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再上梅关
 
再上梅关
  文 / 惜母
    

   大余,六月的天,本该晴空万里、烈日炎炎。没想到,今年龙抬头,严重的影响了天宫作息,导致了今年的六月雨水特别泛滥,几次水漫坝上。
    22日这天,天气依然不热,但是闷得很。我一大早就接到作协胡主席电话,说会昌县诗词楹联学会戴石金会长带着其他几位诗词界老师一行已经来到了牡丹亭公园准备在大余采风两天,问我能不能抽空接待一下。本来我是有事要忙,但出于本职工作,再忙我也得过来。
    由于目前我车技欠佳,尚不敢随意出行,便带上车副刘福东先生作陪。这次会昌县一共来了五位老师,其他四位分别是饶运振会长、廖永华理事、作协文会春秘书长、作协曾明发副主席,加上我们大余文坛老前辈刘增福老师,我们八个人首站便游梅关。
    我是个老梅关,对梅关情有独钟,从小便知道除了大梅关还有个小梅关,并从初中的语文书和地方革命文献资料上对此更加有所了解。我特别喜欢梅关的古朴、厚重,还有她那充满历史沧桑和红色革命的传奇色彩。
    今天,我再次和文学界朋友来到梅关,心中显得格外的严肃和凝重。来到梅关,我从来都不敢开心、不敢愉悦;来到梅关,我仿佛有种与古人邂逅、与战争同步的感觉;来到梅关,我总怀揣着一份敬畏在一种神圣的时空交汇中深深地感悟着这里曾经的一切……
    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条神奇的千年古驿道如此庄严、巍峨,承载着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文人墨客的悲与喜,见证过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件的传奇演绎与时代变迁,竟然一直都和我遥目相望,离得如此的近,以至于我想来就来,丝毫不用考虑。
    我知道刘增福老师对梅关的感情亦如我一样地深,但会昌的朋友就只能局限于表面的风景,随便感慨几句而已,他们对梅关的陌生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我们大余三位一路向导,我们讲梅关山脚下的起步驿道,说那古老的石拱桥,聊那驿道两旁的长石条,言那涧渠下面已经长成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枫树,谈那巨大的牌楼下那镌刻着光绪年间的两头石狮。我们将它们融刻成一道道历史的辙痕,汇成一段段趣味浓郁的民间故事;我们将古老的南安文化再次融入历史渊河与梅关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让脚下的梅关浩然荡气,在会昌朋友的面前瞬间变得光彩夺目、变得熠熠生辉。
    我们顺着台阶一路直上,我们来到了驿站。不难想象,这些今日看似冷淡的驿馆,在百年前章水航运辉煌的年代,在脚夫担力、马轿盛行的古老岁月里,这里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原客商通往岭南连接海外唯一昼行夜赶的忙碌路段该是何等的热闹非凡啊!还有那些被贬谪流放的文人墨客、武夫侠士,他们又怎能错过在此歇息落脚的好去处呢?在这里,我还仿佛听到了刚刚千里飞骑疾驰而去的马蹄声,杜牧站在长安城外概叹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官场无奈和百姓凄凉……
    离开驿站我们一番左折右转后看到了路旁有一颗千年古枫树,它的树根硕大无比,很大一部分已经裸露在驿道地表成为驿路坚毅的组合。这颗古枫树在这悠悠千年岁月里,一定亲眼目睹了唐开元九年张九龄是如何率军在“舍妻祭关神”的悲壮气氛中开凿大梅关的。这颗古枫树还随同开凿过的梅关在漫长岁月中静静地吸吮着日月精华、天地正气成为屹立千年的梅山不老神,它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坚守着,成为这里历史最好的见证。
    离开古枫树我们又来到了憩云亭,这其实就是个专供古代脚力挑夫中途一个好歇息的半山亭,憩云亭再往前几步就是一块小平地,这里梅树葱郁,更是游人息心养性的绝佳处。不过,这些看似古朴风雅的梅树正是我当年辛勤劳动的杰作缩影!那是1985年的植树节,我读梅关中学高一年级(我是梅关中学最大的学生官――校团总支副书记,正职是老师),当时,全县的共青团员集中在梅岭种植梅树,而我恰恰是这次种树的临时总负责人,负责发放树苗。由于此处是平地,便于树苗发放,而当所有的树苗发放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便就地栽种,所以,这一小片的梅树都是我亲自栽种的,很有纪念意义。每当我看到这些梅树时,我都特别激动、特别自豪!
    穿过这小片梅树林后,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刻有“重来梅国”几个遒劲有力的土红色且石质显然有点已经风化、字迹略有脱裂的石碑,该碑本身净长2.7米,净宽0.6米,阴刻字体,于清同治年间所立,是湘军管带兼清军总兵刘胜祥所书题。同治三年(864年)农历八月,太平军在侍王李世贤率领下,曾在梅岭一带与湘军激战。后太平军主动撤退到广东,又转战福建,次年太平军在福建内讧,侍王被杀。太平军在汪海洋率领下,再次回到江西,又在梅岭与清军激战,对峙数月后,湘军来增援清军,太平军才被迫又退到广东。于是,管带刘胜祥自鸣得意,非常开心傲慢地写下了这几个字,这可是当年太平军与清军英勇作战最好的见证。
    我们继续沿着石阶一路直上,再一个折转弯后,在驿道右侧旁边有座很醒目的庾将军祠。庾将军祠,顾名思义,里面供奉的是庾将军的戎装塑像。
    庾将军,名为庾胜,西汉将军,奉汉武帝令统率大军戍守台岭(即今天的大余县梅岭,位于粤赣边境)横浦关,以征战南越,获得奇功,后人为了纪念庾胜将军,改粤赣相连的群山峻脉名为大庾岭,古称大庾县也由此而得。
    庾将军祠正堂前面有个仿古式的点将台,虽然看似简朴粗俗,却不免让人浮想联翩,我们站在点将台上仿佛看到了庾将军身披盔甲手握战戟正号令三军挥师台岭,在南越战场上制敌千里、所向披靡……
    我们别了将军祠,又径直上了数百米,来到了驿道岭上风光极限处――梅关。只见关门口右侧临山一角豁然立着一块非常醒目的用朱丹红书写的“梅关”大石碑,这石碑足有3米高,是游人“到此一游”的最佳留影处。而整个关隘则由烧制的厚实青砖砌成南北通透的关口,关口中心正门处以前设有吊式巨型关门,关口上面是驻兵居住的关楼,只不过经过无数的战争洗涤之后,原有的关楼早已经毁塌,如今废弃得只剩下一扇古朴浑厚的拱形门框了,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沧桑追忆和悲壮臆想!
关门很深,一门两面,南、北通关,北向门楣刻有“岭南第一关”,两旁书有对联一副:“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南向则仅有门楣上“南粤雄关”几个大字,可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梅关不仅仅是赣粤两省天然屏障,更是古老的中华文化领域中区分中原文化与岭南流放文化的分水岭。
    站在梅关口,回望大余县城,我仿佛看到了远古时代南安府都市的繁华与壮丽;我还仿佛看到了古驿道上一路上忙忙碌碌的身影正在你追我赶……,好不热闹;我又仿佛看到了不同时期军阀混战时的血腥与坚守……
    而当我南望那茫茫粤空下的群山峻岭时,我似乎又看到了无数权贵们在遭遇流放后的哀嚎与悲悯;我似乎已经体会到了他们期满归故后一路的狂喜与奔放……

    梅关,是梅岭千年不变的魂,也是整个大庾岭当之无愧的骄傲。这里梅树荫岭,梅香飘溢;这里与章江并脉,与古越连根;这里文明开化,播扬四海。 
    相传“梅岭”之名源于南迁越人首领梅娟姓氏。早在战国时期,因中原战乱,大批南迁越人迁往岭南(秦朝以前,岭南属南野荒蛮之地,车马不通,人烟稀少,尚未开化,不属任何王朝疆域。),其中一支以梅娟为首的越人便来到了如今的梅岭地区。当时梅岭地区风光秀丽,自然物产丰富,且山高路远能避战乱,梅娟便决定在此地安营扎寨,驻台于岭,史称台岭,于是,这里很快便兴盛起来。后梅娟一支族人因破秦有功被楚霸王项羽封为十万户侯,影响深远,后人为了纪念梅娟便将台岭称之为“梅岭”。
    还有一种更直接的说法是梅岭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梅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时,这里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庾岭寒梅”更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由于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梅岭的梅花往往是南枝先开,北枝后放,形成天然独特的天下赏梅奇景。北宋大学士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发配惠州路过梅岭时就曾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
    想着诗人如此雅兴,我们不觉也心动起来了,便随手摘取一颗青梅,往嘴里一送,那酸味儿如同千里奔袭,一下子就劲儿十足……
    一天的行程很快就要结束了,可我依然对梅关深情不舍……
                           2019年7月14日星期日完笔
2019/7/14 15:48:46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383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9239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