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我的祖父承恩
 
我的祖父承恩
  文 / 惜母
——辉煌家族史系列文章之续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篇关于祖父的文章,可是,一方面由于记忆久远我对祖父缺少深入了解,不敢贸然动笔,唯恐用笔不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自己笔力欠缺写出来会让祖父形象展示不到位。所以,我一直谨小慎微不敢造次,没想到如此一搁就搁了几十年。
    祖父在我的印象里是个很驼背的人,驼背到身高可能还不足一米五。由于祖父过世的时候我年纪尚轻,只有17岁,加上平日里都在城里读书,懂事后自然就很少在家陪祖父,因此,我真正与祖父在一起的记忆很少,且都渐已模糊。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外人的眼里,我倒是个和父亲及祖父长相“一模一样”的人。有个堂叔辈却比我仅仅年长几岁的人每次聊天聊到兴致时总不免要激动几声:“哎呀,小斌,你现在越来越像你爷爷了!外貌、动作、说话语气,等等,尤其是你的眉毛——简直就是你爷爷的翻版。”
    其实,祖父过世的那天晚上,村大队正在放电影,那时候的电影很稀罕,所以,全村人基本上都在蔡屋祠堂边忙看电影,那天刚好又是周末,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也都全去了凑热闹,可电影刚放没多久,就有人急匆匆赶来要我们即刻回家,说老爷爷快不行了。说句实话,那时候的我心里还想着这个电影还没看完咋就说走就走了呢,因为心智还不成熟的我打懂事之日起就没经历过亲人间的生离死别,因此,对老爷爷即将过世的事情竟然还没有任何紧张的感觉,以为是大人小题大做。
    当我们一万个不情愿地回到爷爷床前时,才发现爷爷房间早已经挤满了近亲属,印象中还有几个堂叔在边上,以及同村的蔡屋姑奶奶,幸好我们还是赶上了爷爷临终前的离世瞬间,只是没听到爷爷临终前的片言只语,这倒是件十分遗憾的事情。爷爷离世的那一刻,眼皮没有合上,据说是因为身边没有女儿的遗憾,爷爷过世后,我忘记了是父亲还是伯父在第一时间非常及时的用手轻轻地摸合了爷爷的眼皮,才让爷爷得以安息。
    爷爷在世时我没曾珍惜与爷爷的相处,可爷爷真正过世后,我才越来越感到一种人世间的无限伤感和无限遗憾!这是一种至亲至上的怀念和悔恨!
    在对爷爷的印象中我最不能忘的几件事就是:
    我读初三时因为身上长了好多“血钉”(一种皮肤毒瘤),尤其是屁股上一下子长了六颗,晚上我不能直躺着睡觉,而且上下床非常艰难,更不能蹲坑拉屎,我只能选择一个星期里饿着肚子不吃饭。于是,好不容易挨到周末回家了,我赶紧找到爷爷帮忙陪我去厕所……
    哪曾想,第二年爷爷就过世了。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爷爷由于年岁大了,时常要拄拐杖走路,那时候因为我们家厨房和爷爷房间相隔有几步路远,加上入我们家厨房还有几个高台阶,爷爷上下确实很不方便,平时母亲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抱怨爷爷走路慢了,说是爷爷故意装出来的,爷爷就装着没听见。
    有天晚上,我们都吃过饭,我很得爷爷喜欢就围着爷爷坐在一起瞎闷了一会。后来,爷爷起身要回房间去,我便马上站起,用力扶住爷爷下座,然后,一直扶住爷爷来到房门口。我看得出来,这一路上,虽然没几步路,可爷爷还是走得很辛苦、很累、很吃力。刚到房门口,爷爷便依靠在我身上,爷爷这一刻感到很舒服、很惬意。过了一会,爷爷掏出身上的钥匙,开了锁,可爷爷还是舍不得松开我的搀扶,爷爷竟然像个孩子似的落起了泪,还一个劲的哽咽着欲言又止,又隔了好一会,爷爷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小斌,你是个真正疼爷爷的乖孙子!爷爷今天特别开心!爷爷啊就在想,每次你回家了都会接送爷爷吃饭回房。爷爷都80岁的人了,也算是命长吧,爷爷就想我小斌也得象爷爷一样活到八、九十岁才行,我家小斌太懂事了,太讨大人欢喜,爷爷会疼你的,会保佑你的,爷爷死在阴间都要保佑我家小斌长命百岁、没病没痛的!”
    爷爷边说边落泪,说完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很用心的抱了抱我,此时此刻,我只知道喊一声“爷爷、爷爷”……如今,应该是三十八年过去了,我依然时刻惊忆着这一幕。只要忆起我便会情不自禁泪眼朦胧,这是祖父与我的一段最经典的对话!这段对话将永远伴随着我谨度余生、训觉祖德、鞭策自我。
    祖父这一生虽说平淡却也心酸,虽很平凡却也故事一身。
    为了便于旁人阅读,本文我便以史学者的笔法写下这篇文章。
    我的祖父彭承恩(1903.11~1984.11),字绍庭,号修龙,于光绪廿九年十一月初一日生,殁于一九八四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晚上八时左右,国字脸,头大额宽耳长。遗憾的是没能留下任何的真容遗照,只留下一张70周岁时的画像,而且,这张画像还不是出自专业画师之手,而是由本村后生蔡良禧所画。
    彭承恩虽文化程度不高,却对传统礼仪地方习俗非常精到,早年跟伯父彭上魁学过风水,因伯父脾气暴躁改学官厨,是地方上知名大厨,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极为重视,对个人的生老病死也早已看透。
    彭承恩十分注重祠堂文化,因此,曾在自己80岁前专程上南安照相馆拍照留影,以此做为“遗照”准备流传后世。早年出于溺爱,彭承恩把除房子和钟表外的全部家业都挪归到大儿子述仁所有,正因为这个,才导致后来么子述义对父亲“耿耿于怀”,始终走不出“父亲偏爱兄长”的阴影。父子间就一直隔阂严重,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交流,述义只能做到衣食于父母疼爱母亲却无法交心于父亲。所以,彭承恩南安取相片回来后有一天午饭时候就把三孙子古斌叫住:“小斌,爷爷这里有一张相片,你拿去替爷爷保管好。”
    三孙子古斌自小猎奇心里特别强,喜欢把玩家里的相框,喜欢自己动手做玩具,也喜欢古董古物,喜欢大人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四个孙子四个孙女中彭承恩还是特别喜欢老三古斌,古斌接过爷爷的相片后很快就把它裱放在家里仅有的一个30×50㎝的相框里。
    后来,由于家里潮湿,时间一长,彭承恩那张照片竟然被牢牢地粘贴在相框的玻璃板上取不下来了。再后来,在一次相片更新的时候,三孙子古斌不小心移动了一下爷爷的那张照片,遗憾的是,古斌的这一移动彻底了毁损了彭承恩的相片,自那以后,彭承恩再无真容遗照留存后世了。
    古斌对这次的失误一直深感后悔和自责!若干年以后,古斌结婚成家了,又一次想到爷爷彭承恩相片的事情,知道彭承恩还有一张画像放在大孙子甲元家,甲元是彭承恩大儿子述仁的独子,因为一直单身终年只能与母亲彭徐氏大娘乃一起住大夫第老宅最北侧房间。古斌担心爷爷仅有的一张画像也可能会弄损弄丢,于是开始着急于保管收藏。
    大概在1996年左右(古斌时年29岁),古斌找到堂兄甲元,向他说明来意索要爷爷画像。甲元是个窝囊废一样的人,更是一个败家子,一个只进不出的人。一个本来较殷实的家业通通毁败在甲元手上。
    甲元听说要拿走爷爷的画像,死活不肯,辩称没见过有这样的画像。古斌见甲元耍此无赖,只能开门见山直接要了:“大哥(后来古斌不这样叫了),爷爷的画像我们从小到大都见着的,不是你说没有就没有!爷爷的画像以前就放在你睡觉的那个神枱上,紧挨着那面古钟,现在那面那么值钱的古钟被你卖掉了,两个景泰蓝的宋瓷卯桶(花瓶)也被你当废品给卖了!这些可都曾经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东西,可到头来全被你当废铜烂铁给卖掉了,我都不说你!但是,爷爷的画像不是你的私人物品,我们也有份,你藏着不给,到头来也会被你毁掉!所以,爷爷的画像不能依你!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这个事情由不得你不给了。我知道楼下没有,楼上一定有!”
    说完,古斌就放好楼梯爬上了伯母家的二楼,果然彭承恩的画像就放在二楼的伯母(民国)梳妆台上。古斌拿起彭承恩画像就下楼,甲元见到古斌拿着爷爷的画像一时间不知所措,支吾了几声就没再说什么了。
    古斌拿了彭承恩画像后借来相机拍照存底,然后与奶奶的相片合并洗出来过塑保存。
    彭承恩,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其中同父同母的有一弟四妹,同父异母的另外还有一弟三妹。与彭承恩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们的相貌全部随母,是典型的“舅舅相”。
    彭承恩,娶妻黄氏传英,系南安府城北门口知名绅士、南安第一讼师(民国时期改称律师)黄璞卿次女。黄传英(1901~1974),民国时期高中生,一生生育子女众多,由于彭承恩男尊女卑封建思想严重,所生女孩全部寄养送往广东省南雄县不知名人氏,后生死音讯全无,仅留下男孩一长一幼相隔13岁,长子述仁,乳名“仁生”;么崽述义,乳名“毛伢”,中间的儿子皆已夭折。
    虽说彭承恩夫妇夭折儿子较多,但是,个个都受彭承恩夫妇疼爱,其中老二尤甚,名叫木生,是个读书好手。木生启蒙甚早,能诗能画、聪颖过人,幼小的孩童居然名震乡野、轰动府城,可惜天妒英才,木生大概在九岁那年便夭折了。彭承恩夫妇悲痛欲绝,为了体现对痛失爱子的那份执着,彭承恩竟然像对待成人过世一样对木生重金厚葬,采用最好的成人棺木予以入殓。在三孙子古斌稍加懂事之日,彭承恩还跟他说了一些有关木生的后续故事。
    木生夭折后,一直阴魂不散,天天晚上都要在窗户口哭诉自己的不舍离世,时常在窗户口喊叫父母,妻子黄氏也时常被木生喊叫得心绪宁乱、悲痛难忍。彭承恩见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好事,刚刚过岁的么崽述义也会被这夭子吓坏,彭承恩便在一天夜里木生正喊话的时候,对着窗口“训骂”了木生几句:“木生我儿啊,我和你妈知道你死得冤,死得早,死得不甘心!但那是你的命啊!你舍不得爷娘,爷娘也舍不得你啊!只是你这样天天三更半夜来窗口上哭叫,你也太不应该了,你哭叫得爷娘的心也难受啊!而且,你还会把你弟弟给吓坏的。木生啊,人各有命,你既然已经去了,你就安心的去吧!没钱用爷佬我明天就给你烧些,你往后就不要再来了吧。”说来也怪,打那以后,木生再也没有“回家”粘过彭承恩夫妇,一家人从此以后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了。
    彭承恩,读过私塾,民国初年高小文化程度,一生忠厚老实,是个思想进步、有大理想抱负的年轻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下,全国各地爱国青年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积极响应国民政府爱国抗日的民族号召,彭承恩于1939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俗称:三青团),大力支持、参与和引导地方的抗日支前运动,出任过民国时期地方保长(详见注释)。后来,由于蒋介石骨子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情绪影响,作为“三青团”江西省支部主任的蒋经国尽管早在1925年就在苏联加入了共产党,并在苏联生活了12年具有浓厚的共产主义思想,回国主政赣南(详见注释)后还借机“三青团”力量公然与其父唱反调,公开大肆宣传和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赣南”生活运动,只是在后来受到其父蒋介石巨大的反共思想压力,“建设社会主义新赣南”的运动只能简单的宣称为“建设新赣南”了。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前夕,“三青团”在全国的政治运作中才渐渐有了比较明显的反共意向,解放后在政策和舆论导向的斗争中“三青团”更是成为民间传说中的“铲共团”而被世人唾骂。
    鉴于年轻时候是“三青团”团员这段个人特定的历史身份,彭承恩在解放后多次受到曾经是自己家长工出身同时又是共产党员身份的彭蔡氏“检举揭发”和拼死要挟,一生忠厚老实光明磊落的彭承恩最终还是未能逃脱“群众批斗”。只不过这次批斗大会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手下留情和政府的特别关照,彭承恩并没有真正的受到来自于彭蔡氏以外的人身攻击,有的只是喊喊口号,声讨几声罢了。
    “批斗大会”大概是1970年春夏之际,那天天气特别晴朗,批斗大会就设在大夫第自家众厅。那天,人特别多,把大夫第上、下厅给挤了个水泄不通。批斗大会由大队书记蔡德福主持,然后,由全大队社员干部参加并组织全体贫下中农出面共同对这个特殊的贫农彭承恩展开所谓的“血泪控诉”。可不管怎样“血泪控诉”,批斗大会始终没有引起“阶级仇恨”,没有引起其他群众的拳打脚踢,始终只有彭蔡氏一个人对彭承恩下狠手施以重刑!批斗中彭蔡氏不断地用手指着彭承恩的额门大声质问:
    “你彭承恩早年不是跟着你父亲彭上遴这个大地主、大土豪、大资本家在漂塘钨矿当‘少东家’吗?你们家怎么那么有钱能够一次性发出五仟块大洋的矿工工资?这钱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剥削来的?你得从实招来!”随后,她哭哭啼啼地没完没了:“我可是在你们做过长工的人啊……我当年可是什么罪都遭过了!我给你们家做牛做马,你知道吗?你们家就是我们家的大恶人、大仇人啊!”
    彭承恩心里清楚,尽管自己和父亲都曾经凭良心做事,从来没有愧对过任何下人,尤其是对眼前这个女人,更是拿她当自家人对待,只是她坏了良心,从来不怀感恩的心。彭承恩知道今天这一劫落在这个女人手上不会有好下场,这个女人心术不正心狠手辣,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稍不留意自己就会成为废人一个,于是,自己只能低头认罪:“XX英,我有罪!我有罪!我对不起政府!……”一边忍受着彭蔡氏疯狂地踢打!其实,旁边所有人都清楚彭承恩的为人,他没少帮过众乡亲,他当年之所以没打成地主,就是因为他家庭富裕,自己又是官厨,能做一手好饭菜,土改时期县工作组的干部驻队时全是彭承恩私人接待吃住,妻子黄氏又是民国时期高中生,精通古医针灸术,全村的小孩子只要有个感冒发烧、疳积厌食的,全都是黄氏免费给治疗,村里没有一户人家的小孩没有得过黄氏的好。因此,彭承恩两夫妇极有群众基础,最后,由政府出面给彭承恩评个“贫农”身份,由此,也免去了对彭承恩很多的人身伤害。
    彭承恩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政府给了自己贫农身份,他也一直很低调行事,从来不做对不起他人的事情,任何人家的婚娶丧葬需要置办酒席的,彭承恩作为厨师都是有求必应,还从来不接受工钱,只在酒席结束的时候象征性的带两个荷包胙回家,以示敬意。
    倒是彭蔡氏XX英不是一个好人,她心里充满了是对别人的嫉妒,在彭承恩家做长工时,彭承恩父子并没有刻薄于任何家里的佣人或者长工人员,连平时佣人想米果吃都会像自个家一样只需要对东家说一声,剩下的事情佣人和长工们自己动手就行,彭承恩一家人就跟着吃顿新鲜米果,这种气氛其实就是家的打造,何来的欺压剥削一说?
    彭蔡氏还是个表现欲极强的女人,近乎疯狂的性格给了她极大的勇气和力量,很快就和大队会计混得很熟,随即加入了共产党组织。所以,当时很多人怕她,怕她动不动就给人“专政”、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
    批斗现场,彭蔡氏见大家对批斗彭承恩有点阳奉阴违的样子,很不死心,她心里更有一股无名火无处泄放,她盯着长跪不起的彭承恩,仇恨的目光更加充满杀气,突然间,她拼命地揪着彭承恩头发,厉声拷问:
    “彭承恩:我问你!你为什么要加入国民党反动派的‘三青团’?那么反动的组织你怎么也加入了?你是不是想你们家世世代代都官府有人好作威作福来欺压我们贫苦人家呢?!——咹,是不是?你说!”说完,一大巴掌就扫过去了,彭承恩忍着剧痛依然只能低头称罪,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紧接着,彭蔡氏还不依不饶:“彭承恩——你当年不是很威风吗?你不是当了国民党的‘保长’吗?你到底替国民党反动派做了多少坏事?你坏事做绝啊!你没想到吧——你彭承恩也会有今天!你也会落在我手上任我打、任我踢!你这是报应啊!”尽管彭蔡氏一个人在拼命地喊叫,拼命地踢打掌掴彭承恩,可在场的所有人还是不敢上前阻拦,因为今天就是批斗大会,这是政治任务无人敢不执行。不过,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清楚好在彭承恩从来就没有沾过任何血仇、没有背负过任何血债。她彭蔡氏再怎么起哄也终究没人真正地附和她,批斗大会压根就没法进入高潮。但是,彭蔡氏依然不死心,她拼命地开始指责大队书记不带头不用力。最后,没办法,蔡德福书记只能跟着她高呼几句口号,以示批斗大会的庄严肃穆。
    就这样“打倒彭承恩——”、“打倒彭承恩——”、“打倒彭承恩——”,大家终于喊开了嗓门,口号声顿时一浪高过一浪,响彻全大队每一个角落,好奇而懵懂的彭承恩三个孙子甲元、乙元和古斌一时间也站在人堆里感到特别刺激、特别好玩、也特来劲,三兄弟便开始学着大人们的喊叫声围着大夫第周围一路高歌一路奔跑:
    “打倒彭承恩——
    “打倒彭承恩——
    “打倒彭承恩——”
    小孩子的天真和出格深深地刺痛着彭承恩的内心,晚上,彭承恩顶着一身的伤痛把三个孙子叫上跟前,问道:“你们的爷爷叫什么名字,知道吗?”
    三个孙子齐声回答:“不知道。”
    彭承恩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彭承恩是谁吗?”
    三个孙子继续回答:“不知道。”
    彭承恩只好深深地哀叹一声,又似乎自言自语地说:“你们这些报应(彭承恩骂小孩子的口头语)啊,人家喊打倒彭承恩,你们就不要跟着起哄啊,‘彭承恩’三个字也是你们乱叫的?”但是,彭承恩还是把老大甲元给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彭承恩出身于官宦世家,是全族中同辈人的长出(同辈中老大的称谓),出生前12年官居南安府正五品的府官高祖彭朝凤(1811.12~1891.12)(详见注释)谢世,出生两年后过继去的官居正六品的县官曾祖父彭熙缉(1828.12~1905.1)(详见注释)离世,出生四年后官居五品儒学教授的曾祖父彭熙缙(1840.8~1907.10)(详见注释)过世。
    以上情况足以看出彭承恩出生的家庭背景有多厚重!家庭的社会影响力有多深远、有多复杂!小时候的彭承恩可谓是彭家掌上明珠,是彭氏大豪宅长房第一大公子。在封建社会封建礼仪和封建习俗高度集中体现的清末年间,彭承恩的童年充满了官场讲究、享尽了官宦世家极度弥足珍贵的宠和爱!只不过彭承恩所处的大家族正是由辉煌开始走向滑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彭承恩的后人或者整个大夫第的后人,这不免令人怜生几分痛惜和无奈。
    彭承恩幼年时极受生母蔡氏(南安八角井蔡姓人氏)疼惜,也倍受父亲彭上遴宠爱,母亲在世时小承恩得足母爱,可惜后来母亲因生孩子不幸亡故。母亲蔡氏过世后,父亲彭上遴很快便续了二房李氏,因彭承恩不善言辞不会卖乖,加上自己妻子黄氏乃千金小姐出身,从来不沾女活、不做家务、不懂农活,因此,时常遭来继母的嫌隙。加上彭承恩以往随父亲彭上遴一起奔波于生意场上多次运气欠佳:一次运往赣州府的一大批竹木筏排刚到赣江口便突遇暴风雨被冲散又被人哄抢一空;一次从赣州府回运南安时的一大帆船日用百货和面粉等也遇暴风雨淋湿霉变亏本。善于见隙弄坏的大弟弟总是不失时机地在父亲面前挑弄是非,致使彭承恩在父亲面前日渐失宠,家中经济大权和行政大权最终被大弟独揽一身,很快,彭承恩就被父亲赶出了家门。
    分家后的彭承恩,带着千金小姐出身的妻子黄氏从此过了一段清贫如洗的日子,彭承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和两个弟弟继续享受着阔佬般的惬意生活而竟然如外人般的与自己毫无瓜葛。彭承恩妻子黄氏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她很善良、也很善行,更懂得生活的知足,一辈子从来不向人诉苦诉累,再没钱用也从不说没钱花没钱用,总之,在黄氏的嘴里从来不说“没”字。虽然两小口日子过得大不如从前,他们仍然过得心安理得,好在黄氏娘家是个豪户人家,时常送钱送物过来接济一阵,彭承恩也是个勤快持家的人,没几年的功夫,彭承恩夫妇就凭自己的能力添置了金银、购置了田产,别人家有的自己家也慢慢地全都有了。家里长年有吃不完的肉,楼上长年放着一大木盆的花生油就是个见证,这大盆里的花生油其实并不是用来炒菜食用的,而是专门用来浸放吃不完的各类猪肉、牛肉和羊肉等,跟当今的“冰箱”作用差不多。
    妻子黄氏还时常往娘家转悠,这每一次的转悠黄氏都不会空手回来的,临走时娘家老父亲老娘总要给这女儿准备一布袋的光洋或者铜钱背回家。据同村老人后来回忆说,黄氏有一次因为上惜母岭回家背不起一布袋的铜钱竟然在惜母岭上给背哭了,后来还是族亲其他人帮她给背回家的。所以,惜母人都爱说她黄氏真有福气,这世上没见过有人背钱背哭的就她黄氏第一人。
    还有一次,族婶(其实年岁不算长)南安奶奶(彭屋海元奶奶)上南安卖当日柴时,遇上了黄氏娘亲来找她,黄氏娘亲问了南安奶奶关于女儿家近日境况,知道了家里柴伙不多了,便千叮嘱万叮嘱要南安奶奶赶紧先忙着为女儿家准备三个月的柴伙,并付足了这三个月的砍柴工钱给了南安奶奶。南安奶奶接过黄氏娘亲的砍柴钱回到了家里,特别开心,心想这活接下来又有好一段时日不用砍当日柴辛辛苦苦上南安卖了,南安奶奶知道黄氏娘亲出手大方,每次都拿自己当亲人看待。因此,南安奶奶一直与黄氏娘亲保持来往,上了南安也会去黄氏娘亲那坐坐,甚至会被留下来吃顿饭再回家。南安奶奶有两个儿子,平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吃了上顿愁下顿,好在平日里黄氏娘亲会让自己帮忙为她女儿砍柴换些接济钱用。
    南安奶奶接了黄氏娘亲给的差事后,每天清早上山,饭点时回家,一日几趟。很快,彭承恩家的柴伙房全部都堆满了柴伙,这些柴伙房一共有七大间,南安奶奶看着这些堆满的柴伙房心里自然喜滋滋的,心想终于完成了黄氏娘亲交待的差事。
而这一切,彭承恩夫妇竟全然不知,直到有一天,黄氏去柴伙房取柴时才惊异发现又是娘亲安排好的。
    黄氏除了生活上长期获得娘家人的照顾,家里的一些日常摆设也时常得到娘家人的馈赠。瑞士钟表世界品牌,民国初年,有钟表的都是上等人家,黄氏也很喜欢家里能有这些时髦物件来装点门面。于是,她去娘家跟娘一说,娘就出手给她买了一面瑞士座钟回来,当时叫做“西洋座钟”,座身全铜雕刻,非常精美。七十年代末期有个走江湖的见了这面座钟说愿意出一百伍拾元现金买下来,彭承恩大儿子述仁不肯,不过若干年后,还是被述仁儿子偷偷地给贱卖了。黄氏除了去娘家要了“西洋座钟”外,后来,还去娘家又要回了一块苏联手表,里面零件全是金子材料配置。自那以后,黄氏身上除了有金耳环、金戒指、玉手镯外,手上又多了一块同村人谁都没有的苏联手表了。
    彭承恩两个儿子分家时,在黄氏的建议下,为了照顾么子述义学校当老师方便把握时间用,瑞士座钟分给了长子述仁,苏联手表则分给了述义。遗憾的是这块手表后来因为有了故障,述义拿去同村的下放人员张永辉那修理,被其数次偷换表内配件,导致手表彻底功能“报废”。“报废”后的手表后来被承恩三孙子古斌带去新珠小学读初一时不小心给玩没了。从此以后,那块苏联手表一点踪迹都没有了。
    彭承恩的一生勤俭持家,家境虽不是很富有,却也过得很如意、很祥和。靠着自己官厨一身的好手艺,彭承恩赢得了同村人的一致好夸,其徒子徒孙遍地开花,现在的惜母村全部以及其他周边地方的传统厨师绝大部分都是出自彭承恩名下。
    彭承恩一生的辉煌点是年轻时期有过轰轰烈烈的忧国忧民的积极努力和无私奉献。他虽是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员,可早期的三民主义青年团完全是为抗日准备的,还有就是他出任民国保长期间,他出色地完成了惜母村有史以来第一本户口册。
    彭承恩一生的幸运点在于大弟挟父把自己赶出家门的那一出。因为自那以后,父亲和两个弟弟因为种种原因无可避免地被打成大地主和坏分子(详见注释),两个弟弟还长期受到批斗,为此大弟还去九江劳改十年。而彭承恩夫妇则基于功德行事、低调为人,处处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赢定一生良好口碑,终于在大革命土改时期获得人民政府特别关照被破例划为“贫农”身份而赢得全社会的普遍尊重,也因此让自己的余生基本上在平静中度过。

    2020年3月1日完稿


【历史人物析解】
(参考文献:《彭氏族谱》、《大庾县志》民国八年版)
【彭朝凤】(1811.12~1891.12):辈名迎桢,字兆凤,号朝凤,号干材,岁贡生,诰授奉政大夫,正五品,钦加同治衔候选分防郎选儒学正堂,军功保举,训导、教谕。因功着授二品官袍。
【训导】官名。明、清于府、州、县学均置训导,辅助教授、学正、学谕教诲生员。
【彭熙缉】(1828.12~1905.1):彭朝凤长子,字敬堂,号学渊,附贡生郎选儒学司训候选,布政司理问(正六品)。
【布政司理问】理问是理问所的负责人。理问所,官署名,元朝始设为行中书省 所属机构,掌勘核刑名案件,设理问二人,为正四品,下属还有副理问二人,知事一人,提控案牍一人。明清时,理问所为布政使司所属机构。明朝时,理问所设理问一人,初为正四品,所降为从六品,下属有副理部、提控案牍各一人。清朝时只有直隶、江西、江苏、浙江、湖南等几个省份的布政使司才设理问所,理问所也只设从六品的理问一人,裁掉副理问、提控案牍等官职。
【彭熙缙】(1840.8~1907.10):彭朝凤次子,字建绅,号象笏(音hù),南安府五品儒学教授。
【贡生】“例贡”。县试:若要取得全省乡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府县之试。参试者称"儒童"或"童生",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
【蒋经国主政赣南】(1939~1944):上海沦陷以后,蒋经国先在南昌做些一般的工作,1938年,被任命为赣县县长。1939年以后,他先后历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区保安司令、防空司令、防护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员等职,但一直未取得什么成绩。1944年1月,蒋经国担任了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并在这年10月参与了其父蒋介石发起的10万青年从军运动,任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1939年到1944年,全国奋力抗战之际,蒋经国主政赣南,他在此地大刀阔斧查禁烟赌娼,修明吏治,发展经济,兴办教育……蒋氏的“赣南新政”广受赞誉,甚至有人认为蒋经国后来治理台湾用的就是“赣南新政”的经验。
【保长】
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至清,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民国保甲制度
      民国成立之初,由于受西方以个人为社会组织单位的政治观的影响,废弃了保甲制度。但地方实力派在自己所控制的地区内,仍实行着相类似的制度,如广东的“牌、甲制”,广西的“村、甲制”、云南的“团、甲制”,北方不少省份的“闾、邻制”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县组织法》中规定区以下每百户为乡(镇),乡镇以下每25户为闾,闾以下每5户为邻。以上是对民国保甲制度实行以前社会组织情况的简要回顾。
“剿匪”
     民国保甲制度提出于国民党对工农红军进行军事“围剿”之时,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身份督师江西,认为“剿”共不力的原因之一是民众不支持政府。于是在“剿匪总司令部”所属党务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地方自卫处,研究保甲制度,草拟法规,先在江西试行。1931年6月,蒋介石划定江西修水等43县编组保甲,将原有闾邻等自治组织一律撤销。次年,以蒋介石兼总司令的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布《剿匪区年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10户为甲,10甲为保,联保连坐。1934年,国民党“中政会”第432次会议议决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切实办理地方保甲,据此,行政院于同年12月通知各省,普遍实行保甲制度。于是,保甲制度便由“剿匪”区推向全国。
      保甲制的具体法规曾有过多次修订。立法院曾于1936年9月制订保甲条例42条,1937年7月2日又修正为40条,但均未公布。抗战发生,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厘订整理《川黔两省各县保甲方案》,1939年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均对战时保甲制度有具体规定。
基本形式
      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进位制(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保设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一人,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与乡(镇)长一样,亦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保长通常由当地地主、土豪、顽劣担任。国民党对保甲长人选极为重视,竭力通过保甲长牢牢控制民众,“使每一保甲长均能兼政治警察之任务”。
【四类分子】是指1940~1970年代,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和坏分子这四类人员的统称。分子是指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社会属性的人。
2020/3/2 14:58:08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319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2585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