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 泣血写英烈——哀悼《红岩》作者杨益言
小序:“泣血写英烈 华夏长留英雄魂,垂泪书华章 巴渝永铭志士心。”著名作家、《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于5月19日逝世,享年92岁。21日上午,社会各界百余名群众冒着细雨来到重庆南岸江南殡仪馆,向这位中国经典革命小说的作家告别,送老人最后一程。江南厅被装扮得庄严肃穆,鲜花环绕,杨益言老人安详地躺在冰棺中,冰棺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9点举行。同济大学、兼善中学、重庆市作协、重庆市文联等杨益言学习过、工作过的学校、单位及各界亲友送来的花圈和挽联,把悼念厅挤得满满当当。本文开头所述的挽联就分列灵堂两侧,横批是“红岩之子”。上百名生前好友和读者站在杨益言老人的遗像前,默哀、鞠躬,然后依次向杨益言老人的遗体告别……“杨老去世后,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哀悼。中国作家协会、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钱小芊等纷纷发来了唁电,对老人去世表示深切哀悼。”重庆市作协主席陈川告诉记者。创作《红岩》时经常通宵达旦。“襟怀磊落,信仰坚定,谦虚谨慎,低调做人。”告别仪式上,原《红岩》杂志编辑部主任、杨益言生前好友代表黄兴邦用这16个字对杨益言的一生做了高度概括。
红梅怒放香天外,重读《红岩》贮满情。
曩日杰豪流碧血,今朝华夏颂英魂。
云峰昂首群山跪,江姐綉旗后人铭。
巴渝永存前辈意,江山垂泪百花馨!
七律 • 悼念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
小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今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当年,钱学森回国时,一位美国海军将领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海军陆战队5个师的兵力。”7年前,黄大年回国时,有外国媒体评价:“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坚守理想、不知疲倦,争分夺秒、唯恐落后,“像太阳一样的人”“一颗充分燃烧的‘能量球’”,这就是黄大年给人的印象。“把科研当作‘情人’”“每年出差130多天”“经常吃了速效救心丸搞工作”,这就是黄大年“疯魔”的真实写照。对此,黄大年颇为认同:“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正是凭着这股“疯魔劲”,黄大年成就了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多处“弯道超车”。7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有人赞叹,当很多人还在2.0时代徘徊的时候,黄大年已站在了4.0时代,甚至更远。很多时候,我们惊叹那些科技英才,羡慕他们成功的荣誉,却可能忽视他们身上的执著精神、“疯魔劲头”。当今世界,科技竞争乃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核心能力的竞争,这方面一旦落后,就可能成为致命的短板。这就要求科技人才必须有一股“疯魔劲”,敢于拼前沿,勇于争第一。正所谓,“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则文必工,艺痴则技必良”。钱学森钟情于导弹研究,终成为一代巨匠;宋文骢醉心于国防重器,终成为“歼-10之父”;黄大年痴迷于前沿攻关,终成为科技巨星。无数科技英才的事迹表明,最是钟情专一、埋头苦干的人,才有希望登上科技的峰巅。
大年声誉九州闻,疯劲艺痴民众钦。
国防攻坚非为富,英才登顶欲强军。
呕心沥血如诸葛,亮节高风赛学森。
未到花甲悲早逝,煌煌军史镌功勋!
七律•自我超越——追寻首席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小序:那年初夏的那次飞行,注定将载入中国空军无人机部队的发展史册。那一天,国产某新型无人机实施首飞。谁来担纲这关键的首飞?上上下下都在关注。“让我来吧!”飞行任务准备会上,李浩第一个主动请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就来一同追寻空军首席无人机飞行员李浩的自我超越之路。2015年,空军组织某新型无人机上高原试飞,在争取参试名额时,平时笑呵呵的李浩急眼了。部队不安排52岁的李浩参试,是担心他的身体:李浩有高血压,还患有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但最终,部队领导还是同意了李浩的请战。那段日子,李浩忍着严重的高原反应,每天到外场跟飞,为部队接装新型无人机打下了扎实基础,记录下大量体会回部队分享给战友。高原上,李浩与同样是战斗机飞行员转型的李欣推心置腹:“我们那会儿在天上飞,天天想战斗、想特勤,牺牲都不怕,还怕啥?”飞行生涯中,李浩不止一次经历战友的牺牲——那年,李浩在塔台值班,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师父因为机械故障无法迫降,战机飞到燃油耗尽,化作这支部队的精神图腾……飞无人机后,常年到西北驻训,李浩先后3次去过同一处烈士陵园。每一次凝视那座座墓碑上的烈士生平,他都潸然泪下。因为选择飞行,把李浩从小带到大的姥姥去世时,他不在身边;最疼爱他的母亲去世时,他还是不在身边。因为选择飞行,父亲80岁生日前两天,李浩匆匆赶回了部队;妻子张素娟把结婚纪念日选在了“他记得住”的8月1日,他仍很少能在这一天和妻子团聚……“他心里不是没有家人,只是没有时间去爱……”5月18日,女儿李斯特第一次来军营探亲。戈壁深处,走进李浩住的那座有50多年历史的老营房,女儿终于读懂了父亲。在这之前,李斯特把给父亲买的生日礼物又重新寄了一次。这次,李浩第一时间把礼物“炫”到了朋友圈。不过,那把漂亮的剃须刀,他至今没舍得用。
未来鏖战孰威风?浩瀚长空谁狗熊?
传统刀枪应入库,无人驾驶始称雄。
呼风唤雨一睁眼,驾雾腾云弹指中。
帷幄运筹非梦想,决赢千里赛黄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