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同时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S版小学语文里的选文多为名家名著,文质兼美,富有典范性,选文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现代意识和时代气息,无论是题材、体裁还是风格都丰富多彩,难易适度,可读性强,很适合学生朗读。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以上几个特点,我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感受读书的乐趣。
一、利用直观手段 激发朗读兴趣 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翻开课本,可见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绚丽多彩,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图画描绘了文中丰富的内容,加上小学生对于鲜明的事物接受快的特点 ,我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利用插图,激发朗读兴趣 课堂上我先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进行观察,利用口说图意,待学生踊跃表达了自己的观察后,我再告诉学生:“图上画的就是文中写的,你们想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吗?”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好奇得很,都非常想去读课文,了解课文到底是怎么写的,和他们表达的是否一致,此时我就抓住这个锲机,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比如教学《大拇指汤姆》这篇童话故事,故事配有四幅插图,插图串起来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化装成乞丐的魔法师悄悄施展法力,使热情款待他的农家夫妇有了一个与丈夫的大拇指般大小的儿子——汤姆,汤姆在一番神奇的经历之后,得到了国王的宠爱,他使农家夫妇很开心,也很自豪的故事。课堂上我让学生先看第一幅图:汤姆长得怎样?他来到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神奇的事?学生眼睛都盯着图画,兴趣很浓,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乘机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汤姆那些神奇经历的就赶紧打开书来读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起来。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就被激发了,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不仅体会到故事蕴藏的道理:为人善良,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而且终身受益。
(二)观看动画 激发朗读兴趣 动画直观形象,色彩鲜明,有声有形,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喜闻乐见的辅助手段,我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时,结合课文内容也经常采用。如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九色鹿》,我教学时播放课前准备的《九色鹿》动画片,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被屏幕不断变化的五彩画面,优美人物形象,悦耳动听的画外音深深吸引住了,在短暂的几分钟欣赏后,我定格画面,抓住学生还想继续了解故事的心理,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利用动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把课文朗读得有滋有味。
(三)演示课件 激发朗读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热情,积极参与朗读活动。如S版四年级《桂林山水》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赞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但是我们地处山区的孩子很少有到过桂林的,光靠语言文字很难深入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因此我在学习课文前制作了声像并茂的桂林山水课件,在课中学生需要激情引趣和读得不到位的时候,我用课件展示桂林山水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先通过感官感受桂林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我引导学生:课文用了许多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请同学们找出句子自己读读,加深体会,再图文对照读描写桂林山水的两段话,运用这样的直观手段,学生就能入情入境读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味道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四)播放录音 激发朗读兴趣 优秀的广播员朗读课文,普通话准确,字正腔圆,声音清脆响亮,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能较好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长期跟着录音自己朗读课文,还能有效训练学生朗读的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读书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往往从向别人学习开始。
二、利用人力资源 激发朗读兴趣 这里所谓的“人力资源”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利用人力资源”就是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是朗读的主导,学生是朗读的主体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多种方法。
(一)范读引路 激发朗读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平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多掌握一些朗读技巧,用心研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如教学《怒吼吧 黄河》这一课的重点段讲的是1939年3月11日晚上,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光未然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的情景。虽然作者创作年代与我们今天相去甚远,但是我把自己想象成光未然,用奔放、豪迈的气势,用铿锵有力的声音,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激情朗读:“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同学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我朗读的节奏跳动着,听得异常兴奋,还送给我热烈的掌声。通过范读,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学生们摹仿我朗读起这一组排比句来,读得有滋有味,我想:摹仿是学生的天性,有的学生摹仿读出来一点也不亚于我的“原汁原味”,试想学生摹仿久了,读书兴趣浓,读书能力一定强。
(二)教给方法 激发朗读兴趣 以前我在课堂上听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即使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总感觉没有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怎么办?我想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光有教师的范读是不够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我在学生朗读时,经常给学生提示,教给朗读的方法。比如朗读巴金先生写的《海上日出》结尾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段话虽然只有一句,但是是作者的真切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起画龙点睛作用。我教学生比较两种表达方法:陈述句 “这是伟大的奇观。” 反问句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指导学生用三种语气分别来读:平淡的、疑问的、感叹的,读完后让学生评议哪种句式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两种句式及比较,还让学生交流读书感受,这样学生努力把自己的心放到读书中去,用心感受深入体会到作者巴金先生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叹和对大自然无限热爱,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