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贯彻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改进课堂教学,以必修1模块为例,设计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鉴赏;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1]而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语文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模式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基本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其实,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和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不够全面。本学期,笔者初步尝试课堂改革,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深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和计划有效率的学习策略, 并以此来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各种任务活动。这种模式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提高,也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2]本文结合必修1模块谈谈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一、结合单元教学,创设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我根据第一单元认识自我的情境,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过去这一单元基本上是只精讲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其他就是课外阅读,到底学生读了没读是没有得到落实的,因此我设计了本单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我很重要》设计的问题是:
①分析文章的结构美②分析文章的修辞美③分析文章的哲思美。④你是怎么看待你很重要的?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设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是:
(一)王海桐的人生历程是怎样的?延伸的几个问题①关于社会上重难轻女的问题②关于人生自信的问题③关于学习习惯的问题④关于青春的解读⑤说说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未来的人生规划。
《我是怎样决定了自己的一生》设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是:①介绍王蒙的作品,写介绍和评论旳文字。
以上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完成,每一个问题不少于300字。分小组作答,自己选题,然后其他问题以交流的形式解决,这样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并有了上台讲演的机会。分组合作也节省了上课所用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整课书阅读,从总体上把握写作的内容和体会写作的手法,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到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能力。
学生课后去查相关的资料,然后学生自读,互相探讨学习。堂上所花的时间和往年的不变,却增加了学习的内容,提高鉴赏文本的能力,解答问题的创新能力。从检查的效果来看,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老师课堂上的满堂灌或简单的一问一答好很多,学生用作业本写满了几页纸,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他们不单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可以了解其他人完成的任务,达到互相交流的学习目的,这就是新课标提到的老师起了一个引导的角色。
二、结合古典诗歌的鉴赏特点,以每篇课文组合细化问题,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如果说第一单元是大手笔来设计问题,那么第四单元的古典诗歌却是要细化的,要针对每一篇,读懂每一篇的词句义,理解每一篇的情技评。“言象意景情技境”的学习,一定要提前告诉学生的任务。把班上四个大组分成八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第一个座位就是组长,组织好本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对自己做好的答案,在课前交换意见,互相交流学习。我根据诗歌特点主要从理解意思,思想感情,艺术手法方面进行设计问题,要让学生知道古典诗歌品读什么?至于怎么品读读懂还有一定的难度,只能靠慢慢积累了。这里展示一下我设计的一些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一)朗读并抄写背诵简短的诗文,理解字面的意思,解决或提出你难懂的字词。(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还结合具体的课文提出:①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他在诗坛上的影响?你知道他多少故事?②陶渊明为何要过隐居生活?③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人物形象分析。④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词等。
通过提出这些问题,体现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先学后讲。比如《孔雀东南飞》那些字词的概括学习,基本上学生自己能总结,他们课前上黑板写好,或者用平台展示,对自己的学习就是一个查漏补缺。见贤思齐,总结与分析,分享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是一个促进和愉悦的过程。
三、结合现代诗歌朗读的特点,设计问题,让学生热爱诗歌,培养诗心
由于高考这几年都没有考现代诗歌,所以很多老师都把现代诗歌放在最后去讲,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算了,都是把古文作为重中之重,然而从这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古文的教学真是有点吃力不讨好。因此,我还是先讲诗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就像孙犁说的:“我们追求语言,要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它,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语言表达流畅了,语文教学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下面是诗歌教学设计的问题:
①初步了解诗歌的流派和分类。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感情。③分析诗歌的意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④通过略读和精读体会诗歌的写作技巧。⑤每人自由写作一至二首诗歌。
问题虽然不多,但是学生的解答却是有条不紊的,朗读的情况很良好,体现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有个人朗读的,有小组朗读的,有分角色朗读的,朗读在课前的训练与交流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的解答虽然他们有一些是查找相关资料的,但通过他们的编写理解表达,再经过老师的点拨,这样的学习就很自然的渗透到大脑中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写的诗也是很有情趣的,比如黄新萍同学的《静待花开》:仲夏夜/月华如水/蝉声片片/一路风景/让生活频率慢下来/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一路风景/静待花开。虽然简短,但字里行间里却是一片美丽的心情,一朵花开的样子,宁静安然。又如黄嘉欣的《我记得你》:我记得你/你来的时候/脸上荡漾着笑容/我静静地望着你/我记得你/你关切着我/时刻在意我的感受/我默默接受你对我的真……这些诗句都是小作者内心的表白,都有真实的感情。
我们学习诗歌,不能单停留在接收的过程,还要学会去运用,去表达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感情,让诗歌徜徉在你的内心深处,徜徉在你的感情世界里,让生活有诗一般的美丽。
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有话可讲的问题设计
在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中,首先考虑民主、平等、合作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情境。师生之间要合作共赢,要以理解和尊重学生为基础,当他们回答问题时,要给以肯定的目光,友善的微笑,并相观而善。比如学习《家》《我与地坛》的散文时设计下面的几个问题:①你看过了哪些《家》的诗文,分享给大家。②说说你的家是怎么样子的?那是你理想的家吗?③史铁生在文中提到的生命的本色之美和崇高母爱之美,你是怎样理解的?④划出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它表达的感情,并且仿写句子。
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对话式的、讨论式的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特别是看见班上的伍俊楠同学,讲着自己家的情形,眼里充满了泪光,是一种感恩的表情;看见沈慧贞同学滔滔不绝的话语,把家里的每一个细节表达的淋漓尽致,似诙谐似调侃又是那么真诚,那种表达的潜在能力一下子文思泉涌地充溢着整个课堂,同学们都发出赞许的眼光和情不自禁的掌声,这种共同合作的学习过程在掌声中不断地得到鼓励和提高。教学相长可见一斑。学生的仿写也是不错的,比如朱香同学对四季的仿写:如果以人来对应四季,春天是朝气蓬勃的孩子,夏天是眉清目秀的少女,秋天是目光炯炯的少年,冬天是慈眉善目的老人;以花来对应四季,春天是含苞欲放的桃花,夏天是花团锦簇的荷花,秋天是姿态万千的芙蓉,冬天是傲雪凌霜的梅花……对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训练是很有启发的。
五、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若干单元和课文中设计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现代的机械教育,总是不肯学思并重,不肯叫人举一反三,所以永远教不出什么来。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疑问是促使学生开展一切学习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因。作为教师,应当保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追根溯源,举一反三,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3]本学期讲到传记单元时,让每个组讨论应该学习什么?掌握什么?了解什么?因为有了之前的问题设计,所以同学们也很快的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①什么是传记?传记有何特点?②概括传主的精神面貌和文本所用的写作特点。③学习传主的精神积累名言警句。④课文里的细节描写和材料引用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已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引导学生能够乐学,好学,能学的行动中来。这些问题都是学习文本要解答的问题,同学们能自己提出,并作了解答。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纠正辅导,这样的课堂结构,即优化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自觉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他们在课堂上不是单一记笔记的能力呈现,他们还开放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与思考,胆识与激情的情感体验同时展现。
课堂教学让学生去参与,学生就有了灵动的心,有了口语交际的过程,四十五分钟效率就高,珍惜每一节课的收获,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爱护他们的心的声音。当然我们也不能贬抑,排斥,否定传统教学中有价值,有生命的部分。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也是为了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参与度实践性,使之影响着课堂效率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是对传统理念的一次创新,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措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实效,具有推广的价值。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
[2]徐玉静.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6(12):92-93.
[3]李峰.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运用[J].理论实践,2015(8):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