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读三年级了,每次作文都搔头抓耳,烦燥不堪,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好不容易写了一句话,错别字却占了一半。我耐着性子给他分析范文,讲解作文思路,他要么充耳不听,要么听讲时他头头是道,写作时草草收笔。几次作文下来,一点也看不到他的进步。他现在特别怕写作文,我该怎么办?
1.引导孩子说话。案例中的孩子有时听讲作文,头头是道,说明他语言表达能力不错,甚至语言有个性,有见解。孩子刚开始学作文,要帮孩子树立写作文就是写话,就是用笔把自己说的话记下来。有些孩子很快就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了书面语言,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案例中的孩子,则还没有领悟到如何把口头语言转变成书面语言。对于这种孩子需要个别辅导,学校是面向全体学生,显然很难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家长辅导孩子作文,是一种互补。
每个孩子都有语言表达的意愿,每个孩子都是语言的精灵。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幸运地遇到一个擅于聆听他的父母,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激发他们语言的潜能,发展他们语言的个性。在书面表达之前,父母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说某一个话题,培养孩子围绕中心,组织语言的能力,为书面表达做好意识准备。
2.帮孩子记作文。
作文,不过是用笔墨记录语言,用我手写我心。按照人生长的规律,从语言表达到语言记录,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为什么孩子会畏难怕写呢?那一定是某个不经意的细节,搅乱了这一成长规律。孩子有个性差异,父母需要静下心来,观察他,觉察他,思考他,从而把卡在这的症结打开,生命的河流就会流得更顺畅,更欢快。如果不好好打开它,理顺它,它就会像一块毒瘤一样,郁积在那,只要一触碰到他,就会隐隐作痛。
很多孩子说作文时,说得特别好,可是写出来的作文判若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发现原来孩子的语言思维与写字不协调,说作文时能跟上思维,写字的滞后性,加上低年级会写的有限,写作让孩子跟不上思维,往往孩子写作文的一句话,是他几句话的拼接。所以我们看他们的作文经常是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好不容易读完他们的作文,却是一团雾水,不知他们所云。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家长不需要讲解太多作文技巧,不要用作文的条条框框束缚孩子,只需要帮助孩子记一段时间的作文。每次作文,孩子只需站在家长旁边说作文,家长用手机或纸笔,把孩子说作文的内容记下来。家长在忠于孩子原创的基础上,在表达欠通顺,逻辑合理的地方,不动声色地稍微修改后,再用A4纸打印出来,用赏识的语气点评孩子作文好的地方。父母修改的地方如需孩子以后注意要这样表达,也把它当作孩子原创的一部分加以赏识。最后可以让孩子在这篇打印出来的文章上用修改符号做最后的修改,然后抄到作文本上。坚持一段时间,父母的记作文,给孩子架起了一座连通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桥梁,孩子在这过程中不但慢慢体悟到写作文无非就是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而且每次孩子看到自己的文字衬于点缀着图片的A4纸上,内心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毫无保留地激发出来,孩子的写作热情高涨,真正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脱胎换骨的改变。
3.丰富词汇量。
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我主要从听故事和记摘抄本两方面来帮助孩子。我们日常交谈所涉及的词汇非常有限,听故事是丰富孩子词汇量的最好途径。没有哪个孩子不爱听故事,但父母能给孩子讲故事的时间又非常有限。一部可随身携带的故事机就能满足孩子们需求,在孩子作业负担重的现今,听故事既可利用好孩子的玩耍时间,吃饭时间,培养孩子一心两用,不受干扰的能力,又给孩子打开了另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还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和词汇量。
但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只看一遍的话,不能每个细节都记住,教孩子学会在看书的过程中,分门别类地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的方法。摘抄是主动、自觉的学习,摘抄的过程,是整理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培养做学问的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