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 钧儒奇石硬千秋——忆民国七君子之沈钧儒
小序:民国七君子指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爱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史良和沙千里。1936年5月,沈钧儒、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释放政治犯,并与中共谈判,建立统一的抗日政权等。对此,国民党竟以"危害民国"的罪名,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位救国会的领导人,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七君子事件"。事件发生后,全国各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国民党政府被迫将七人释放。虽然中国共产党、各界以及民主人士当时极力奔走、营救因为坚决抗日、同情革命而入狱的"七君子",但遗憾的是这七人在建国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邹韬奋:1944年7月24日死于上海。李公朴: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工枪击身亡。沈钧儒: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1963年6月11日在北京医院病逝。王造时:被划为右派,1969年1月14日在狱中悲愤而死。章乃器:1957年起被当成右派,"文革"期间曾被打到体无完肤、奄奄一息。1975年平反,1977年5月13日病逝于北京医院。沙千里:1982年4月26日辞世,幸运的是并未受到反"右"及"文革"事件的波及。史良:1985年9月6日于北京病故。"文革"时曾经遭到抄家,后来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才全身而退。被周恩来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的沈钧儒先生,原籍浙江嘉兴。历经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时代,他由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心灵历程,凸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矢志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精神成长史,浓缩了20世纪前中期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绚丽历程。 沈钧儒(1875年1月2日―1963年6月11日),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清光绪进士,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回国后先后参加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又参与护法运动,反对曹锟贿选。致力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期间,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国会议员、广东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他从一个科举出身的进士成为一个坚强的民主主义者,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和杰出的党外共产主义战士。新中国成立后,沈钧儒历任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之一。沈钧儒祖居在嘉兴南帮岸3号、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头门在抗战初期被毁,仪门在70年代即已破敝不堪。保存比较完整的是大厅、吉门和堂楼。1998年按原样重建,并把祖居辟为“沈钧儒纪念馆”,江泽民题书匾额。现纪念馆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平方米。纪念馆前厅放置铜铸的沈钧儒坐像。从沈钧儒的曾祖父到沈钧儒的曾孙,上下绵延的七代人都爱石藏石,堪称世界收藏史上罕见的藏石世家。沈钧儒系浙江嘉兴人。他的曾祖父沈濂,曾任清政府的刑部主事;祖父沈玮宝,曾任苏州知府;父亲沈翰,为候补知府。几代人的共同爱好是收藏奇石:在沈家的庭院、客厅、书斋里,到处供有奇石,如被命名为“坐看云起时”的假山石,形似太湖石的“鸡骨石”,以及“竹叶婆娑”、“仕女弹琴”、“仙人探洞”等雨花石。沈氏的“传家宝”除上述珍贵的观赏石外,还有“冰纹”、“青花”、“绿端”等端砚名品。以石会友,以石交友,是沈钧儒藏石、赏石的一乐趣。他的藏石,品种丰富,有天上的陨石、地下的化石,仅各种矿石标本就有200多枚。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与石居”,并咏诗道: “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
一曲狂歌赞石头,钧儒奇石硬千秋。
挺胸偏向青云耸, 昂首敢朝沧海吼。
日晒风吹腰愈直,云侵雨蚀气更遒。
千锤百炼锻成钢,刀山火海砥中流!
七律 • 私交主席和诗稠——纪念柳亚子诞辰130周年
小序: 柳亚子(1887年5月28日—1958年6月21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出生于大胜村的港上港南中段。柳亚子一生以他满腔的热情讴歌生活、鞭挞丑恶,写下了7200余首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词篇章,堪称高产诗人。尤其是在革命交游中写了很多的怀人诗和赠友诗,他以友爱结缘,更以诗词升华友情。大家所熟知的他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就是典型代表。其实,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诗词情缘。他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学养有素,《诗经》、《唐诗三百首》都能熟练背诵。17岁至上海,入爱国学社,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始谈革命。1906年,由高旭、陈陶遗、马君武、刘师培介绍,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1909年11月13日,和陈去病、高旭、朱少屏、姚石子等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主持社务多年。第一次结集在苏州虎丘张公祠,到会17人。这一文学团体具有浓厚的反满色彩,会员多为同盟会员。第二次结集在杭州西湖,第三次结集在上海张氏味莼园。每次结集出版一部诗文集,共印了22集,汇为《南社丛刻》。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遭迫害被搜捕,以匿于复壁得免。抗日战争时期,他流亡重庆、桂林、香港,自比为行吟泽畔的屈原。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在香港的柳亚子,亲自撰写电文,和宋庆龄、何香凝联名发电报责问蒋介石,斥责蒋介石倒行逆施,破坏团结,破坏抗战。结果,被开除了国民党党籍。1945 年毛主席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谈判,他写诗赠毛主席:“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儿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称赞毛主席“弥天大勇”。1945年10月,毛主席致信给他,其中说:“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令人感发兴起。”对他的诗给予很高的评价。1949年2月,他应毛主席的电邀,由香港启程进入解放区,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2年,他与叶恭绰、李济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北京广东新旧两义园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遗墓,使袁墓古迹得以保存。他留有《磨剑室诗词集》。
当年君子气方遒,情系人间逾百秋。
斥责蒋公肝胆照,私交主席和诗稠。
参加大典庆新国,敬仰英雄护墓丘。
多艺多才名九域,丹心一片耀江流!
七律•点赞出彩中国人——余婷
小序: “你们唱的歌,扎到我心里去了。”5月中旬,《出彩中国人》第三季首期节目中,一群彝族孩子的歌声让评委蔡国庆这样感叹道。此时,台下一位女孩泪光盈盈。她就是这些孩子共同的90后“妈妈”——余婷。大学期间开始创业,毕业后开办慈善学校,如今,27岁的湖北女孩余婷和男友还未完婚,但已经是60个孩子的“妈妈”。去年3月至今,先后有60多个彝族孩子从四川大凉山来到湖北武汉,免费进入余婷创办的子墨艺高孤儿学校生活和学习。尽管困难很多,但余婷和男友一直竭尽所能为孩子们营造更好的环境。她说,既然把孩子接过来,就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4月底,余婷和张校长带着木扎等十几个孩子到上海参加《出彩中国人》节目录制,在舞台上,木扎唱了一首彝族歌——《不要怕》。录制结束后,他们又带着孩子去了上海动物园和外滩,回到武汉后,张校长因劳累病倒,预约好的婚纱照拍摄时间再一次被推迟。5月13日,《出彩中国人》第三季首期节目在中央一台播出,彝族合唱班的表演让不少观众落泪。余婷和孩子们的故事引起更多人关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找到她们的学校,希望帮助这些孩子。
最美妈妈天下闻,凉山孩子颂母亲。
收留孤子何慈善, 创办校园几苦辛。
一首彝歌情似海,万千听众泪沾襟。
当空明月盼团聚,出彩皆为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