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非遗专题片解说词】
从两千三百年的文献堆积中,一遍遍默读这片土地的沧桑变幻。而人类文明的曙光,早在十万年前就照耀宝晶宫的古河床。牛栏洞遗存的万年水稻,是岭南先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清远,一座雄深雅健的古邑新城,因山水而灵秀,因文化而瑰丽。物质的、非物质的,但凡穿越时空而存在的,都是瑰宝,为岭南添彩,为中国添彩。其中,以人为本体的活态文化遗产,其神韵尤为清隽悠远,赏心悦目。
让我们把镜头对准清远,对准千百年过后,依然活色生香的古人,依然不愿割舍的技艺,依然令人振奋的精神。
【推出片名 千秋瑰宝 神韵清远】
连州,古代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的绿色通道。诗豪刘禹锡曾在这山里水里种文化,文豪韩愈也曾培土灌园,成就了岭南一州“科第甲通省”的绚丽。高士廖冲修道传道,廖大姑婆慈善为怀,造福乡人。
乡人感恩祖先,感恩上苍,感恩神灵。每年春秋两祭,隆重非凡。出门在外的人们,远嫁他乡的女儿,都回家。春祭于清明,墓园香烟袅袅;秋祭于神灵,福山旌旗锣鼓。每年重阳举行的“大神会”,俗称“抬大神”,已经有千年历史。在斗转星移之中,神祗里多了“高神”,他们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连州本土的贤良。廖冲、廖大姑婆,还有诗人孟宾于--他在《全唐诗》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把诗人奉为神灵礼拜,唯有连州。刘禹锡种下的文化,成为一颗颗古莲,年年生根开花,成果而甘。拜神,也逐渐进化为纪念乡贤。
时间在流动,传承也在创意,有着时代烙印的文化创意。而这创意,不仅仅在连州。
端午已过,大河里的龙舟,早已偃旗息鼓。清新区山塘镇的节庆才刚刚开始。甚至,还在筹备。他们在等待远方的儿女回家。远方的人儿,已经带着孝敬长辈的礼物,千里万里踏上归途。吃个团圆饭,会会又是一年没见面的亲友邻居。然后,六万多名山塘人,以盛夏的热情,参加山塘人自己的龙舟比赛。这龙舟,长度只有九米多,宽度只有半米多,尾部像燕子的尾巴,因此又称燕尾艇、禾艇。还有一个高格调的名字:龙标。比赛规定三人一条船,在乡村的小河里,如飞燕,如龙飚。激烈的你追我赶之中,偶尔出现翻艇。这时候,潇洒的山塘人,往往淡然一笑自我解嘲,又立马翻身上龙舟,继续前进。
从前的比赛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划不动了,就靠岸,直到只剩下一条船为止。因此,被誉为“水上马拉松。”
比赛结束,紧接着又是一番亲情的聚会。战利品的金猪、烧酒,小河里的鱼虾,自家种养的蔬菜鸡鸭鹅,摆满一桌。河边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回荡,亲情的欢欣鼓舞则正式开锣。
也许,人们早已忘记。最初的划船、最初的竞赛与呐喊,是为了驱逐祸害稻田祸害鱼塘的水鬼。流传到今天,给人们的是坚韧不拔,是百折不挠,是要拼到最后。更是邻里之间的深情厚谊,是远方打拼者的美丽乡愁。
【歌曲《燕尾龙舟》副歌过渡】
文化艺术,源于生活,沉淀并灿烂于时光的长河。
瑶族小长鼓,是流行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的民间舞蹈,根据造屋的程序,模拟造屋的动作,表现造屋的全过程。至今已流传一千五百多年。
在连州遥安乡,小长鼓搬上了八仙桌,成为高台长鼓舞。一套36招式,把农耕者的劳作,渲染得淋漓尽致。往日的瑶家人,频繁迁徙,过山游垦。每迁一地,首先盖房安居,然后耕山垦地。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先民以舞蹈、念唱为传媒,既传授建造房屋知识和耕作技术,又娱乐消遣。瑶族人民的文化传承,拙中藏巧。
完整的口诀,更是方便了传承。这些孩子们,跟着师傅念着口诀,很快就能上手。但要熟练掌握36招、并且演绎出它的神韵,至少要有三五个寒暑的勤学苦练。
在长鼓舞系列当中,气势恢弘、多姿多彩的,当数排瑶的大长鼓。
每逢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传统节日以及“耍歌堂”,连南排瑶都会聚集到村前的旷地、或者收割后的田野,吹响牛角、敲起铜锣、击长鼓而舞,欢庆节日。长鼓舞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原本是男性舞蹈。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再有性别的限制。如今,为了传承和推广,更是鼓励女性参加学习和表演。
瑶族以舞蹈、念唱为媒介传承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耍歌堂。”
这是八排瑶民喜庆丰收,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游神大典、讴歌跳舞、过州过府、追打三怪、枪杀法真等五大仪程,体现了瑶家人的礼仪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承载了瑶族先民的生活史、瑶族青年爱的罗曼史,再现了冲州过府的艰苦迁徙,集中地体现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豪迈乐观的文化精神。
传统的耍歌堂带有家族祭祀的性质,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历时三天三夜,每十年举行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三到五年举行一次。“浩荡关河远,周流岁月新。”现在的耍歌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都会举行,虽然仍旧以山民自发组织为主,但已经从家族祭祀变成了群众文化活动,助推着山里山外的美好生活。
对非遗的文化创意,令传承不再只是一味死守。但要令非遗好好活下去乃至打开发展的空间,必须开阔视野、拓宽路子。挖掘市场价值、开发非遗商品,是一条铺满锦绣的路。专家估算,全国非遗拉动的是一个千亿级市场。清远的非遗市场,也在温馨的文化传承中,激发着商业活力。大神会、耍歌堂、燕尾龙舟、戏水节、豆腐节、洗佛节已经强力拉动旅游业,笔架茶、蒲坑茶、刺绣、扎染、木雕、银饰制作等手工艺,也在努力在市场上分一杯羹。
来自清新区沙河镇的沙河鸟笼,是广州和清远喜欢赏鸟听唱者的至爱与美好记忆。
沙河鸟笼做工精美、形式多样,成为广笼的代表。每月逢七、十七、二十七日早上六点,清新沙河镇的“天光墟”就开始鸟笼交易,广州90%的鸟笼交易都产制自于清新区,沙河鸟笼不仅走出了广东,更是走向了世界。据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清新沙河鸟笼。
英石,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于北江中游英德市的山间和溪水中,有微青、微灰黑、浅绿、纯白数种,形如峰峦耸拔。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于神宗熙宁年间在英德任县尉,采集玩赏英石达到疯狂的地步,拜石头为兄长,并把英石与太湖石、灵璧石等同类奇石的玩赏标准归纳为皱、瘦、漏、透四个字。大文豪苏东坡也酷爱英石,念念不忘一方始终求之而不得的英州“九华石”。本身品相奇异的英石,因此蕴含了奇特的文化,成为石中珍品。
英石的原石固然神韵天成,但高品相的原石毕竟靠运气获取。英德的能工巧匠,则以手艺开拓英石的美学空间,缔造另一种神韵,并赢得了市场。这就是英石假山盆景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