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会变的。”
这是一句俗话,也是一句常用语,更是一个朴素的真理。闲谈中,我们几乎都听到过或者使用过它。然而,我们却不常思考。人为什么会变?与什么参照物相比?这样的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不改变,又会怎么样?有什么因素可以阻止这些变化?如果世间万物都是静止不变的,我们能否长生不老?
光阴的流逝最是无情,也最是公平。没有人能逃过时间的凌迟,也没有人能站在时间的肩上瞭望星辰。即便是梦幻的故事,蹩脚的剧本,奇妙的科幻,都不曾真正将时间的长河阻断。顶多来点儿穿越,或是凝固一小段时光。“历史不容被篡改,时空不能被嫁接。”是普遍的结局。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宇宙中无比渺小的颗粒。跳不出自身的狭隘。我只能谈谈渐变在我身上的演化过程以及这种改变对我产生的影响。
为什么会谈论这个话题?说来其实也不突兀。近日,我开始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比如《如何与童年创伤和解》、《如何与真实的自己和解》、《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企图将过去的自己与当下的自己联系起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迫切地想与真实的自己和解,并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想去了解过去对我现在工作与生活的影响,并试图去排除那些负面影响,留下那些正能量。连读了三本书,我发现里面的内容并无书名那么有吸引力。案例也都是轻描淡写。读完,我只是小部分同意书中的观点,偶尔记得一两个理论,并未真正从中受益多少。抑或说,还没来得及深度消化书中精髓。
在过去,我是不愿意正面去揭露自己伤疤的。我总能为自己找很多借口,也很喜欢把责任归咎于客观因素。虽然我深知自己本身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以我的成长经历为例。我总喜欢把自己长大后的不好的遭遇归因于家庭温暖的缺乏和家庭教育的谬误。其实,我不是第一个留守儿童,也不是村里唯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我的好友小芳,我的表弟小强,我的同学小华,他们的父母都没在身边,而且有时他们的父母做的比我的父母更差。为什么他们能健健康康的成长?为什么我却有些病恹恹的?抛开外在的成分,我本就懦弱胆小的性格是主要因素。再者,我向来自尊心强,敏感多疑,学业上也几乎是一帆风顺。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打击的能力在后天习得的过程中缺乏历练。唯独有一个理由让我理直气壮——我长期生活在高标准、严要求中,小心翼翼,规规矩矩,有什么事情都被动地或是主动地积压在心里,一忍就是十五年。
现在已是三十一岁的我,不再怎么刻意去翻过去的老账。过去已经过去,覆水难收。倘若一味地沉溺于假如,沉溺于如果不,那么我的现在就一定会成为下一个让我悔不当初的过去。何苦折磨自己呢?何苦太较真呢?糊涂,甚好。
“自我同情”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喜欢的词语。很肤浅的理解是就是,给与自己一定的悲悯和宽容,即便是身处逆境,也要给自己加油鼓劲,放过自己,让自己快些恢复元气。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我惊讶地发现:我对自己非常苛刻。过强的自尊心不容自己马马虎虎。当欲望得不到满足,当尊严得不到维护,我心生忧伤,我满腹抱怨,我难掩悲痛。
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些?为什么不对自己宽容些?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母亲“舍己为人”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因素,我自身喜欢“乐于助人”也是一个因素。关爱的缺乏与幼年早熟也是一个因素。对当下的自己,我无比同情。同时,我也无比愤怒。恨自己的软弱,恨自己的不争,恨自己的死板,恨自己的胆小。心被恨意填满后,感恩渐渐走远。我变得更不开心了。陷入沉沦后,我发现自己又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我太过于否定自己了,没有看到事物的双面性,没有看到自己的潜能。
其实,我还是有优点的。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无可救药的缺点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天真,诚实,善良,正直……
我只是将他们放错了时间,放错了位置。对于儿童时期的我而言,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进入成人社会后,这些又阻碍我发展。经历一些事情后,我才领悟到:很多时候,对有些人的善良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更可气的是,我竟然纵容这种残忍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我。我想是真实的自我出现了问题。归根结底,只长肥肉不长心智的我还一直陶醉在“孔融让梨”的优秀美德故事里;还来不及去认识人性的自私与可怕。
写到此,我被自己一路走来的想法和做法惊住了。原来,我不是没有成长,不是没有改变,而是另一个更为强势和苛刻的我对于眼前苟且的我彻底失望了。我没有长成当初期待的模样,更没有荣耀返乡,振兴家族。
芳华
最近同事们都在讨论《芳华》这一电影,说是很好看,那些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善良会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我没有去看,也没有上网搜索与之相关的资料。我的叙述可能会出现纰漏或瑕疵。
借着想象力,我天马行空的猜测着。
咋一看“芳华”二字,跳入我脑海中的就是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还有知青同志以及那些年的爱情。一个个故事散发着“芳”的味道,一个个情节喷薄出“华”的流彩,一个个人物辐射出“芳与华”的迷人情愫。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竟然如此之多,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它的名字:芳华。
匆匆那年,匆匆岁月。
我的青春也正在散发与年龄相匹配的人气儿,然而我也是有遗憾的。不及天鹅昂首向天,不及牡丹花香满园,不及儒者志在四方。与此同时,我也有自身的优点,比得上小草含蓄委婉,比得上梅花凌寒独开,比得上野菊淡泊名利。我想属于我的青春岁月最美的闪光点在于:我很踏实,我喜欢坚定,我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从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便与周围的一切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复杂关系。他是父母膝下承欢的婴孩,他有一天会长大,他终将老去。十五六岁的孩子最让人头疼,也最让人羡慕。精力充沛,勇敢大胆,想像独特,可塑性强,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最佳的状态。着实当得起“黄金岁月”的称号。三十岁是一个分水岭,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你是否成功过,你是否会成功,你是否可能成功。六十岁是人生的小总结,也是进入老年退休生活的起点。离开了熟悉的交际圈,孤独的你我只剩下落寞。百岁了。百岁了。百岁老人值得关注与庆贺。最后,是生命的终结还有亲人的扼腕痛哭。在所有的关节点中,青春最是出类拔萃,也最是嚣张跋扈。
青春是一首赞歌,不同的曲调诠释同一个主题:我们年轻,我们活泼,我们敢拼敢闯。
青春是一支炫舞,风格各异的舞蹈串烧告诉我们青春的姿态:能屈能伸,茁壮向上,无怨无悔。
青春是一段朗诵,她的声音,他的声音,我们共同的声音告诉大众:爱要大胆说出来,情不用那么那么婉转。
于是,我开始问自己:“小林,你的青春怎样?”
我回答说:“像《芳华》里的年轻人那样”。
另一个我又问到:“你都没看过,你怎么知道?”
我说:“充满未知,充满想象,充满勇气,这就是我理解的青春芳华。我愿意这样,我也勇于这样。我的青春,我说了算。”
笃定的前身是迷茫,迷茫的背后是忐忑,忐忑的心底是恐惧。我最大的缺点在于不怎么尝试。永远只听那几首老歌,永远只是那个发型,永远只是那样的穿衣风格。不是说我没有想过改变,而是我怕引来“东施效颦”的哗众取宠。既然自我形象已被确立,不变又如何?我的存在不是供他人赏心悦目,而是让自己过的开心,活的自由。
不得不长大
珠珠今年三十二岁了,可是她的内心却一直住着一个九岁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是如此的单纯可爱,以致于身边的人都想靠她近一点,再近一点。
小女孩有些腼腆,有些内向。从不敢理直气壮地接受别人的关注,从不敢大大方方地接受亲人对她的关爱。她常常躲在一个角落,静静的,沉默的。她也偶尔抬起头,仰望蔚蓝的星空。深情的双眸中仿佛透露着某种渴望。她想要什么呢?她想要改变什么呢?她想要表达什么呢?成年后的珠珠猜不出答案。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的发育是显而易见的,心理的成长却是难以察觉的。外表上看,珠珠是一个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与世无争的平凡女子。她待人真诚,与人为善,认真努力。然而,真实的珠珠却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个她还停留在二十三年前,停留在那些不美好的童年经历里。曾经总是蜷缩在角落里的她,实则是在保护自己。
进入社会后的珠珠,渐渐地发现自己极其不适应成人世界。挨欺负,被算计,遭碾压,被利用……早就成为家常便饭了。她深知自己只是在生理上有着32岁的年纪,内心深处的她仍然是九岁时的样子。出于习惯,出于本性,珠珠一次次地蜷缩。企图用不争、不抢、不惦记、不回应来保护自己。然而,珠珠大错特错了。在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面前,一味地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动物也好,人也好,都必须得正面应战。否则,只会落得遍体鳞伤,人人可欺。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珠珠更清楚地认识了人性。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只要独善其身就可以的。强敌当前,你需要盟友。奸小当道,你需要战友。小人得志,你需要队友。挫折临门,你需要朋友。当自己微薄的力量不足以抵挡外界的动荡时,群体、团体的助益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一次次,认清现状;一次次,陷入反思;一次次,怒而不争……珠珠的确有着客观的自我认识,只是她不愿意,也不敢去挑战。一方面,她怕那个九岁的小女孩弃她而去,因为争夺与顽抗势必会参杂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另一方面,她知道自己弱爆了,远不是那些老江湖的对手。与其哗众取宠被嘲笑,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矛盾中,她挣扎着,挣扎着……竭力去挽留最后一秒的童真,全力去缝合血泪侵透的伤口。
成长不是一个主观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一个被现实与境遇逼着不断向前走的过程。谁都躲不掉,谁都赖不掉。
厌世逃避的珠珠早晚会为自己的胆怯付出代价。尽管我也不愿目睹这一幕的发生,但不得不败给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