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场合中,有一种尴尬叫做无话可说。不幸的是笔者就是其中一员。儿童时代的我见了男生都会脸红,长大后也没有多大长进。因此,我的朋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女性,男性朋友少到近似于零。如果真要硬着凑数,倒也是有一两个的。联系不多,但还算得上有话说。
孩提时代的我,内向,沉默,孤僻。玩的最好的朋友是离我家很近的一户人家的女儿,她比我小两岁。我们经常一起玩过家家,爬树,抓鱼,摘桑葚,跳绳,踢毽子。玩到天黑也不忍说分手。同她在一起,我是开朗的、活泼的、快乐的。但在陌生人面前,我是羞怯的、胆小的、内向的。童年之所以令人回味,她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长大后的自己依然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倒也不至于张不开口。只是不知道说什么,怎样说,该如何规避聊天陷阱或是雷区。也有过滔滔不绝的时候,但说的话没有含金量。起初我以为只要能接住话题并可以接着往下说就是说得好,后来我觉得话要说起来好听,而现在我认为话要说到点子上。说的多少不要紧,关键是直击要害。因此,说话滔滔不绝者或许赶不上沉默不语者,沉默不语者又远远不及说话一鸣则已者。说不说,说好与说坏,也就明白无误了。
还有一种情况下我能做到有话说,那就是和小朋友在一起。他们喜欢的我也很喜欢。比如看动画片、做游戏、唱儿歌、画画、吃零食。每每有机会和小孩子呆在一起,我都有重回童年的感觉,无忧无虑,欢天喜地。我和小朋友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光头强怎样怎样,熊大熊二谁最聪明,你喜欢肥波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趣吗?你想不想当齐天大圣?童年是相当有趣的,童真是相当难得的。我希望在我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可以永保童真,永浴快乐。
差点儿忘了,求学时代课外沉默寡言的我,上课特别活跃。似乎要把课后没有展现出来的一面在课堂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也以此为荣。只要不是数学课,其他课上我都很积极,尤其是英语课。身为课代表,我理应带头学好英语,我也经常是举手次数最多、回答正确率最高、考试成绩总第一的那一个。没上大学前,我以为自己的英文水平还不错,自信满满。后来上了大学,身边都是高手,当初的自信也就没了。进而,课堂上曾经滔滔不绝的我也沉默了。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我开始变得厚脸皮了。不懂就要千方百计弄懂,懂得太浅就努力懂得更多。优势不明显就让它变得明显,劣势越是甚嚣尘上就越要尽量缩小其影响范围。慢慢地,我又开始张嘴说话了,尽管不再是最活跃的那一个。我想我的大学老师应该要觉得庆幸,我的举手化解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僵局。很显然,她并没有这样觉得。从她的表情、言语、动作、眼神中足以表明她并不很喜欢我。但是,我还是坚持,因为我是为我自己而学,不是为了她。
如今,为人师表的我很想认真地、公平地、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很多时候,做起来比说起来难上很多。尤其是当学生惹怒自己,或是调皮的没有边际的时候。曾经的理想职业也随之变了色彩,不那么光鲜亮丽了。工作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谈论的时尚话题我沾不上边儿。他们喜欢的明星,爱看的综艺节目,兴趣特长,我都不太理解。我也接不上话。气氛突然变得很尴尬。我常常会微微一笑,说一句“我out了”来给自己解围。然后安静地端坐,和同学们一起看看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的歌曲或是MTV。
说了这么多,要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我有几点思考。
其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的话,无论别人谈论什么话题,你都能插上几句。
其二,要有自己的兴趣、特长。这样的话遇到志同道合者的机会会增加很多。
其三,要会一点儿察言观色的本领。不至于说了等于白说,说了不如不说。
其四,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尤其是对于胆小、害羞的人,要大胆地去尝试,不要怕丢脸。很多时候,旁人没有在乎那么多,反倒是自己想多了。
其五,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如果不能经常更新知识,更新眼界,一不小心就会被时代淘汰,也跟不上人们聊天的节奏。
其六,要懂得“水滴石穿”的道理。说话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日日夜夜的累积、不断的尝试。仅凭一朝一夕是说不出好话的。正如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笔者的观点正如上文所述。应该有一定参考价值,当然也有自身的局限和亟需改善的地方。只是希望能给曾经的自己和也许不那么善谈的你提供借鉴。
欢迎各位建言献策、批评指正。
◆开采灵感◆
昨天下午,我去了姑姑家,与表妹们聊起天来。我大了他们好几岁,话语中还是流露出代沟的存在。也许是我被时代淘汰了,特别是那些阻碍着我的守旧的观念。我不禁感叹:现在的大学生的想法真是不一样了!
大表妹说:“像你这样喜欢写作的人,应该多出去走走,否则终会没有灵感的。”这一句话深深地敲打着我的心灵,引人深思,我确实应该改变一下自我生活的轨迹。
谈及创作的灵感,我貌似有些过度开采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都被翻来覆去的说着。新的际遇里没有太多值得记录和书写的东西。剩下的只是平淡。平淡。从某种角度看,平淡是一种幸福。它说明你的生活很稳定,感情很稳定,工作很稳定。要不然变成即将被烧成灰烬的蚂蚁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没有了刻苦铭心,没有了惊涛骇浪,灵感的源泉接近于枯竭。这样看来,平淡本身也是有劣势的。分析下来,平淡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具有两面性。
不过,表妹的话倒是提醒了我。我确实应该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可以增广见闻。可是,我有一个缺点。每次一决定好去哪里走走,我而后又会找一大堆理由。比如旅行太贵,坐车晕车,没有伴侣,没什么意思。种种想要外出的想法也就因此胎死腹中了。我只能怪自己善变的风骨,同时也很“钦佩”自己能够找到那么多貌似合情合理的理由。自然,后一种说法是自我的讽刺。
灵感这一圣物确实久久都不光顾我了。我很不习惯。觉得最近真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以前听说过很多文豪都有每日晨起写文章的雅好。且不说早起时离开被窝的痛楚,他们真的就有那么多东西要写吗?都写了什么?还是后人为了褒奖其行为适当地夸张了?我很好奇。当然,我的发问并不是真的怀疑,真的不尊重,真的不相信。相反,我很想向他们请教,怎样子才能化平凡小事为写作素材,怎样才能在自我沉淀的过程中有所领悟并提升运用。作为一个自娱自乐的人士,我内心的疑问真的很多。
快乐带给我灵感的小溪,痛苦带给我灵感的汪洋。从这两个名词的对比中,想必看客们都猜出来各自的分量。自认为痛苦之所以深刻、情长是因为人们在感知痛苦时更容易浮想联翩,更容易触景生情,更容易怀古伤今。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揣测,没有印证的凭据。如果觉得有道理,置身事外的你可以简单的呵呵,表示赞同。如果觉得是牵强附会,我欣然接受批评与建议。
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我的灵感之路是有迹可循的。
2013年12月份,我开始尝试写作。那个时候,我喜欢写打油诗,而且灵感很快,十几秒钟就能作成一首。之后,又尝试现代诗歌,下笔也很快。我作诗有一个原则:随心所欲。不会去拘泥于什么形式,什么手法,顶多就末尾的时候押韵。因此,我所写的诗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2014年的夏天是我灵感最充沛的时候。每天能创作两篇作品,要么是散文,要么是短篇小说。写完后,放在QQ空间里,供有兴趣的朋友浏览。如若有人点赞,我那天定是非常开心的。2015年的夏天,我回到母校工作,第一年当了班主任,忙的站着都能睡着。第二年没有当班主任了,去了学校做了兼职通讯员,也很忙碌。我就底气十足的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我太忙了,没时间写。然而,事实背后的真相是我不再那么容易捕捉灵感了。我很清楚这一点,但是我不敢承认。我总是找借口。
怎样才能让灵感再次青睐我以及我的表现?
敏锐的观察力是要有的。
扎实的文学素养是要有的。
勤奋刻苦的精神品质是要有的。
先天的天分和后天的培养是要有的。
当然,重中之重是要有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