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有花山脚香
──第二届龙门石文学奖作品述评
■邓秋船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编、花城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丛书《南雄印象》,分散文卷《永远的田园》、小说卷《光阴的细节》、诗歌卷《乡愁的火焰》,全国100余名作家妙笔,再现了一个悠远、瑰丽、蓬勃的南雄。很是适合母校小师弟师妹们阅读,几经教育局、宣传部朋友联系,终无法找到丛书,这才催生了这届龙门石文学奖征文:《漂泊梦旅》读后。
我们知道,菜农亲手侍弄的白菜、黄瓜、豆角、节瓜什么时鲜蔬菜,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挑上市;邻居有谁包了饺子、炸出糍粑、炼成凉粉,总要第一时间与左邻右舍分享……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炫耀,这是一种渴望认可的交流。写文章、出书同理,你会捧出自己耕耘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亲人、好友乃至社会。拙著分赠母校,就是真心与各位师友交流思想分享得失,品味创作艰辛。
小师弟师妹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向老师借阅该散文集,欣赏的姿态,平等的对话,慎密的心思,客观的挑刺,欣喜的发现,一一流出小作者笔端。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呢?窃以为:首先,通读原著,至少三遍,对全书的脉络、布局、场景、语言特色有个粗浅的印象;第二步,梳理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创作心境环境,探寻文章蕴含什么理念、思想;第三步,从字里行间捕捉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切入的视角,鲜活的个性;最后,从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触动点,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扣紧原著或里面的个别篇章,阐发自己的感悟、见解和启迪。
切忌游离于阅读文本,任思绪漫无边际的流淌,哪怕多优美的文字和曼妙的灵感,也难成其为读后感。
不信,我们慢慢来咀嚼手头的征文───
从当年学子的贫寒家境,繁重的劳动挤占正常的文化课,联想到如今宽松、科学的课程安排,李静心海被激起波澜,悟出:“只要我们都像作者一般意志坚定,吃苦耐劳,热爱文学,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道路。”
黄湘是带着灵感去阅读的,尽管印象粗浅,还是觉得“作者的生活很丰富,很骨感”,令他不免有点心酸。
小作者们经历不同,阅读面不一,领悟深浅不拘,可喜的是有的应用家乡特色的方言情有独钟,诙谐、生动。正如马佳艳:“文章看似没什么油水,但用心品味,便会发现其中油水呀多多!作者擅长从小事入手,看似枯燥乏味,实则以小见大,传递了许多的人生哲理。”
一本书反映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传达的思想是多视角的,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秉性、追求和梦想,每一个读者都能从里面吸取切合自己的养分。罗慧玲独辟蹊径,拨开几十篇散文的迷雾,挑拣出三段能拨动她心弦的话,从不一样的侧面分享自己的感受。
多一些阅读经历,才有对比,才有读者自身的体会。叶宝萍平时一定喜欢读书,一定读了不少的书,她认为:“作者没有故作高深,以闲逸的笔法为我们营造了亲切而轻松的气氛。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野草芊芊》,书名意佳,贴切、契合书中的内容,凸显他人生性格。”以至“宁愿看秋船那样不怎么精美的文学,也不愿看现在人们追捧的所谓的精品。”这肺腑之言,令我惶恐而欣慰!
读这些充满童真而绚烂的文章,仿佛置身花海,缤纷,沁香,陶醉!每一篇读后感就如一株不同名的花卉,根植在起起伏伏的山上,吹拂柔风,沐浴阳光,哪怕你漫步山脚,缕缕花香也习习扑面,沁人心脾。刘三姐歌唱“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大约就是这种感觉吧。
2017年11月10日于佛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