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辟邪翁、醒心杖、槌胸霹雳
 
辟邪翁、醒心杖、槌胸霹雳
  文 / 桂汉标





              ——中药材名称趣谈(外两篇)



      唐朝诗人王维写过一首怀念家乡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中所说的茱萸即是具有温肝、降逆、开郁、化滞和镇痛、杀虫功效的川汉类药材吴茱萸。据古籍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之 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  可折其房以插头,云僻恶气御冬。”该药产地的一些药农也说:凡是种有吴茱萸的地方,周围数里内连蛇也不敢栖息。因此,此种药材在古代医药文献上,又被称为“辟邪翁”。
     许多中药材都有象吴茱萸这样别致的名称。有的根据各种药材的性能效用,分别命予各种寓意深长、妙趣横生的称谓。比如祛痰药远志,因为可以治疗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故得到了一个“醒心杖”的雅号。产于四川、江西、浙江等地的枳实,是一种芸香科枳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的未成熟的小果实,又叫“槌胸霹雳”,是由其具有破气消积痞、化痰利胸膈的功效而得名的。古人在为药材命名时,往往联想奇特,比喻巧妙。如产于广东、安徽等地的镇痛药防己,比喻世上的勇健之士,善于运用可以防敌,所以得名。被当今不少诗人借以抒发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之情的补养药当归,据《本草纲目》上的说法是:“当归调血, 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其它的如用以清热明目的南广类药材石决明又名“千里光”,滋养缓和药黄精又名“仙人余粮”,祛风湿药五加皮又名“追风使"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盛产于南方诸省山林间的杀虫药百部,则是因为它的根多,百十连属如部伍一般,故得到这个形象的名称。用于利尿、强壮药的茯苓,古人传说它是松之神灵伏结,故原名叫伏灵,俗称茯苓是传写之讹。主产于皖豫一带的牵牛子,据说本品始出现时,田野上有人牵牛谢药,故得名。
    从众多的中药材五彩缤纷的称谓上,我们也可以窥见历代劳动人民智意的火花。

           【发表于1980年8月10日《南方日报》】


                 ◆中药材与诗歌◆

     别以为这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怪题目,请看唐代王维的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的红豆就是专治疥疮顽癣的南广类药材相思子,因其颜色鲜红,形象可爱,古人常把它作为爱情的象征写入诗中。
     我国人民运用中药材治病,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描写劳动人民采摘苯莒(即车前草)、桑椹、木瓜、皂角刺、莠董(即远志)等多种药材的场面。屈原的《九歌》里的《湘君》《山鬼》等诗中也提到了健胃驱虫药槟榔和滋养强壮药菟丝子等药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辞官归隐。他在“荷锄躬耕”的田园生活中写下许多诗,就有对多种药用植物的描绘,除了“采菊东篱下”这一人所共知的名句外,还有四首四言诗《荣木》,写
的是主治赤白痢、肠风泻血等症的药材木槿。唐代李贺在他众多的描写名山大川的诗中,也有不少有关药材的描写,如“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菉”等,诗句中就提到健胃利尿药花椒和清热催生药淡竹叶(即诗中的“菉“)。
     更为可贵的是,古人诗中还有直接描写药农生活的作品。白居易写过一首《采地黄者》(地黄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补血强心药)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之易喉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卖补药给富人家喂马,而换回马吃剩的“残粟”充饥,这不是一幅活生生的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血泪图么!
     在当代新诗中,也不乏描写药材的作品。 郭沫若的《百花齐放》一书中,就有不少诗是写药用植物的,如治无名肿毒的石蒜,治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的百合,治伤风、咳嗽的桔梗等等,不下几十种。广东军旅诗人柯原的《当归谣》(见《广东新诗选》)则是借“当归”之名来抒发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之情的一首短篇佳作。

            【发表于1981年2月1日北京《健康报》】


                  ◆杜甫种药◆


     俗话说,“久病成医。”杜甫不是医药学家,但他半生潦倒,经年患病,因而他对中医中药是很感兴趣的。翻开他流传下来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中提到的中药材竟有几十种之多。尤其是后期,他的储康状况恶化,风湿病(见《客居》:“卧愁病脚疾,徐步观小园。”)、肺病(见《十二月一日三首》,“肺病几时朝日边”)、糖尿病(见《客堂》,“栖泊云安县,消中内相毒”),折磨得他几乎与药囊形影不离,因面他对中药材更加关注,了解到许多中药材的性味功能,这在他的诗中也有不少反映。如《丈人山》:“扫除自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说明黄精有滋补作用,故白发可扫。又如《栀子》:“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说明栀子性苦寒,食之伤气,可作消痰解热药,又可作染料。杜甫还知道蒼耳可治风湿,曾派人为他采集蒼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登床半生熟,下筋还小益”。(《驱竖子摘苍耳》)。此外,他还写过一首《寄韦有夏郎中》的诗: “省郎优病士,书信有柴胡。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表达他对为他送药治病的医生的感激之情。
     杜甫还曾自己动手采集药草种植药材。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1年),他弃官携家流寓泰州(甘肃天水县)时写下的《秦州杂诗二十首》诗中,就有关于合家大小采药晒药的描述。这一年的十二月初,他从甘肃赴四川谋生,月底到达成都,在友人的资助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辛勤努力,他在成都西门外浣花溪畔一个寺庙附近建成了白茅盖屋的草堂,不仅修有林园,还辟了一个药圈,种植多种中草药。他亲自开渠灌水、修整除草。诗人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十分欣赏,宾客来访,便请他们去看他种植的药草(见《宾至》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杜甫对药材的关注,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长年患病,需求助于药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少药材本身就是很好的观赏植物,可以美化环境,排遣愁怀,而且药材还可以出卖换粮,以解一时的饥荒。他在《进三大礼赋》表中曾说“卖药都市”;在另一首诗中提到“药物楚老渔商市”,说自己是在鱼市上卖药时与诗人苏渔相识的,可见杜甫确实是曾经到集市上卖过药材的。

        【发表于1981年4月15日辽宁《卫生与生活》报】




2020/2/12 19:49:59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1003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2289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