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和同事一起散步。走在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上,我们一边看风景,一边回味那些年那些事。
我们80后这一代人儿时过得很是清苦。一部分要归因于那时有限的物质条件,一方面也是历史发展的过渡使然。
那时的我们没有如今规模庞大的公园、游乐场、零食店、超市、玩具店,就算有卖零食的,对于口袋里没钱的孩子而言,大白兔奶糖已是最高级的奢侈。几个要好的小朋友一同分食一块奶糖是普遍的光景。即使物质条件艰苦,我们倒也能自娱自乐。大自然是我们的游乐园,蛐蛐、蚱蜢是我们的宠物,满山开放的桑葚、野果是我们的零食,一片糖纸都会把玩很久。没有玩具,我们就自己做玩具。没有吃食,我们就满山遍野地去寻食。我们是与大自然最亲近的一代,我们也有着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小幸福。
走着,走着,来到一处荷塘。盛开的荷叶一朵挨着一朵,绿绿的,非常好看。只可惜没有一朵荷花绽放。同事说过一段时间或许就开了。晚风轻轻地吹拂,溪水静静地流淌,还有那咯咯咯的老母鸡,还有那汪汪汪的小花狗,不知不觉中,我忆起了我的老家。
以前也读过余光中的《乡愁》,的确感动,但是个中滋味难以体会。故乡不就是几座矮矮的房屋吗?故乡不就是发展有些滞后的乡村吗?有什么好留念的?后来,我们举家搬到了镇上,老家也被征地建了机场。到如今也就三四年的光景,我早已在脑海中,在心里,在灵魂深处,把思念织出了千丝万缕。不用闭眼凝视,我便能立马勾勒出故乡的样子。我的故乡和小时候一模一样,我的故乡和长大后一模一样。尽管有新人进,有旧人出,但那盛开的野菊花告诉我,那挺拔的绿竹告诉我,那清晨的鸟儿告诉我---林林,你日思夜想的故乡还在,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最要紧的是,它的根还在,它的魂魄还在。
我伸开双手极力去触碰那一根根叫做乡音的宠儿,我睁大双眼去深情瞭望那一丝丝思念的哀愁。我是故乡的孩子,我以此为荣。
要说我的最爱莫过于潺潺的流水,那静谧而又灵动的声音怎么听都不足够。有一次友人打趣,她说:“你这水里来的家伙儿(我属龙),自然是‘乡音’最亲切了,快去见见你的父老乡亲,免得忘记先祖。”说罢,就做出了假意推我入水的动作。不过说来也奇怪,按照“水里来”的说法,我是应该不惧怕水的,但我却又怎么也学不会游泳。而后我又对自己奇怪的逻辑进行推理、佐证,我发现喜欢水和不会游泳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本就是牵强附会。
我还喜欢一样东西,那就是清晨的鸟鸣。沐浴着晨光,感受着雨露,鸟儿们尽情地欢唱,欢唱。胆大的飞下枝头在小院里闲庭信步,胆小的只能盘旋在枝头叽叽喳喳。记得我好像捉过一次鸟,跟堂姐一起。我们还好心地去棉花树上找小虫子来喂他,两天之后它却死了。死前没有任何征兆。就算有,几岁的小孩子也看不出来。
每当我心情烦躁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故乡的溪流、鸟鸣、晨光、雨露;
每当我失落绝望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故乡的梅子、柑橘、蜜桃、甘蔗。
聆听中,我渐渐安静下来。
咀嚼中,我不再痛心疾首。
好想拿来一支画笔,好想拿来一张画纸,闭上眼睛,描摹故乡的倩影。
我知道未来的我很有可能忘记故乡的千般万般,我还会反复回味记忆深处的乡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纵使波云诡谲,纵使岁月无情,我对故乡的眷恋一定不变,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