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来的很早,早饭过后我去镇上赶集。很明显,今天来赶集的人没有上一次赶集的人多。自然也就没有那么热闹。连卖梨的小贩都少了很多,我也就少了很多选择。按照原计划,这一次赶集我的主要任务是买梨。
我在水果摊前转了一圈才准备下手,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是知道哪家的水果便宜,哪家的水果好吃。这一次,我却挑了我从未买过的葡萄品种,价格上每斤贵了五毛。买后我又看见另一个摊位的葡萄诱人多汁,想了想,正好买一些送给刘叔叔。想当年,我去父母那里过暑假时没少在他家蹭饭。于是,我挑了两串很大很紫的葡萄,足足有5斤重呢!其实,早些日子我就该去拜访的。遗憾的是,直到今日我才想起来。了解我的人倒是觉得没什么。因为我是“后知后觉”的典范。
读书时代,学业上我反应很快,经常是老师刚讲完例题我就很快理解并掌握。(前提是我擅长的科目)小学的时候经常当小老师。初一的时候第一次认识古文,我记得当月的古文单元测验我得了81分,是全班最高分。后来在高中,语文老师讲了古文里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其他同学还没回过神儿来,我已经很快理解并掌握,多次抢答老师出的题目,结果皆为“正确”。这一点,我很是骄傲。然而,出了课堂我就是一个笨蛋。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一直以来给同学们的印象都是:内向、文静、自重、勤奋。我确实也是这个样子。见了男生脸红是家常便饭。见了陌生人有些害怕也是家常便饭。总之,课外的我是一个害羞的“小朋友”。
人们都说上帝是公平的。上帝在赐给你天分的同时也会带走你的一部分灵性,让你看起来有才又很傻。这一点倒是符合我的情况,虽然说我没有绝世的才华。就课内与课外的表现相较,课上的我耳聪目明,课外的我又聋又哑。很多时候,脱口而出的话让我立即后悔。也有些时候,总比别人慢半拍的反应置我于尴尬的境地。比如一群同学在讨论流行歌曲,谈到某某大明星。我跟不上节奏是小,我偶尔插入的一句话便出卖了我的无知。又如一帮女人在谈论班上的爱情故事,她们都讲了半天我才回过神儿来,问道:“你们谈论的是他们啊?不可能吧。我怎么不知道?”。这个时候,通常都会有代表出来反驳:“全世界都知道了,就你不知道,你这不是蠢就是笨。是地球人吗?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我无法应答。只能沉默无语。因而,在交际中我经常处于被动的位置,也不会左右逢源。
人们也说天才是痛苦的。之前我是没有多少体会,只听说梵高割掉自己耳朵,海子跳入大海,三毛用丝袜自杀,贝多芬是个聋子。前几年,有一个节目叫《最强大脑》,邀请各国天才进行竞技。天赋异禀的人往往都是有缺陷的。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男孩子,在村里人眼里他是一个痴痴笨笨的“傻子”、“疯子”,没想到的是他的计算能力堪比电脑速度。还有一个女的,眼睛看不见,却可以用吹气的方法辨识物体。“哇!太牛了!是人吗?”。惊叹之余,我真实的想法是怀疑。怎么可能这么牛?一定是上天在作怪。他们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因为残缺,所以完美。在这些天才面前,俗人一枚的我早就被甩掉了,间距是一个光年。
当然,我清楚地知道我与天才没有可比性。我也明白我与普通人也有很大差别。不是说智商多低,也不是说我糊涂的像个傻子。而是时下最流行的“情商”(EQ)。在一些场合,我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做什么。往往说了是错,不说也是错。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根源在于自身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其次是自己见识的少了,再次是性格使然。其他的客观因素肯定有的,诸如教育背景、成长环境。还记得有一次去充话费,充话费的阿姨对我妈妈说:“你家女儿快30了还是如此单纯!真幸福。”。这一句话真是阿姨发自内心的赞美。认识了好长一段时间,真话假话还是区分的出来。可是出了办公室,我就琢磨了这一句话。非要从反面来解读的话,就是我的心智发展极其落后,都三十了还像个小孩子,较常人慢了很多很多拍。我也曾经试图让自己复杂起来,成熟起来,可惜这真不是我的菜。我招架不住啊!
思前想后,我还是应该做最真实的自己。谎话可以编,容颜可以改,但一个人的真性情是万不能隐藏的。此外,当今的人类智商进化极快,没有人是傻子,没有人是呆子。雾里看花花不明,何不跳出局限跳出成见?糊涂有糊涂的好处。慢上几拍,无伤大雅。姑且淡定吧!
◆ 吃 梨 ◆
前天适逢赶集,我去街上逛了一圈,发现本地的藤梨已经上市,小贩们正在大声吆喝着叫卖。问了一下,有2.5元一斤的,有3元一斤的,只有拐角处那个婆婆卖2元一斤。根据我向来只挑便宜货的习惯,我理所当然地购买了2元一斤的。其实味道区别不大,就是个头小点儿,品相差点儿。这两点我都不太看重。适合心意就好。
由于是第一次买,我没有大出手,怕被坑了。我就随便挑了5个,花了6元。回到家,我挑了其中一个,剁碎了,熬起冰糖雪梨水来,准备降降火。最近燥热的东西吃太多了,脸上冒出很多痘痘。无论有没有功效,我都安慰自己冰糖雪梨水喝了差不了,只会有益无害。
下午的时候,老爸回来了。我跟他说我买了藤梨。老爸先是吃了一大块西瓜,估计饱了。本想他要过一会儿才吃梨的,毕竟那块儿西瓜的确个头儿大。老爸的胃应该都溢满了西瓜的汁水。令我意外的是,老爸一会儿便拿了一个梨,欢快地吃了起来。以前听母亲说过,爸爸很喜欢吃梨,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老爸竟然爱到如此境界。
都说梨这个东西最好不好分食,“分梨”寓意“分离”,可是我并不信奉这些。在我眼中,梨就是一种好吃的水果,并没有那么多讲究,那么多深意。看着老爸吃的这么开心,我也随手拿来一个,同母亲分食。我拿起小刀慢慢地削起皮来,每逢露出新的梨肉,我都会先把梨肉切下来,母亲一块,我一块,然后再削掉其他仍然含有梨肉的皮。好东西就应该分享。不要过多地在意不好的寓意。要知道梨本身没有那么多考究,是后人根据自身的情感赋予它新的含义。
谈及寓意,想必大家都会想起“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让,有好吃的先要给长辈,然后才轮到自己。我想但凡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故事的寓意。老师讲过的,父母讲过的,同龄人讲过的。因而,在教育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孔融让梨这个典故被反反复复地引用。与“分梨(离)”相比,它多了许多正能量。正能量的东西就应该被传递,以至于生生不息。
本文题为“吃梨”,表面上是老爸爱吃梨,老妈和我一同吃一个梨。事实上,我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观点,也就是我的动机。在见到父亲如此爱吃梨之后,我说了一句:“既然老爸这么爱吃梨,下次赶集我多买些。”。看似寻常的话对我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换做几年前,我觉得孝顺父母就是给他们钱。钱给的越多就是越孝顺。我甚至觉得为父母做一些诸如买梨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我之所以这样想,是与儿时的遭遇有关联的。那时,父母就是我的长期饭票,我和他们存在的最多的就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说的难听点儿,父母只是我的提款机。过年见不到父母,开学看不到父母,伤心了见不到父母,绝望了见不到父母。我的父母正在千里之外,坐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挣钱养家。起初的时候靠书信交流,后来村里安了电话。再后来,出现了手机。那时候的父母就是一个声音,以及汇款单上的署名者。既然这是我父母给我的爱的方式,那么我用同样的方式表达我对他们的爱又有什么不妥呢?我一直坚持这样的想法,也是这样做的。直到近日,我才发现每当我去逛超市或是赶集,我总会先挑父母喜欢吃的东西,然后再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原来爱父母的方式还有其他,不一定非得是金钱。用心、用情也是一种孝顺。
因而,“吃梨”吃的是那一份情感,而不是2元一斤的计量单位。“买梨”是一种孝顺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交换行为。我还知道,老爸喜欢吃饼干,老妈喜欢吃南瓜籽。我的父母也知道我很喜欢吃鱼。我想在亲情的世界里,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理解,是最唯美的境界。即便只有一颗梨,分着吃不但不会“分离”,而且会吃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亲密感情。受到老爸的影响,我也喜欢吃梨,更喜欢同父母一起吃梨的自在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