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终于下雨了。池塘边,马路旁,村庄里,都是喜雨的气息。尽管地域上有多少的差距,降雨的时间长短不一,然而这雨是通人情的。干旱了一个月了,该是露面的时候了。
一大早起来,我发现停电了。这通常是夏日雷雨的附带产物。再者,前段时间小区里就出了通告,说是要停电的。鉴于天气长久的炎热才拖沓至今。看着外面的雨阵势不大,想到在家也是无聊,我便决定去城里逛逛。
打着我的小雨伞,拎着便携的小包包,我出门了。几分钟过后,我顺利抵达车站。我很幸运地在第一时间搭上了去市区的汽车。由于此时的雨不大,我便打开窗户。一边任雨水敲打在臂膀的肌肤上,一边去欣赏一片片盎然的绿意。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我成长的地方。相比城里的生活,我最不习惯的就是高楼代替了田野,大厦荒芜了庄园,奔驰的汽车代替了一棵棵高树,白色垃圾代替了绿的蒲草。我来自乡野,也是要终归乡野。
上高中的时候,总觉得家乡落后,在农村干活既累人又没有收入,一心想着跳出农门,去城市里闯荡一番。以至于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第一时间把户口也转到了大学所在地。那个时候,我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说:“以后你在大城市找工作,户口还是跟着人走比较好。专业上,英语在未来五十年肯定会持续升温。”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报了一所重本学校的非重点专业。一是自己确实不了解如何填报志愿、如何选学校,因而老师的建议总好过没有建议;二是自己觉得英语是自己的优势科目,选了也可以;三是语文老师总是对我们说:“以后不要当老师,太累。”,故而我没有填报师范;四是自己看中了211和985名牌院校的地位和口碑,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尽管那时内心底确实没有什么声音;五是我的父母和身边的亲人都不了解,所以就选择乱填一通,被录取有些误打误撞的感觉。现在的我回顾起以前的经历,真心觉得走了不少弯路。与此同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与不可复制的青春。有过悔恨,有过煎熬,但仍旧充满希望,勇敢尝试。
也许是18年以来,我已经习惯了乡村生活。上了大学,我对陌生的环境很不适应。头两年还好,学校在郊区,到处都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后两年搬去了市区,除了快节奏之外,我还觉得很压抑。这种感觉来自于环境,根源是自己之前有限的经历。我不是一个城市女孩,我在艰难地适应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我努力着,努力着,还是选择了逃避。后来的经历也证明我确实不太适应。是有些挫败,也显得没有骨气。但是我还是无悔在大学毕业的第二年回到我的故乡。我喜爱乡村,我喜爱当下。尤其是回母校工作后,我觉得我回到了16岁的状态,感觉第二次读了高中,精力相当旺盛,情感有了归宿。需要补充的是,这归宿是存在感,而非家庭。
有一次,一个同事说:“你一点儿也不像去过大城市的。”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负面的评价。他的言论是在说我没有适应大城市,灰溜溜的回到乡村是一种失败。而后,我又思考,我之所以不像大城市的人说明我还存留大部分农村人的气息。一直以来,我并不以“我来自农村”为耻,反而引以为傲。这反倒是说明了我没有受到外部环境的浸染,我保持了完好的自我。所以,同事的一句话在我看来算是中性的评价。不怒,不喜,不悲,不伤。
乡村是一幅诗意的画卷。一花,一草,一树,一叶。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是怎样的高度,都自成一片风景。绿,绿色,绿意。蔓延在田间地头,覆盖小小山丘,是点缀,是希望,是生命。我爱着我的家乡,我更深爱着满满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