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于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 。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纵观刘秀的一生,有着许多的光辉业绩,这些业绩光照后人,可以让后来人从事学习、研究与借鉴,使之发扬光大,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1、卓越的军事才能
我们知道,刘秀于公元前6年出生,到其28岁出山时,从事的多是学习文化、当放牛娃和种庄稼的行当,从来没有学习过军事知识。
然而,作为放牛娃和庄稼汉的刘秀,在公元22年十月因不满王莽的倒行逆施,在家乡蔡阳县舂陵乡(今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与大哥刘縯一起举义旗后,却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特别是他于举兵后第二年6月指挥的昆阳大战,是他卓越军事才能的进一步展现。之后,他于河北的征战王郎,于中原的收铜马,败赤眉,平复诸路义军,战胜不可一世的隗嚣和公孙述等征战中,更是表现出了一位天才军事家兼战略家的气派,这在中国历代的开国之君的征战史上同样不多见。
2、平民情结
从血统方面讲,刘秀是有着高贵的皇家皇统。他是刘邦的九世孙,公元8年王莽篡汉之前,刘秀的父亲与叔叔都还是县令一级的政府官员,他们一家还有皇室俸禄,生活方面高于一般的普通百姓。
但自王莽篡汉之后,刘秀的皇室身份没有了,所有的只是一名放牛娃,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由于刘秀具有了平民性质的身份,了解和清楚下层百姓的生活之苦,所以在他后来举义旗荡神州一统天下之后,身为皇帝的他就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在颁布的许多政令中也体现出了对民众的体恤之情。他九次下诏废除苛待奴隶的不平等制度,战后削减四百州县减少政府官员,实行三十税一的轻赋政策,提倡廉洁和薄葬制度等等,无一不表现出了刘秀当年的平民情结。
3、善待功臣
刘秀自高举义旗后,有诸多的大将追随左右,之后又都立下了盖世之功。
江山打下来后,这些能征善战的将军,许多人于和平建设时期就不能有所作为了。
但身为皇帝的刘秀,并没有因为这些将军的不能再作为而忘记他们之前征战四方的功劳。他对这些功臣实行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安置措施,诸如安排适当的位置就职,劝其退休养老,封其地奖其财过好各自的晚年生活,等等。如此这些功臣后来一个个得到了善终。
4、励精图治
平定了天下,当上了皇帝,刘秀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如履薄冰般地勤于政务,忠于职守,克勤克俭,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民众为基,从而使战后百废待兴的国度逐渐走上富强之路,实现了光武中兴盛世。
刘秀当皇帝的岁月里,不但要求下边的大臣与百姓如何的勤俭务实,自己也时时处处带头做表率。刘秀当政时期,“三吏”(循吏、酷吏和廉吏)是一个十分醒目的现象。所谓循吏就是遵循礼法之吏,酷吏就是惩恶扬善之吏,廉吏就是廉洁奉公之吏。由于有了这样的一系列官员,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好,官廉民勤,政策深入人心,深受百姓的拥戴。
为了有效地倡导廉洁之风,刘秀自己时常不穿华丽的服饰,不听“郑卫之音”(即靡靡之音),不看有失意志的美图(美女画),提倡薄葬,不准铺张浪费,等等,从而使王公大臣照着学,跟着行,使东汉之初一穷二白面貌迅速得到扭转,使国家逐步富强起来。
5、大兴儒学
有句成语叫“手不释卷”,究其来源就是从刘秀那里来的。
这句成语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作战很勇猛,也很会打仗。但他有个缺点,就是平时不肯读书。孙权后来对他劝导说,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就会更加高明。并说:“汉光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后来成为东吴能征惯战的四大鹰将之一。
刘秀不但于行伍时期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就是后来当上了皇帝,也没有荒废学习,对教育也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刘秀还让州县的官员建学堂,兴儒学,大兴教化之风。对于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更是推崇并重用,从而形成了东汉的文化兴盛局面,成为一个文化大国。诸如东汉时期的造纸术发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数学方面的《九章算术》、医学方面的《伤寒杂病论》等等成果,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很深远。
6、成语达人
刘秀的一生,成就过诸多的成语,有人初步统计过,数量达到了上百条。 这是刘秀留给后人的一笔文化遗产。
刘秀成就的成语,有不少是他本人亲口说的,诸多“乐此不疲”、“得陇望蜀”、“克已奉公”、“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等,都是千古之精典成语。还有“有志者事竟成”、“疾风知劲草”、“披荆斩棘”、“心如金石”等等,不但是成语,还是千秋不朽的励志语,时时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修身养性。
因此,后人曾给刘秀起了个雅号:“成语达人!”
刘秀成就的诸多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富贵精神财富,光照千秋而不朽。 201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