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何铭思与红三角
 
何铭思与红三角
  文 / 桂汉标


    2003年10月31日早晨七点多,还不到上班时间,铭源基金驻韶关办事处的女诗人邓妙蓉的手机便响起来,一听那熟悉亲切的声音,她便知道是铭源基金主席何铭思先生从香港打过来的长途:“这一回红三角的展销会,你们觉得怎么样呀?……你们要为红三角经济圈多作些宣传,多做些实际工作……”想起昨天,在南海海滨新城隆重开幕的首届中国“红三角”特产展销暨经贸洽谈会的盛况,想起年过八十的何铭思先生一早从香港赶到南沙,一整天马不停蹄般地参加各种活动,下午三时又匆匆赶回香港的情形,邓妙蓉忍不住关切地问候:“何先生辛苦了,一定很累吧?要多多保重呀!”电话里传出何先生那坚毅爽朗的回答:“还顶得住!还顶得住!”
    一个早已退休而永不歇息的老革命战士,一个义务担任霍英基金会顾问的实干家,倾情协助霍英东先生全力支持国内改革开放事业,屡捐巨资施行文教体育及经济建设的千百种善举,尤其是不畏艰难义无返顾开发建设南海海滨新城的十多年来,何铭思先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度过了多少殚精竭虑的不眠之夜,而最近两年,在继续圆满南海这个世纪梦的同时,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的是又一个新鲜壮阔的好梦——“红三角”!

                     ●魂绕神萦红土情●

   1998年3月6日上午在细雨朦朦的南雄梅关古道上,又一次跟 随父亲重返粤北昔日战地的何铭思先生的女儿何卓华、儿子何建立,对着笔者和追踪采访的韶关电台记者深情而坦率地说:”父亲对粤赣湘边这一带山区很是怀念,他经常向我们讲起当年一起战斗的战友,谈到那些在山里牺牲的同志,至今仍常常激动得睡不好觉……我们的老家在顺德,父亲一次也没带我们回故乡去看看,却多次带我们来粤北,来看他当年为革命走过的山山水水……”
    何铭思先生祖籍广东顺德,从小在香港长大,三十年代末期,年仅十六岁的他,在抗日救国热潮中投身革命队伍,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转战南北,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在粤北和赣南、湘南交界的这一大片红土地上,在五岭、油山、九连山和浈江、武水、章江等青山绿水间,留下了他的忠诚与热血,留下了他永不磨灭的记忆。
年轻时的记忆是会永远年轻的,枪林闯阵的烽火岁月是永不会褪色的。
    2002年5月31日,何铭思先生在给由他资助举办的 “红三角诗歌节暨五月诗社20周年”系列活动发来第一份贺信之后,他几易其稿又给笔者写来第二封贺信,信中写道:“我第一次到粤北,大概是1942年,到现在算来整整六十年了。韦丘比我早一年到粤北的,他一直在粤赣湘山区坚持文化工作,……韦丘的经历、成长与粤赣湘崇山峻岭分不开……”说的是老战友韦丘,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与粤赣湘崇山峻岭分不开”呢?1994年,他不仅捐出自己的三万港元稿费,资助出版广州锋社话剧团战斗历程的纪念文集《鸣镝篇》,还为此文集撰写了《点滴的回忆》一文,回顾了当年他从东江纵队,由党组织安排到粤北山城韶关参加“七政大”宣传队,在韶关、坪石一带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情况:
    “救亡运动在四十年代已不若抗战初期的火热,但韶关 的戏剧活动仍旧如火如荼,‘艺大’在复兴剧院上演《天国春秋》、《忠王李秀成》水平较高。这些剧目都是针贬时弊,闪耀着时代的火花,艺术水平较高,轰动山城,一连上演百余场。在几个剧我都有参加演出,是‘跑龙套’,所谓‘出场出先,企系两边,死就最先’。还兼任司幕员,负责开幕和落幕之职。开幕还好,一敲锣,便拉起幕,落幕就要讲究点功夫了,要在关键时刻把幕放下来,不然会破坏全剧气氛。我很尽责,从未失场。每次演出之后,可以吃一碗腊肠饭,平日以盐水罗卜拌‘沙谷米’充饥,天寒地冻,演完戏之后,这碗饭吃过之后,浑身暖和,比山珍海味更使人回味了!……”笔者在当年留下的一张《锐变》戏剧节目单上,看到了“演员表”上有何铭思先生当年扮演“范兴奎”一角的字样,不禁在眼前浮现何铭思先生当年尽心尽责的风采!

    战斗的岁月最能锻炼人,年轻的何铭思在革命队伍中成长。2000年5月22日,他在为悼念自己的老上级,著名戏剧家李门而写的文章《薪火相传》中写道:“李门啊,这个地方——韶关、新丰、翁源、南雄、乐昌、仁化,处处都留下您的足迹,我这个香港仔就是跟着您走过的这些地方,就是跟着您和其他哥哥姐姐学习而逐渐懂事,逐渐知道做人的道理……在政大我开始接触文艺,学唱歌,去世专学跳舞、拉琴、学看乐谱……也一本正经给抗日士兵上课。”……1944年底,东江纵队为了更加积极抗日,扩大队伍,扩大根据地,命令在七政大的共产党员分批撤回东纵接受新任务。何铭思先生原是东江纵队的,对东江纵队比较熟悉,便作为第一批悄悄地离队,乘木船沿着曲江—英德—广州,经东莞进入东江纵队控制区。他和几位战友历经千难万险,冲破敌伪土匪的重重拦阻,终于到达目的地,参加了铁流政工队,开展游击区的抗日宣传工作。老战友韦丘后来回忆道:“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又一同随着东纵的粤北支队北上粤北,准备与南下的两王(王震、王首道)部队会师,建立五岭根据地。后因毛泽东主席到重庆和蒋介石谈判,订立了“双十协定”,当中包括要我党我军撤退江南八个解放区(包括广东的各个游击队)的部队。两王部队因此而回师中原,我们便留下在粤北及粤赣湘边和国民党军队、当地的反动民团打游击战。“(《自找‘麻烦”,自得其乐》)因工作需要,1946年春,何铭思由党组织安排去南雄珠玑中学教书。当时珠玑中学是党的地下活动联系点,先期在那里教书的年轻女战友李昭因暴露身份,要马上撤走,何铭思是去接替她的工作的。1998年3月6日重返珠玑中学时,笔者亲自聆听了何先生回忆当年的情景:“刚从游击区出来,我一身上下都是破烂衣裳,领导笑我说:你这个样子哪象个教师先生?立即给了一点钱,买衣服穿上才敢进学校……当时,李昭也给钱让我买了一双皮鞋……”
    1945年6月未,战友们大多随东江纵队北撒山东烟台参加解放战争。何铭思则留在粤北的粤赣湘边纵队,“弃文就武”,拿起枪杆,艰苦转战于粤赣湘边交界的南雄、始兴、新丰、和平、连平、大余、信丰、汝城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广州解放前夕,他以粤赣湘边纵队主力第六团营教导员的身份率队伍先行南下,迎接进广州城的人民解放军大部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青春年少到耄耄之年,战火熔炼过的山峦冒出了新绿,硝烟浸染的山涧流出了清泉,星移物转而信仰不变热情不减,何铭思,这位忠诚的革命老战士梦绕魂牵的依然是粤赣湘边这片红土地,他时时关注着这里的草本枯荣、季候冷暖,他时时怀念着长眠于此将年轻生命化作青山绿水的一个个战友。
    在笔者所读到何铭思先生这些年写的文章,以及给战友韦丘和我们铭源基金驻韶办同仁的信中;在近几年多次重返粤北和赣南老区考察时,我们作为随行人员的耳闻目睹中,何铭思先生提得最多的就是当年一起战斗的战友和烈士,事隔半个多世纪,每一位战友的音容笑貌,性格爱好他依然记得清清楚楚,一谈起来,他都分外动情。1998年3月6日南雄市领导陪他吃早餐时,吃着吃羞,他不由自主地又谈起五十多年前在珠玑中学的往事:“有一天我去南雄城办事,亲眼看到国民党军队押着十几个爱国青年赶往刑场,残忍地枪杀了。那时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反动派杀害,至今想起来……”说着说着,这位坚毅的老人泪水纵横,不能自己。2002年4月10日他与老战友梁木、曾辉等由始兴、南雄、穿过梅岭到江西大余视察已落成的铭源希望学校,那天不巧下起了雨,烟雨迷朦中,引发这位老战士多大的感慨呵,返港后的4月19日他在给我们的信中记下了真切的感受:“我们安坐车中,悠然看雨滴洒在窗外,不禁想起了东纵五十七年前迎接两王现下部队,八月十五夜过油山,大雨淋漓的情景。当年同侪,多已远去,重回故地,能不依依!”同年5月31日,他为“红三角诗歌节暨五月诗社20周年”系列活动发来的第二封贺信中,一打压头就写道:“老人都免不了怀旧,重提些往事,以此作祝贺。”他谈起了韦丘这些年“回到这块红土地,辛勤地开展文化教育工作”,还谈起了当年许多“很有才气”的战友:“何芷是个学生,抗战初期写了《全国总动员》,以后写了《良口烽烟曲》……这些歌曲曾激励多少青少年!李门是杰出的戏剧工作者;李惠莲是著名女高音,梁劲、乔、马孟平、游波、宋琪、崔憬夷、华英……一个个都是灿若星辰的文艺工作者,有人像流星一样在夜空闪然划过。韦丘的夫人李昭,十三岁便参加工作,从五岭到淮海战役,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文艺战士;她遗留下来的书、画体现一代人在高山崇岭的战火中,孕育成长……”始兴县北山是当年东江纵队北撤后,何铭思与战友留下在粤赣湘边坚持游击战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1945年9月中旬,三十多名被留在奇心洞养伤的伤病员遭国民党顽军突然袭击,留守的战士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致全部壮烈牺牲,伤病员也全部惨遭捕杀,数十位烈士的鲜血染红北山的沃土……五十多年后,何铭思先生于1998年3月、1998年11月、1999年11月三次重回北山凭吊战友,每一次,他都十分动情地对由他捐建的“奇心洞纪念小学”的师生们讲起烈士们的事迹:“几十位烈士长眠在这山里,我们这些幸存者不好好把工作须知好,怎么对得住他们呀!”他还为此写下了一首诗《不要忘记》:“当年我们一起来到奇心洞,/您们却永远留下来了!/我时时想起您们:/昂扬的歌声/善良的笑容/瞪眼的神气/您们的追寻,开拓未来/您们的鲜血滋润大地!/我不曾忘记你们的/现在我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了,/以后呢?”署名是“老战友铭志”。朴实无华的诉说,一句“以后呢”的问话道出了多少深切的怀念、多少浓烈的眷恋,它的言外之音,不就是一种想着为这块红土地多做些实事好事的寸草报春辉的深情吗!


                       ●情满青山播希望 ●

    笔者第一次见到何铭思先生,是1994年10月作为《经济文化报》记者到翁源县采访之时。那一天,他陪霍英东先生和省市领导到翁源,为黄竹坪霍英东水电站竣工剪彩。在此之前,我早已多次听韦   丘老师谈起这位老战友离休后如何担任霍英东基金会顾问,如何协助霍英东先生实施支持内地改革开放的种种善举。1992年广东省山区工作会议之后,又是他把霍英东先生慈善的目光科向资源丰富而又相对贫困的粤北山区。黄竹坪霍英                  东水电站就是他协助霍英东先生选中的支持山区建设的第一个项目:捐资:1000万元,低息贷款1000万元,另外还捐数百万元兴建泳池、网球场等生活配套设施。在建期间,何铭思先生多次陪同霍英东先生堆坎坷曲折的山间沙土路上驱车数百公里,到工地视察指导,每次都不辞辛劳,行色匆匆,早出晚归……现在工程终于竣工、开机发电了。何先生满怀喜悦,当时就对老战友韦丘说:“看来,我们都应该为过去走过的这些穷山区做些实事……”    
    事隔不久,韦丘老师就来到韶关,告诉我们:经何铭思先生推动及策划,霍英东基金会决定每年捐款20万元,对我们粤北(含韶关、清远两市)实施“文学扶贫”。喜从天降,多年来在艰苦条件下追求文学事业的我们大家都欢呼雀跃,喜讯很快在山城每一位作家、业余作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中传开了。1995年初,第一笔捐款10万元经何铭思先生亲自审批,很快就从香港汇来了。韦丘老师与笔者等几位“文学发烧友”首先策划组织了粤北作家赴粤赣湘边老区采风团,到仁化、始兴、赣南大余、井冈山、湘南宜章等地采风创作,写下30多万字的《向未来倾诉》诗文集。当年7月,何铭思先生又亲自打电话通知                   黄竹坪霍英东水电站负责人,安排我们到那里住下来选编《粤北文学丛书(第一辑)》,他在电话中对韦丘说:“吃住各方面条件我都帮忙安排好了,剩下的事情就靠你和年轻人去干啦!”采风、创作、编辑、出书费用,何先生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自然不负所望,全力以赴。到了年底,厚厚五大卷160多万字的《粤北文学丛书(第一辑)》便顺利出版了。当何铭思先生拿到我们送上的这套记叙了粤赣湘边老区光荣历史、反映新时期老区人民奋发图强的丛书时,他十分高兴,嘱咐我们再多寄几套书,他要转送香港几问大学的图书馆供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师生们作研究之用……
    成立于1982年5月的韶关五月诗社,以“出作品,出人材”为宗旨,一直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每隔两周一次正常活动,培养了粤北一大批年轻的诗歌作者与文学青年,诗社的社刊《五月诗笺》月报的出版,一直是诗社成员捐出自己微薄的奖金、稿酬在支撑着。自从有了文学扶贫”专款之后,《五月诗笺》的正常出版有了保证,粤北年轻诗人们的创作热情更为高涨,20多位省作家协会会员、5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这块诗的绿洲中涌现出来了。同时,韶关市青年文学会的会刊《青年文学》,是粤北大中专校园里的文学青年耕耘成长的主要园地,也一直得到了何铭思先生的热情关注,他亲自批准捐赠了办报经费。为了培育文学新苗,活跃各校的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从1996年开始,我们策划组织了市、县两级校园文学夏令营,也一直得到何铭思先生及其子女何卓桦、何建立等的关心指导,由铭源基金“文学扶贫”专款中划出资助夏令营的专门经费,并多次叮嘱我们要
把组织工作做细,注意安全。’韦丘老师参加每年的夏令营之后,在电话、书信及见面之时,都忘不了向何先生汇报各届夏令营表现出色,颇有培养前途的一些“尖子”,何先生听了十分高兴,并表示:今后还可考虑选送一些“尖子”出国留学,为山区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到2003年8月止,由霍英东基金会、“铭源基金”倡导资助的粤北(含韶关、清远、河源三市)及湘南、赣南老区已连续八年举行了28届校园文学夏令营,培养了4000多位文艺新苗。坚持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多创下了“国内之最”,受到省内外广泛的瞩目与好评。与此同时,由霍英东基金会和何铭思先生倡议资助并参与主办的韶关市中小学生“英东杯”文体竞赛,自1996年至今,也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参赛的学生达数万人之多,“英东杯”竞赛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益的活动。每年的足球决赛及获奖文艺节目汇演,霍英东先生、何铭思先生总是不辞辛劳,亲赴山城观看比赛并为获奖者颁奖。从今年开始,又将“英东杯”竞赛扩展至赣州、郴州两市,为的是让更多的老区孩子在竞技场上锻炼成长。  
   “文学扶贫”、“英东杯”仅仅是霍英东基金会和何铭思先生实施粤赣湘边老区“文教扶贫”善举的两个项目,作为无时无刻不关注这块红土地的老游击战士何铭思,他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老区的新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1997年10月他与老战友韦丘在广州小聚书丘谈起自己应邀担任始一问希望小学‘名誉校长”之事,立即高兴地说:“早些年霍英东先生就说要给我一笔钱,我一直不肯要。最近我再三考虑,决定要过来,不过我对家人子女说了,一分钱也不留给你们,全部拿去粤赣湘边革命老区兴建希望学校。”他接着解释说:“我们注册成立了铭源基金有限公司,你要知道:不是我名叫铭思才取名‘铭源’,而是要后人永远铭记革命源流一培育后代成材,建设好我们战斗过的那一片山区……”
    从此,铭源基金对粤北大规模的兴教助学,捐建希望学校的善举开始实施。“在粤北山区建立若干间希望学校,不仅为了山区的文教建设,同时为了纪念那些用鲜血滋润大地的烈士。”正是为了这番心愿,何铭思先生专门在韶关设立铭源基金办事处,邀请老战友韦丘任主任,并提议:当年的战友李康寿参加革命后,他的母亲秦丽璋被仁化的土匪杀害。为了纪念她,应在仁化捐建一间“秦丽璋纪念小学”。1997年冬,冒着粤北刺骨的寒风冷雨,书丘带领笔者和几个年轻诗友重返他和何先生当年战斗过的仁化长江镇始兴北山乡、南雄帽子峰……选址、规划、奠基、动工,包括仁化长江镇秦丽璋纪念小学在内的三间希望小学开始进行紧张施工。第二年春雨绵绵的季节,何铭思先生携子女何卓桦、何建立亲临三间小学的施工现场,察看工程进展和学校规划。每到一处,他都叮嘱镇村领导抓好工程质量,千万不能搞成“豆腐渣”工程。当看到各项施工措施正在落实,他露出慰的笑容……
    返港后,何铭思先生又来电提出了捐建第二、第三批学校的要求,并多次给我们来电来信,询问每间学校的兴建情况。为了使捐建工作做得更规范,他还要求我们选定建校地址之后,与当地乡镇政府签订协议,提出要受益方确保专款专用、保证工程质量及今后办好希望学校的义务与责任。1998年11月22日下午,在参加韶关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英东杯”文体竞赛一系列紧张活动之余,何铭思先生不顾多日奔波的劳累,在市政府会议室召集各铭源希望学校校长及所在县、镇乡领导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要求大家:“花公家钱像花自己的钱一样节省,干公家的事像干自已的事一样负责。建好了学校,培养好新一代,山区的明天才会更美好!”作为铭源基金驻韶关办事处工作人员的我们,深切地领会何先生殷切的期望与瞩托,在韦丘老师的率领下,长年奔波于粤北的青山绿水之间,协同县、镇乡领导和各校师生,为实现革命老战士的心愿而不敢丝毫懈怠和掉以轻心,—栋栋美观实用、崭新明亮的新教学楼在山野上崛起,粤北十几个县市分别建起了一至三所铭源希望学校,校门上都镌刻着韦丘老师题写的对联:“铭记革命源流,培育后代精英”。这就是
何铭思先生心目中的“铭源精神”呵!
  “铭源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粤北大放异彩。此时,何铭思先生的思绪又被牵向更广阔的空间。2000年3月,粤北大山深处的连山县依然春寒料峭,晚上,笔者陪韦丘老师刚从大富铭源希望小学建设工地回到县教育局招待所,何铭思先生打通了我的手机,他要韦丘接听:“韦丘呀,什么时候到赣南湘南我们走过的老区,再搞几间小学呀……我们都七老八十啦,趁现在还走得动,去还这个心愿吧。”随后,又要我接听:“你们年轻,要勤力些跑,还是那句老话: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何先生的话,顿时让我觉得似有一股热流涌上心头,赶忙连连应答。从连山回韶关的第三天,我便与几位诗友先后赶赴梅岭脚下的江西大余和湘南的汝城、宜章,初步确定了三间小学的捐建意向之后,又于当年5月份,与韦丘老师一起到他与何先生当年“一夜走三省”的这几个老区乡镇考察、选址、签订捐建协议……何铭思先生得知赣南、湘南的三间小学、一间中学的捐建工程开始实施后,十分高兴,第一期建校捐款很快汇到。他在电话中又一次与我们聊起当年的战友和当地父老乡亲对革命的支持。“湖南汝城是东纵黄业支队活动的地方,劳火就是在解放汝城前夕牺牲的。劳火原是东纵拖拉机队的队员——一个很有才华的年青人,以后当了主力队的教导员……”(引自《薪火相传-悼李门》)上述所说4间学校教学楼建好后的2002年4月10日下午,何铭思先生不顾一年多以前动了大手术,“年纪大,身体不怎么好”(何先生致驻韶办同仁信中语),与几位老战友冒雨驱车穿过梅关,风尘仆仆来到梅关中学,当他看到由他捐建的"铭源楼”质量很好,宽敞实用,他喜上眉梢,一边听学生在教室里唱“刘邓大军进军太行山的军歌”,一边自言自语:“我心中有数啦!”从这里,何先生看到了老区人民奋发进取办实事的精神风貌,他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当即用手机给远在香港的霍英东先生打电话,汇报他所见所闻,盛邀霍先生到大余看一看。随即当场拍板再给梅关中学捐资100万元,兴建容纳各种功能室的“英东楼”,为这间老区中学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2003年3月,我们到湘南宜章的杨梅山铭源希望学校发放奖教奖学金,看到该校学生宿舍急需修缮、学校伙房的锅炉急需更新的情况,向何先生作了汇报,他马上批准再向该校捐款3万元,并谆谆告诫:学生的吃住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出了问题原本要“办好事就会变成坏事”,怎么对得起那些支持过我们的老区民众呀!    
    这些年,何铭思先生为四十多间铭源希望学校不知操了多少心,他不仅重视学校的“硬件”,也十分重视各校的“软件”配套建设。每年实施奖教奖学助学,为学校配备“三辰影库”、“希望书库”,举办校长、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班,选派6位粤北中学生赴加拿大参加“中加杰出青少年暑期学习营”,聘请三位外籍教师到风度中学等校教英语……2000年8月29日何先生给韦丘的信中写道:“学校的干部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如何,也要有个要求。事在人为,良师育英才,好老师好领导是决定因素。”他希望各校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要脚踏实地……办得好些,成为粤北山乡间最好的学校。”新丰县羌坑一带是何先生当年经常往来的老根据地,当地村民很多是当年的老关系户。何先生几乎每年都要到羌坑小学看望师生。该校没有辜负霍先生、何先生的关心,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每年都有提高,任何时候,校园都十分整洁有序,绿化美化十分出色。何先生多次向其他学
校推介羌坑小学的经验。2002年4月,他再次到羌坑小学视察之后,于4月19日给我们的信中写道:“在羌坑我有恍然回到家的感觉。离开羌坑时,我对龙校长说:‘小学就按这规模办下去好了,千万不要贪大求洋。但必须把学校办好。’我心里盘算要好好资助羌坑小学办成一所完善的小学,可否在图、工、音、体方面给他们策划一下?我准备送他们一台钢琴,三十部手风琴,为音乐美术室建一座平房,面积约一百平方米,让学生们有个小规模的活动天地;还支持他们聘用一位图工音体教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希望羌坑真正能成为一间好的乡村小学。事隔不久,钢琴、手风琴就从广州运来了,音乐室也装修好了。2002  9月,聘请的音乐教员到校开始为孩子上课……琴声、歌声天天在校园上空飘扬。今年第八届全市“英东杯”文艺竞赛中,该校的舞蹈<南北调>进入了决赛,并荣获优秀奖。何铭思先生的期望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2001年7月,韦丘老师和我们到江西大余参加首届铭源文学夏令营,那一天,营员们步行十多里路上梅关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在半山腰休息时,何铭思先生打通了我的手机:“我的老上级梁威林转给我一封和平四联中学师生的信……那间学校是当年我们东江地下党创办的,你们快抽时间去看看,想法帮他们办些实事……”接连几个夏令营结束之后,我们遵照何先生的嘱托,到四联中学了解实际情况,何先生很快答应捐资70万元,为该校兴建高中部教学楼。当这栋“铭源楼”落成之后,2002年4月12日,何铭思先生驱车在崎的山间公路上跑了四、五个小时,午饭后来不及休息立即赶往离县城30多公里外的四联中学。一进校门,他首先走到耸立在校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听同行的老部下曾辉先生介绍四联中学28位革命烈士的事迹,还招呼同行的几位老战友:“来来,一起向战友们行个礼!”他们神情肃穆地给烈士们三鞠躬之后,还挥锄种下了几棵长青的柏树,寄托了对战友们的无限怀念之情……一同年11月24日,何铭思先生又邀请霍英东先生来到四联中学视察,并决定再捐资100万元,兴建综合科教楼“英东楼”。市、县领导及师生们再三向霍先生、何先生表示衷心感谢的时候,何铭思先生一再摆手,郑重而真诚地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就谢那些牺牲了的28位烈士,我是
帮他们来还心愿的!” 
     情切切,心殷殷。多么朴实的话呵,却让在座的所有人都感动得泪花闪闪,也让长眠于红土地上的先烈无限欣慰……


                          ●壮心不己世纪梦●

     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2002年11月4日在发表《老诗人韦丘扶贫记》的长篇通讯时,还发表了“链接”短文《何铭思与铭源基金会》,在此文对何铭思先生作了简要而精当的介绍:“现年80岁的何铭思,出生在香港,抗战时返回内地,与韦丘一起在粤北一带打游击。上世纪50年代被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曾出任统战部长、副秘书长及协调队长。由于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推动港商到大陆投资,因此认识了霍英东,两人成为好友。”“何铭思是霍英东投资内地的左右手,两人已是30多年的朋友。霍英东曾经表示:‘如果他(何铭思)不帮我,我不如回家带孙子。’”
    著名爱国实业家霍英东先生是一个走进内地支持改革开放大业的海外富豪。二十多年来,他以霍英东基金会的名义,为内地文教卫生体育事业及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捐资已达60多亿元。2003年6月,何铭思先生向来南沙采风的广州文艺创作研究所的学者重点介绍说:“1980年,当深圳、珠海还处于改革开放的酝酿阶段时,霍先生投资的中山温泉就已经建起来了,买面包、买鸡腿不用粮票,在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1984年,邓小平视察中山后,看到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说了一句话:‘不走回头路。’在中山温泉之后,霍先生又投资了白天鹅宾馆,出资修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等桥梁,这十几年则转向了南沙的开发建设。”十多年前,当南沙还是广东最闭塞、落后、贫穷的“破碎山河”、“窝底地”的时候,霍英东先生就以高瞻远瞩的独到眼光,看中了它处于珠江三角洲中心位置的潜在的巨大价值。在以上何铭思的介绍讲话之前,霍英东先生在回答广州文研所学者的提问时回顾说:“在当时来说,开发南沙是个梦想,是纸上谈兵。南沙是个河网地带,防洪条件很差,一刮台风整个南沙都被水淹……因为南沙有很重要的作用,能比珠三角连接起来,把东西部的城市,深圳、东莞、中山、顺德、江门、佛山、南海等联系起来……”立足南沙连结南沙,连结港奥,推动珠三角进而辐射整个华南经济的发展,这正是近十多年来霍英东先生和他的“左右手”何铭思先生日思夜想、殚精竭力的世纪之梦!
    从1989年在烂滩涂下打下了第一跟桩柱,十多年过去了,一个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商贸为主的海滨新城,已在珠江口拔地而起。正如何铭思先生为《南沙海滨新城》月刊中所些的《创刊词》所概括的:“香港有尖沙咀,上海有浦东,广州有南沙……国家的改革开放促成了南沙的巨变,使它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颗明珠。如今的南沙,路上车水马龙,江面百舸争流,工地一片沸腾,面貌日新月异。”而今,广州已经把大南沙的开发作为未来“再造一个广州”的主要目标,更凸显了何铭思先生协助霍英东先生以超前意识开发小南沙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了这个南沙梦,这两位已国“古来稀”之年的长者,在这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不知洒下了多少心血汗水,迎战多少风雨坎坷!何铭思先生坦言道:“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每件事都很难,每天都很难。我今年81岁了,本来不应该再工作了,但霍先生为支持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呕心沥血,要我协助他,我也只好勉为其难,尽力协助他了。”在笔者所看到的,1994年到2002年八厚册《霍英东基金会年报》画册及近两年十多本《南沙海滨新城》月刊中,除了重大的国家政务活动之外,凡是记录霍英东先生参加的海内外各种文教卫体活动及南沙建设各个阶段项目,不论是照片还是文稿,都少不了何铭思先生频频出现的身影。两颗一样博大的赤子之心,就这样跳动在同一拳拳报国梦之中。
    而这个美丽的梦,还在不断地向前延伸。
  2001年夏天,韦丘老师和我们赴湘南参加郴州市首届香港铭源文学夏令营之时,与该市文联的同志谈起明年是五月诗社成立20周年,可考虑搞一个活动。我当即机灵一动:粤北、湘南、赣南山水相连,大都是红沙砾层的土壤,又同为战争年代的革命老区,何不联合搞一个“红三角诗歌节”?大家都一致赞成。回韶之后,韦丘老师即交代我作些先期策划准备。此时,我心中有些犹豫了。为什么?因为搞一个这样的大型活动,没有大笑经费是办不成事的。1998年,五月诗社成立16周年、《五月诗笺》出满100期的时候,何铭思先生出于对老区文化事业的支持和对粤北众多文学青年的关怀,慨然捐助20万元专款---“‘98诗的北江’”系列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现在刚过去几年,又来搞这样一个大型诗歌活动,何先生还能赞同并资助巨款吗?殊不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当我们把活动草案报给何先生时,他很快就批复同意了。他尤其赞赏我们提出的“让新诗更好地为三地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服务,扩大革命老区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扩大文教扶贫成果,促进山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宗旨。他对举办“红三角旅游诗歌大赛”、海内外名家到红三角采风创作及新诗的革命传统与当代意识研讨会”等活动寄予了厚望。在三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三市文联和五月诗社同仁的努力,“红三角诗歌节暨五月诗社20周年”系列活动如期举办,获得圆满成功。来自海内外数十位名家纷纷赋诗作文予以赞誉,其中,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著名诗评家陈良运教授写道:“我敬佩霍英东先生、何铭思先生及铭源基金会同仁们锐敏的目光,他们早就发现了这是一个具胡重大意义的文化工程,屡出巨资赞助,而现在又要从粤北地区推广到粤、赣、湘边辽阔的‘红三角’之域。”陈教授从这一个“红三角诗歌节”的缘起及影响,看到了霍英东先生、何铭思先生的善举是高瞻远瞩、意义非凡的。
     实际上,在此前后,何铭思先生胡着更为深远的思考。多年来,他对“红土地,在大时代中出诗人”的赞许与大力扶持,最终的着眼点还在于推进红三角老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脚步。他在给笔者的信中说:“社会的进步发展,不外是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建设,二是文化道德建设,只胡两翼齐展,才能振翅高飞。”随着南海沙开发第二阶段目标的即将完成,何铭思先生为实现霍英东先生当初提出的辐射华南经济区的战略设想,正在考虑着如何进入实际动作了。
    南国盛夏,一片炽热,而频频奔波于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两位80高龄的实干家,以更为炽热的心情宣告:“已经构思、准备多年”的建立红三角经济圈的伟大构想,时机成熟了!
     何铭思先生激动的心情化作了一首高亢的诗篇《红三角》:“湘江、赣江、北江……/奔腾的河流汇向珠江,直奔海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无限风光……/这是一代一代的结晶呵,/我们要沿着江河,走出大海/走向世界,回应时代的呼唤/……”
霍英东先生充满信心地说:“南沙是梦,红三角也是梦,希望好梦全部都慢慢变为现实。”
    为了实现这个加快珠三角发展、造福1600多万红三角老区民众的“好梦”,两位心心相印的长者,在指导南沙第二阶段各项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始了紧张的运筹——
   2002年8月15日,霍英东先生、何铭思先生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七位专家教授,开了第一次会议,研讨南沙与粤赣湘红三角经济合作的可行性方案。
    8月20日,何铭思先生亲自召开韶关、郴州、赣州大余三地胡关人员在白天鹅宾馆召开碰头会议,讨论如何筹备11月下旬丰赣南大余县召开“红三角经济发展座谈会”具体事宜。在会上,何先生作了主旨发言,得到三市胡关人士的一致赞同。何先生的儿子、霍英东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何建立在发言中说到:“霍先生、何先生不但自己全身心投入南沙开发,而且把自己的子孙亦都带进来,把(由基金会捐建的)中大管理学院也动员起来。建设南沙已成为一个代代相传的事业。……如果红三角经济圈能搞好,可以为华南经济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注入新的活力。”会议在严肃热烈的气氛中开了整整一天,有幸与会的笔者深受鼓舞。会议开始的前一天傍晚,当韦丘老师和我一道入住白天鹅宾馆客房不到一刻钟,何铭思先生即走进门来,向老战友韦丘介绍了他的初步设想,还就准备明天在会上作的主旨发言征求老战友的意见,他语重心长地说:“下一步,我们在粤赣湘边山区的工作,要从文教方面向经济合作方面重点转移了……”
   “红三角经济圈“的提出,引起了三市领导及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纷纷派员赴南沙拜会霍英东先生和何铭思先生,了解各自应做的工作。10月17日,郴州市委副书记宋甲武带领经贸、农业、科教各部门领导访问南沙,霍先生、何先生向他们介绍了南沙建设及与红三角合作的设想;10月24日,何铭思先生及儿子何建立先生会见以市长助理谢明勇博士为领队的赣州市客人,商谈了有关合作事宜,10月29日,韶关市副市长杨春芳率领发展局、农业局、旅游局、工商联等部门领导,再一次到南沙,商讨11月在赣南参加”红三角经济发展座谈会“的具体安排……
    初冬的阳光洒在粤赣湘的崇山峻岭上,让人们感到阵阵暧意。2002年11月21日,何铭思先生陪同霍英东先生及基金会同仁又一次踏上粤北、赣南、这一片土地,为韶关市第七届“英东杯”文体竞赛优胜者颁奖,为韶关大学英东生物工程学院竣工剪彩。千禧年初冬,何铭思先生陪同霍英东先生首次到正在进行升格本科冲刺的韶关大学视察,适时提出了在该校“创办一所集农业、林业、动植物种养、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生物工程学院,为粤赣湘桂周边地区的生物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级人才”的倡议,随即于2001年11月签订由铭源基金捐资3000万元的协议,经两年建设,这一为红三角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证的工程终于落成了,怎不叫人高兴呢!与前几次到粤北参加“英东杯”系列活动不同的是:“红三角经济圈”的构建成了这一届活动的主旋律,霍英东先生在足球决赛开幕式致辞中号召:“各级领导、各方有识之士以及全体青少年朋友,都来共同努力,为实现‘红三角经济圈’的共同繁荣昌盛作出积极贡献!”11月23日,何铭思先生实现了邀请霍英东先生到赣南走一走的心愿,他们驱车穿过梅关,来到大余县城,街道两旁早已列队站满了热烈欢迎尊贵客人的中小学生和千百位老区民众。下午,众人盼望已久的“红三角经济发展座谈会”隆重召开了。会上,霍英东称王称霸发表了第一个系统阐述建构“红三角经济圈”的正式讲话。何铭思先生也在会上寄语三市领导,要有全局发展、共同富裕的思想,要打破“锁边锁关”的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形成一个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的“红三角经济圈”。何建立先生宣读了《倡议书》,三市领导相继发言响应。当晚,霍先生、何先生还应闻讯起来泊海内外媒体记者的要求,召开新闻对话,详尽地回答了众多记者关于“红三角经济圈”构想的种种问题。从这一天起,《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商报》及广东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纷纷以《霍英东将绣球抛向红三角》、《霍英东倡建“红三角经济圈”》等标题作了长篇报道,“红三角”这个响亮的称谓开始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流传开来……
    至11月25日下午,离开新丰县返港,短短五天时间,驱车一千多公里,两位耄耄老人在山路上颠簸不方累,在千万老区乡亲和孩子的感恩声中不沉醉,欣慰中他们依然明了:自古好事多磨,欲让好梦成真,唯有坚忍努力。笔者有幸同行,心潮一直翻腾激荡。24日在和平县政府餐厅吃过晚饭后,何铭思先生走到我的餐桌前,俯身对我交代说:“看来红三角这事,还不是所有地方领导都理会,下来你们办事处要多宣传,与各方沟通协调……”
    进入2003年,春节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去,2月8日至9日,何铭思先生就召开三市市长及各部门领导在白天鹅宾馆召开会议,商讨正式成立“红三角经济发展促进会”的相关事宜。会议讨论通过了促进会章程及组织机构,霍英东先生出任名誉会长,何铭思、韦丘任顾问。会议还对下一步工作作了部署。这表明:凝结着霍英东先生从来都是‘威也(钢丝绳)吊灯笼’十分稳当。”在倡建“红三角经济圈”这一件大事上,也是如此。阳春三月,霍英东先生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在香港小组会上作了《从小南沙走向红三角》的长篇发言,他说:“今天,我在‘大珠三角’一片议论声中走入五岭贫困山区,一如当年在深珠特区热气腾腾时我进入无路可走的番禺‘窝底地’南沙一样,也许一时不易为人理解,但我想,红三角经济圈如果真能形成,应该有几个可称重大意义的方面。……”何铭思先生对霍英东先生一向“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心领神会,他对霍先生的“协助”是切切实实、毫无虚饰的。2月上旬的第二次白天鹅会议之后,何铭思先生多次给韦丘、给我们驻韶办打电话。3月下旬他给我来电,说红三角合作可考虑从旅游方面作突破口,基金会考虑组建旅游公司,购买旅游大巴,组织港澳客人到“红三角”观光。他还委托我们找些专家开座谈会,探讨红三角旅游资源开发。于是,4月16日,韦丘老师专程来韶,在韶关大召开了专家研讨会;4月22日,何先生还派红三角办公室南沙办事处负责人李殿杰先生来粤北,和我们一起赴赣州,与该市领导商讨促进会的相关事宜,……而这段时间,何先生在协助霍先生指导南沙建设大军一边抓抗击非典,一边抓工程施工的紧张日子里,他的日程安排表上有如下的记录:
    2月18日,香港四大商会、社团在中华总商会大厦召开了“南沙及珠三角地区发展情况座谈会”,何铭思先生在会上向香港商家和企业家介绍南沙与红三角开展合作的设想与进展,引起极大反响。4月10日,霍英东先生、何铭思先生与来自广东老教授协会的专家在南沙聚集一堂,就如何加快“红三角”和南沙合作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何铭思先生在会上宣布:红三角办公室南沙办事处本月即可开始运作。“红三角”经济发展的巨轮已经启航。
    5月19日,湘南郴州市农业局等有关方面领导来到南沙,商讨红三角联合开发农副产品等问题,何铭思先生和何建立先生接待郴州市客人时,希望他们为“红三角”的合作多作实际工资。
    6月30日下午,作为何氏教育基金顾问(创始人)的何铭思先生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座谈会上提出了他的希望:“管理学院要立足珠三角、广东,进而为红三角和整个华南经济圈培养人才。”他还指出:“旅游业要发展,现在粤北、红三角旅游景点很多,江西瑞金是红色首都,湘南是出人才的地方,人文景点丰富,这些资源有待发掘,酒店系老师应该出去看看。”……
    “惟非常人能做非常事”!这是南沙资讯科技园具体执行人、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垂雷教授对霍英东先生和何铭思先生的评价。在南沙默默耕耘十几年是如此,而今运筹打造“红三角经济圈”也是如此。为了策划“红三角”首次大型活动——“首届中国‘红三角’特产展销暨经贸洽谈会”,7月10日,何铭思先生在南沙召开了三市领导碰头会。何铭思先生说:“这是‘红三角’与南沙共建华南经济圈的一个实质性步骤,将大大推进三地共同繁荣和‘红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进程。”为了筹办好这次展洽会,8月5日,何铭思先生在南沙再次会见来访的赣州市长助理谢旺勇一行,并就展会安排问题达成了共识。8月21日,在接待郴州市经济考察团时,何铭思先生介绍了南沙近况及九省区共建“‘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起来后,郴州、赣州、韶关‘红三角’就正处在这个经济区的中心点,是向南发展的窗口,将大有可为。……有大家的共同合作,我们的事业必定能成功,我们的合作必将产生重要影响……”9月9日,南沙大酒店在会展中心举办管理干部学习班,霍英东、何铭思、何建立德等基金会领导分别莅临会场指导。何铭思先生勉励学员“树立信心,脚踏实地,把酒店管理好,把‘南沙梦’变成现实。”在回答学员提问时又说:“我们举办展销会,当然希望达到共赢,使得参加各方都有满意的收获。南沙这个平台作用到底能不能真正体现出来,到底能为‘红三角’带来什么实际效益,这次将是一个检验。这个展销会办好了,铺好了路,以后的工作就会更顺利。”
    是的。经过几个月紧张的磋商和筹备,路,已经铺好了,平台,已经搭建起来了——
    十月金秋,天高气爽。南沙海滨新城,处处是彩旗、横标、气球、充气大拱门,一派热烈的气氛,一片收获的景象。风和日丽的30日上午,举世瞩目的“首届中国‘红三角’特产展销暨经贸洽谈会”在南沙资讯科技园大会堂和南沙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了!
   红三角经济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霍英东集团公司总经理霍震寰来了,红三角促进会高级顾问、铭源基金会主席何铭思来了,广东省、江西省领导汤维英、潘逸阳来了,韶关、赣州、郴州三市领导覃卫东、徐建华、邓苏夏、杨春芳、王昭悠、谢碧联、李新泉、易佩康、潘碧灵等等都来了!香港商界领导人蔡冠深、余国春以及中联办、特区政府官员范瑞方、梁百思等等也应邀前来了。红三角三市及港澳各界共2100多人参加了这一次盛会。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周炳南、江西省委常委潘逸阳带来了广东、江西两省政府支持“红三角”各项工作的承诺;三市主要领导介绍各自的市情及支持建构“红三角经济圈”的实际行动……这是“红三角”合作的第一个收获,会上三市共签订了44个经贸合作合同,引资21.68亿元人民币,9020万元美元……
    此刻,坐在主席台上的何铭思先生二定是既兴奋又百感交售:为了迈出这实质性的第一步,已经花费了多少心血多少精力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呵!没有更多时间让他细细回想,吃过午餐后,他又与其他领导赶到会展中心正门,在锣鼓喧天、彩纸飞扬的热烈气氛中,为特产展销会剪彩启幕。千百来宾随即涌进展厅,何铭思先生在赣州市长王昭悠、副市长邓扬辉等陪同下,首先走进人关涌涌的二楼赣州十多个县市的数十个展位。笔者见状,拿着相机赶忙挤到前头,在人潮涌动中,不断踮起脚,举高相机按了一下又一下快门……
    这一次展销,汇聚了物华天宝的“红三角”近800种土特名优新产品,健康和绿色是主调,资源挖掘和深加工是特色。这里既有纯朴的客家风味,经典的红色传统,更有科技的结晶、创新的成果。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今天与未来在这里相约。一种种产品千差万别,而其展示的内涵却是一致的:“红三角”要求在加快改革开放中追赶现代化的步伐,向着全面小康美好的明天大步奔跑!
    何铭思一边慢慢地走,细细地看,时不时还接过展销中员递过一溜烟的特色小食品尝了尝。在红都瑞金的展位前,一式当年红军打扮的展销员姑邀他合影留念;在韶关展厅里,南雄市场和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展位前,他接连尝了三星花生、甜玉米,啧啧称赞;在郴州市场展厅,何铭思先生也驻足良久,细细观看。未了,来到旅游推介展位,赣州市的姑娘拉着他和霍震寰先生,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该市几大旅游热线……
    赣州市对这资助展销最为重视,其布展规模、特色,会场内外的宣传推广力度最为引人注目,该市主展位左边,树着一块以电脑合成的大彩照:霍英东先生和何铭思先生笑吟吟地丫在瑞金沙洲的“红井”前,红井碑上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碑文分外夺目。我店在这幅彩照前,久久不愿离去,它让我思潮澎湃,联想翩翩……
     我蓦地想起何铭思先生的一首诗,那是1998年11月21日至24日,他与霍英东先生再次莅临粤北,为铭源基金捐资600万元兴建的韶关卫校“英东科教楼”奠基,为第三届“英东杯”文体竞赛颁奖,23日那天下午,他第一资助走进风度中学的大门。此时,他正考虑捐资1000多万元把风度中学扩建为现代化的完全中学,以纪念前贤张九龄及抗日风度大队的战友。他和韦丘这两个当年的老游击队员,走进了少年军校的课堂,坐在了一式绿军装的“小战士”中间,欣慰地笑了。紧接着的晚餐安排在怡东酒店,霍英东先生和他都不愿进入单独包房,而是在大厅里与大家一起就餐。吃着吃着,也许是刚才的“小战士”和昨晚“英东杯”文艺竞赛中山里孩子出色的表演,让他又联想起烽火岁月,那牺牲的一个个能歌善舞的年轻战友,他走过来把我拉到稍为安静的一角,高兴地告诉我说:“我想了几句诗,念给你听听,你记一下,看行不行……”接着,他郑重地念道:“是你们在舞台上/唱歌、跳舞、讲故事。/很熟悉的面容/我记起来了,原来是你啊/是筱静、是何红、是……/一个个我都记起来了/灿若云霞的微笑,/我已经白发苍苍,/你们青春依旧,/依然是50多年前的样子。/是大地把你们的青春/永远留下来。”听罢,我十分激动,连说:“好诗!好诗!”……这首诗后来被刻在扩建峻工的风度中学的书型碑上。每一次人们进风度中学参观,无一不伫立在碑前,深情地朗诵起来。
    是的,战火硝烟中的青春是最壮丽的,这样的青春被永远留在“红三角”大地上,而今,从枪林弹雨和岁月沧桑中闯过来的何铭思先生“老在须眉壮在心”,无私无畏的人生永不衰老。进入新世纪的“红三角”,千万老区民众携山水奔未来,何铭思先生啊,您不老的青春将伴随“红三角”之梦永远留下来,留下来!

                (2003.11.1—11.12于粤北山城)



2009/12/1 4:59:40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856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4627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