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居住的这座山城,古称韶州。过去,笔者与许多韶关人一样,一直以为它的得名,是由于它“唇齿江湖,咽喉交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地理位置所致,这韶关的“关”,理应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之意。
近日偶然翻阅一些史籍,才知道这个解释是错误的。据史书记载: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武水边开设税关——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到浈水边,后又在北城门外增设旱关。从此,才有了“韶关”这一沿续至今的称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韶关的“关”本意是税关。而税关的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发展而产生的。韶关之名,本来就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而不是固守封闭的象征呵!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而言,我们韶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原因之一是山城人的商品经济意识还比较淡薄。今天,我们重提韶关之名的由来,目的当然是呼唤商品经济意识的觉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梅关古道上店铺云集、商旅匆匆的景象。悠悠岁月逝去,我们反而要将关门紧闭,而拒绝让八面来风吹拂而至呢?把门窗进一步打开些吧,韶关,应该成为商品经济浪潮奔腾簇拥的繁华的现代都市!
(原载1992年9月13日《韶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