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氏太极拳的来源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2006年5月20日,太极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拳发源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玉庭所创。
杨氏太极拳的祖师爷是杨露禅(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原型),又名杨福魁(1799—1872),他十岁到陈家沟谋生,师承陈氏拳师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其孙杨澄甫(1883—1936)把杨氏的太极进一步创新改革,动作简洁,抽丝圆转,大力推广。1928年在全国各地收徒,1957年国家体委根据杨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并于1963年出版《杨氏太极拳》。
二、杨氏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杨氏太极拳要求悬头顶项、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虎背)、臀部内收(熊腰)、气沉丹田、以腰为轴、虚实分明、上下相随、不存杂念、以意带动、用意不用力,运劲如抽丝,如行运流水,微波细澜,滔滔不绝,一气呵成,手走圆形,弧形椭圆形,8字形,四面八方,无棱无角,均匀连贯,圆活中正,自然流畅,柔而不软,刚而不硬。
太极拳归属气功中的动功,它以意、神、气和功同步进行,在全程套路中,要意念专一,精神凝聚,不得有丝毫杂念,这样就使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活跃兴奋,从而逐步“挖掘”出大脑潜能,不断加强大脑功能,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统帅,主要通过兴奋神经元和抑制神经元和谐地“操作”,协调五脏六腑乃至全身的阴阳平衡,并有全身的自我按摩,经络疏通的功能。通过体内各项器官的调节,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减少发病率,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三、杨氏太极拳在乐昌的传承
现居乐昌先锋街的84岁的老人陈洪章是杨氏太极在乐昌的重要传承人。他于1954年师承南京大学退休的体育专业的黄教授,学习杨氏太极88式。陈洪章1961年从台山来到乐昌,可见他是杨氏88式在乐昌发展的源头活水。据他回忆,1961年前乐昌是没有人打太极的,他曾在城关通用厂做厂长时,带领欧鉴欢等一群人,晚上会在工人文化宫前的空地传授太极拳,完全是为了强健体魄,防御疾病,这个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四、杨氏太极拳在乐昌的发展
太极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陈洪章退休以后,晨起而作,他的妻子,还有几个侄女跟着他学习也已经非常的娴熟,直到2000年,经过他手把手的教授就有100多人次。无需缴费,无需申请,只要是想学习的,他都会耐心的悉心传授。其中一位老中医邓华岳也坚持练了18年,他说“医药是代替不了运动的”。据在岗警察李杲描述,他们单位曾请过韶关的教练来教太极拳,教不会,最后还是请陈老师去教。陈洪章老师无私奉献,旨在弘扬太极精神,发展太极拳术,他对太极的理论的掌握也非常精湛的,除了他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练习外,也受益于他长期订阅《大众医学》有关。对“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行云如流水”的太极要领掌握精确,把生命锻炼到极至。
由于年纪越来越大,陈洪章把传承的重任交给侄女陈佩芬等人。陈佩芬等最近组织了一支名为“阳光太极队”的50多人的队伍。这是一支比较年轻的队伍,有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参与锻炼。他们现在有统一的服装,每天早晨从六点半开始陆陆续续的在竹林公园青少年宫旁边的平地开始练习,“阳光太极队”2016年在市第十四届运动会获得一等奖,2017年在珠三角旅游文化节“舞动人生”获得第三名,2018年多次参加各种场合义演,并得到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太极拳在乐昌迅速发展,对于那些失眠、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骨质疏松、坐骨神经痛、腰膝酸软等身体失衡的人群都是很好的练习者。在龙王潭旅游胜地附近就有这样很接地气的对联“有钱有权有成功没有健康一场空,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健康等于零”,横幅是“健康无价”,这些都体现了乐昌人们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乐观的精神面貌传递出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