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也没有可谋生的特殊本领。她和很多妈妈一样,为了维持生计,为了供孩子上大学,背井离乡,在小小的工厂里起早贪黑地工作。也正因为这一个情节,我的成长岁月里少了母亲的陪伴,也使我对母亲产生了很多误解。
母亲总是说:“你是我唯一的孩子,我不爱你我爱谁?”
我总是回答:“你老是说你爱我,我却找到不到证据。”
加上性格上的相似,在日常生活中,我与母亲难免有意见不一致甚至有口角冲突的时候。(想必有相当一部分女儿也有类似的经历。)母亲总是说不过我,或许是我的年轻气盛在阵势在把她压倒了,或许是由于母亲的宽容,或许这是母女关系修复的必经之路。磨合了三四年了,我终于学会合理地释放情绪,我终于学会放下埋怨,我也终于学会像母亲孝顺爷爷奶奶那样孝顺我的父母。
本质上我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习惯了听话,习惯了逆来顺受的我在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量后火山爆发了。当然,一切也都会复归于平静。现在的我很少与母亲发脾气,顶多也就让一直唠叨不停的她少讲一些。以前,我认为孝顺母亲就是给母亲金钱,供她生活,就像儿时每个月她给我寄生活费那样。那时的我认为我与母亲就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只要保持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就是尽了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义务。这个傻傻的念头一直陪伴着我直至大学毕业。我甚至还有一种报复的心理:当初父母是这样抚养我,我也这样赡养他们,相当公平呢!无可厚非。可是,随着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逐渐增多,我发现:爱远非止于金钱的慷慨表达。
现在,我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近,步行也就30分钟。由于要上早晚自习,我每周回家两次。回家前我都会在微信里给老妈留言:“妈,我明天要回来,中午放学后。”我的老妈也会在微信里回复:“你想吃什么?”。通常我都给两个答案:“吃鱼”或是“随便”。当母亲知道我要回家吃饭,无论当时她在哪里,无论她是否有空,她都会回家做好午饭,等待女儿归来。如果我想在家里多住一晚,我的母亲会在第二天一早送我至学校。(通常陪着我走十多分钟)。渐渐地,我发现有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是甜蜜的幸福。我自小比较独立,也习惯了过穷日子,但今年以来我发现我越来越依赖我的母亲。如果母亲不在家,我是没有多少兴致回家的。如果确定要回去,我会很撒娇地跟母亲说:“妈妈我要吃好吃的。”开饭了,母亲总会把好吃的让给我吃,我也厚着脸皮沐浴母爱。我早该自立了,只是我好想多享受片刻做女儿的福利罢了。我也偶尔会开心地嚷嚷:“我终于有母爱了!以前像个孤儿一样。”
从自我成长经历中,我领悟到三点。第一,一个孩子在成长阶段接受到怎样的关爱与教育,他就会回报父母怎样的关爱与孝顺。第二,孩子还是最好生活在父母身边,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代替不了父爱和母爱。第三,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有母亲在家就在。
身为女性的我,有一天也会为人妻为人母,提早修炼与母亲的相处之道是很有裨益的。至少我可以站在女儿的角度,站在母亲的角度,适时切换思考方式,少走误区,多些陪伴,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未雨绸缪。
(请看客们不要嘲笑我的小小心计。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你自会懂得。不信的话,试一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