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土家的大山中,只要不是外迁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片山林,一块竹林,不同的只是面积的大小而已。听老爹说,爷爷在世的时候,是湘鄂边有名的武把式,能开二十多个壮小伙,收了很多徒弟,家境殷实。有十多亩山林,七八亩竹林,十多亩上等好田。一九四四年,爷爷被当时湘鄂边青红帮堂主,也就是我爷爷的亲堂兄,两兄弟合伙谋杀了。当时,老爹只有三岁,家产被侵占,妹妹被卖给了几十里外的一户人家。等老爹吃着百家饭长大,学了一手泥水匠的好手艺回到老宅的时候,老宅已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处。他只得买了当时政府没收的三间地主的木板房,才安下家来。
木板房的后面,就是大片大片的竹林,可惜都不是我家的。每年早春,嫩草还没能长出来的时候。我经常赶着羊群去竹林里吃竹叶。渐渐地,就看到竹林里很多泥土疏松了。没多久,地表就出现了一些裂纹。再后来,裂纹里就探出了一些黄褐色的脑袋来,绒绒的,尖尖的,那就是竹笋了。如果天气干燥、晴朗,竹笋就生长得很缓慢。但是,只要是春雨绵绵,竹笋就疯长了,一天可以往上蹿出一尺多高。晚上,我们睡在床上,经常听到屋后竹林里的竹笋拔节,往上猛蹿发出的“劈劈啪啪”的声音。所以,后来读书,对于“雨后春笋”这句成语,我的理解特别深刻,特别透彻。
下了十多天雨后,竹笋就高过了屋脊,笋衣也一块一块地自动脱落,露出了嫩青色的竹身。这段时间内,竹林的主人就不允许羊群再进入竹林了。羊群可以轻易碰断每一根竹笋,这些以后可都是一根根高大的翠竹呀。那时,我们做饭用的蒸笼,喝水用的竹筒,睡的竹床,坐的竹椅,晒粮食用的竹垫,盛粮食用的竹筐等大部分农具、家具都是竹子做成的。所以,竹子宝贵得很。
第一批长出来的竹笋,大人们是舍不得挖来吃的,我们小孩也不指望。我们眼巴巴地望着的是第一批竹笋长过屋脊之后,再次从泥土里蹿出的第二批竹笋。这一批竹笋叫赶竹笋,受气候的影响,是长不大的。一般来说,长到两米高左右,竹林里就会飞来成群结队的甲虫,将它们全部咬坏,枯萎而死。这对于食物缺乏的山民来说,是严重的浪费。所以,当这批竹笋大约窜出地面二十厘米左右的时候,竹林的主人就背着锄头,把它们全部挖回家了。然后,坐在檐下,剥掉绒绒的笋衣,就是嫩白的笋子了。洗净后切成片,大部分用开水烫一下后晒成干竹笋,存放起来,逢年过节或者家里办喜事的时候拿出来使用。少部分直接用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炖着吃,香气飘出好远好远,美味呀。
由于我家没有竹林,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念曾外祖父。我一遍遍地问妈妈,老老姥爷怎么还不过来呀?妈妈说:快了,老老姥爷马上就要来看我们的宝贝儿子了。这时,我就特别满足,蹦蹦跳跳地走出门去,使劲地闻了一下从别人家里飘出来的腊肉炖笋片的香气。
老老姥爷家离我家有二十多里路,他的屋前屋后有十多亩竹林。由于地势比我家高,在山顶上。所以,他家的竹笋的生长期也比我们村晚。大约七到十天后,站在晒谷坪上,我就远远地看到了老老姥爷拄着拐杖,背着竹背篓朝着我家走过来了。我幸福极了,飞快地向他跑了过去。
后来,老爹决定自己栽竹子。他从姥爷家里选了两根母竹,连根挖了起来,用草席连根部的泥土一起包了起来,用绳子捆扎好,留了三米的竹身,把多余的部分砍去。他和三个徒弟,把母竹背了回家。在家门口载了一株,在菜园地边上栽了一根。
栽竹子的时候,我也去了,先栽的是菜园里的那株。老爹先挖了一个大坑,三个徒弟把竹子抬了过去,把根部放在坑里,抽去草席,扶正后,老爹就开始掩土。掩完土,用脚踩严实后,老爹就喝道:快点走。我们不明白,继续慢吞吞地走着。老爹就赶了过来,朝我们四个人,每人扇了一巴掌,我当场就被打哭了。在屋前栽第二株的时候,我们变聪明了。没等老爹喝骂,我们四个就像野鸭子一样扑腾腾地跑开了。老爹在后面追赶着,跑得气喘吁吁,眉开眼笑。
前几天,老爹来深圳同我们一起过春节,同他聊起这件事。他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是很灵验的。其实,我也一直很奇怪,菜园里的那株母竹,真的跟我们当初一样,慢吞吞地在地里行走着,繁衍着。每年长出的竹笋很少,现在都快三十年了,整个竹园的面积都没有超过二分地。而我们后来跑得飞快的屋前竹林,第二年就长出了十多根竹笋,第三年长出了几十根竹笋。到我初中毕业的那一年,繁殖面积就超过了五分地。
第四年,我们屋前的竹林成林了。从此以后,每年春季,我们三兄弟也可以背着锄头去竹林里挖竹笋,剥笋衣,使劲地闻笋衣剥开后,散发出的那种特别的清香了。老老姥爷也终于不用再拄着拐棍给我们送竹笋了,只是可惜,他吃了我们家自产的竹笋炖腊肉后没多久,就仙去了。
我们土家族有一道传统地方名菜,叫土家糊粉。具体做法是,先把家里珍藏的干笋片用开水泡软,再取红薯粉用水稀释成糊状,均放在一边待用。然后,取腊肉中瘦肉比较多的部分切成细条状下锅,加上生姜大蒜末一起煸炒,炒出香味后,放入已泡软了的笋片,继续煸炒。再端来稀释了的红薯粉糊糊,用筷子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倒入锅中,同瘦肉、笋片一起煸炒,炒熟后放入葱花,浇上芝麻油起锅即可。端上桌的时候,红薯糊粉是半透明的,里面包裹着的腊肉是金黄色的,笋片是乳白色的,葱花是青绿色的,很是好看。吃的时候,腊肉是香的,红薯糊粉是甜软的,笋片是鲜脆的,别有一番风味。老人们说:无糊粉不成宴。以前的土家族婚丧庆典宴席上,这道菜是必上之菜。去年,我回老家参加喜宴,还吃过这道菜。只是可惜,在外面的餐馆里是吃不到的。也许,随着留守老家的人越来越少,这道菜过不了多久,也就渐渐被人遗忘了。
这些年来,因为生活,一直在外流浪。从第一次离家出走的青涩少年,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圆滑的中年人。昨天,同老家在深圳经营企业的某个哥们喝酒聊天,餐馆的老板亲自给我们送来了一盘玉兰片。朋友说,玉兰片的名字太雅,我还是喜欢叫它竹笋片。我说,是呀,就如邻村的芳芳,进了某夜总会,改名叫丽娜一样,尽管改名了,却让我们感觉更不舒服。
聊着,聊着,我们谈到了老家的人和事。我说,再过几年,我们就老了。我想在老家竹林里建一座小竹楼,养几只鸡,种点蘑菇,木耳,好好地补偿一下自己这些年的辛劳。他说,那好,想吃竹笋了,我就去找你,我们就下了竹楼去挖。他还掉了一句文:“苏东坡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笋炒肉。’我们也天天吃笋炒肉。”
后来,我们把那一盘更名为玉兰片的竹笋片吃了。只是,清代文人李笠翁誉为“蔬菜中第一品”,认为肥羊嫩猪也比不上的竹笋,我们吃起来好像没有记忆中的那么脆嫩,也没有记忆中的那么鲜美。也许,是我们的心境心态变了。也许,是这盘玉兰片加工储藏的方法有异。也许,这根本就不是我们记忆中,老家的那种竹笋。
要吃真正原汁美味的竹笋,可能还是得要回到老家,回到童年,回到竹林里,回到记忆中的那些春天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