾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染上了“陌生”的味道。久不想见,自然感情不深。老死不相往来,关系更是越来越淡。通常都是有需要的时候才想到某某某,这未免有些“功利心”的感觉。但也不没有多么不适合,人际交往本身就携带互助互利的特质。
回到家后,我凝视了客厅里奶奶的遗像。相片上的奶奶精神很好,表情自然,双目有神。原本我想跟她絮叨絮叨今天看见她娘家人了。但我又打住了。一是害怕奶奶听不见;二是担心奶奶会思念手足;三是我还没想好开场白。79岁的奶奶,79年的人间淬炼。“老人是一本书”是一个不错的比喻,起码适合我奶奶的一生。我的奶奶就是一本跌宕起伏、情节曲折的小说,而且不论遇到怎样的阻碍和考验,她都能坦然处之,冷静对待。
如果说非要给我的奶奶下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义,那么我想---“我的奶奶是一本创作于封建落后年代由现实催生的悲惋的写实小说”。
我的想象不足以支撑那一幕幕画面;
我的猜测难以承担岁月的无情侵染。
奶奶!奶奶啊!我还是真有点儿思念您。
……
思念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