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惜母大码头
 
惜母大码头
  文 / 惜母
    她是一部演绎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壮丽诗篇,她波澜壮阔,气吞山河!她是一出演尽了南安大地数千年的风流潇洒,阅尽了古老南越楚雄无数悲壮时空下发生的那惊心动魄的每一个历史瞬间,她是南安骄子、是漫漫中原路上所有船来舶往浩瀚星空下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她就是南安大码头的前哨,她所在的惜母山脉是府城南安的天然屏障,更是府城南安作为古代军事文化重镇的最后一道军事防线。
    她就是惜母大码头。
    惜母大码头与府城南安直线距离其实很短,仅有五里之遥,中间也只有一座惜母岭相隔,走路时间三十分钟足够。可是,如果从惜母大码头依山傍水沿河岸而上,那走路时间就要多出两倍,要是乘船逆水而上,那时间会更长,要多出数倍,至少要半天时间。
    因为府城南安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岭南通往中原的唯一通道,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大地丰富了这里货运的极度繁忙,成就了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成为南方最著名的都市要塞、军事重镇和文化名城。
    其实,纵观历史全局,府城南安的历史和文化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赣州、南昌、九江和韶州、广州等地。
    因此,历史上的南安大码头常常日夜行人拥堵,货运滞塞,从东山大码头到水门头,如此绵延上千米的一河两岸双向沿江大码头也无法满足那南来北往堆积如山的物流需求,码头时常便以爆满为患。
    出于对南安大码头的减压和人们在逆河而上的船泊生涯中的客观需求,历史最终选择了惜母古村这个如府城南安“一河两岸”如出一辙的穿村水道作为船舶停靠、货物寄存、船客歇息宿住的绝佳所在。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惜母大码头一直精彩而辉煌。她如同一个久居深山的美少女纯朴秀洁,端庄大方、仪容静丽,显得格外的楚楚动人,给古老的章江航运带来了无尽的光芒。没有人可以拒之于千里之外,逃过她的一路相伴而独自飞越南安的地界。
    几千年以来,她与无数的达官贵人有过沿路的欢歌笑语、莺歌燕舞;
    几千年以来,她携无数的文人墨客屹立惜母船头风雅朗朗、衣袂飘飘,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绝美诗章!
    在这千百年间,她看过越王舞剑时身后留下的刀光剑影;
    在这千百年间,她渡过庾胜决胜五岭时的潇洒,与唐丞相张九龄用心商榷过凿通梅关的攻取谋略;
    在这千百年间,她倾听过民族英雄文天祥飞泪抗元时的悲壮,与苏东坡对酒吟诗唱尽江南美色;
    在这千百年间,她与王阳明凭栏两相望潜心探究过人世间知行合一的大道文化,随谭一召家人携进士同窗好友汤显祖歇足南安穿行惜母府上诵听那离奇的杜女还魂故事,成就那旷世巨作《牡丹亭》。

    惜母大码头——有说不完的故事叙不完的人世风情。她地处惜母腹地中心,北起大通庵(现称大通古寺)山脚下,呈S型沿河而上由北向南至现在的惜母桥下,是单向长码头,她贯穿了整个惜母村河岸近一半的长度。这里最著名的景致,有美丽古老传说中的“惜母桥”(现已毁迹)、有大通庵里葛仙炼丹的丹炉(现已毁迹,留尼庵)、有五猴石、玉帝掉落人间的玉玺石王(因建峡口电站现已沉入河底)等等,其中惜母桥就在大码头正中处,通过惜母桥下沿内港一直延伸到彭屋和蔡屋及谭屋临界点的是壁头箩里河床港。
    码头岸上临河成街,店面成排,分别成M型往彭屋、蔡屋、杨屋、谭屋和王屋各屋场延伸。有旅馆、茶叶铺、茶馆、酒馆、烟馆、塘板(妓院)、糖铺、布铺、裁缝铺、油铺、当铺、戏院、武馆、私塾学堂,还有村内各式各样的加工作坊等等,总之,一句话府城有的,惜母大码头及码头沿街无一欠缺,应有尽有。
    惜母大码头逢时过节的时候,更是热闹非凡,时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穷苦人家或者乞丐汇聚码头,惜母各姓祠堂都会常年组织慈善活动在码头上或者如彭姓一样干脆在家门口列队发放节日糖果、赈灾衣物、粥饭、黄元米果、春节红包等等,这已形成了惜母人一个独有的慈善习惯,成为惜母一道靓丽的慈善风景。
    惜母大码头的这些店铺当馆也在这些慈善风景中日渐受益,终年日夜繁忙,生意极其红火,常年彻夜灯火通明,如果不是岁月弄人,章水河道荒废,惜母风景依然会千年不败,万年不衰。如果不是河道荒废,这些历史遗迹定会继续光芒永在!倘若留到现在,惜母大码头的辉煌一定远远超过当今的凤凰古城而扬名于天下!

    受惜母大码头的影响,这里曾经的六大姓氏(蔡、彭、谭、杨、李、王)姓姓都兴旺发达,姓姓都人才辈出,就笔者目前的考证而言,蔡姓出武类官员多,彭姓和谭姓出的文官多。其中,最知名的近代地方名人莫过于彭朝凤(现大夫第主人)和明代的谭一召。
    至于惜母各姓氏的沿革变迁,经初步考证,大概是这样的:
    蔡姓基本上稳定在惜母本地,偶尔有少量人丁发展后往东山村棚下、新民村和府城南安分支落基。
    彭氏由于本身屋场地理位置窄小受限,绝大部分后人人丁兴旺后分支于整个黄龙和南雄上朔等地。
    谭姓目前是惜母小姓人家,祖上所居环境更窄小,相传因感染人瘟而人丁大减,现部分后人分支在梅山村、新民村和浮江乡。
    王姓目前也是惜母小姓人家,至于姓氏沿革变迁情况暂缺细考。
    李姓家族于解放初大土改时期举族外迁到东山村沙下坝,惜母村目前无李姓居住。
    至于杨姓家族,目前惜母村不存在了。据祖辈人代代相传,因为姓氏大战,在某个秋冬季节的某个午夜凌晨时分,被另姓人家举刀侍立在祠堂和祖厅四周堵杀,一把火给灭杀殆尽,最后屋毁人亡,其血腥场面惨不忍睹。从此惜母不再有杨姓人家,只留下现如今让后人充满无限想像空间的一大堆老地名:杨屋路口、杨屋厅堂、杨屋角上……
    历史无法想象,也不容假设。但是,历史更不容忽悠,只要祖祖辈辈能够代代传承下来的,哪怕是故事、是评说、或是茶余饭后的聊资,即使只有仅有的短短的几个点,它都应该引起我们后人高度的去深思、去挖掘……还原历史探究历史真相是我们后人应有的一份良知和理性,我们从中悟出人性的光亮,抚慰黑暗的伤感。我们有责任这样做、有义务去担当,就如同我今天几十年如一日的推崇我的家乡、推崇我的家族一样,我不做推崇,谁会做这样的努力?

    说起惜母大码头的辉煌,我还得分享几个故事细节。
    惜母大码头的壮观还在于她的码头呈大写的T字型深深地沿插到蔡屋祠堂门口和老彭屋的大后门位置(现彭屋的左侧前方),犹如现如今的国际大码头一样,货物的卸载可以直接船岸连体,既平顺又安稳,省时省力。这个航运内港就是我们小时候称作的“壁头箩里”,整个壁头箩里从章江河床灌入惜母桥下,沿彭屋方向过来,再90度折转进蔡屋祠堂和谭屋厅堂门口临界点。这个折转式码头港口两岸依然是店铺林立,每天墟旗飘飘,热闹非凡。后来,只是缘于河运荒废,才改做农田,峡口水电站建立后,这里又回归了水域茫茫,成为圈养农户的鱼塘。
    昔日的港湾气势从此荡然无存。这是历史的辛酸,是历史的遗憾。

    在惜母各大姓氏当中,大都是吃着河运饭的辉煌而起家并从此兴旺发达的。但是,亦有个别人昧了良心吃着河运路上不干净的饭,靠盗、抢、骗、哄、宰,常年欺压路过的商贩及过往客人,其中就有这样一户蔡姓人家……
    大约在清光绪年间,惜母船运发达,常年有专门靠泊船渡客和搬运为生的苦力人员不时地出现在惜母大码头。而这群苦力人员中就有一个蔡屋麻园旱上的壮汉,他以筏排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苦。有一天天快黑的时候,他正筏排渡完最后一客准备回家,忽然听到河中心一个相公打扮的生意人掉河里去了,正向他大声呼救。他急忙跳上那落水者的船上,想快速救下那落水商人,可当他上船后,他看到那满船的值钱货物,还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他下意识地愣了一下,而那个落水者正双手拼命地抓住甲板,几乎绝望地央求他:“救命…救命啊…”,面对甲板下的商人,他脑海里浮现的全是那满船舱的白花花的金灿灿的金银财宝……他哪看得到河里那求救的绝望声……他最终选择了放弃,从腰间“嗖”地抽出一把挎刀,快速而十分狠心地剁了下去……落水者撇下自己断离在甲板上的手掌,非常绝望地掉逝在近乎暗黑的夜河中,带上冤死的灵魂消失在茫茫的夜幕当中,无人知晓,无从心疼……
    那个落水者身手分离,甲板上留下的只有沾了血的巴掌块……
    那麻园壮汉自从劫取那一船财物之后,便大肆置办家产,学彭家人盖大院建新房(位于蔡氏祠堂后面,现当空心房已拆毁),想从此过上富贵人家的生活。可是,新房子建好以后,麻园壮汉一大家子人并没有因此过上安宁、祥和的生活。相反,麻园壮汉时常恶梦连连,还不停的招惹是非,家人疾病缠身,常年吃药,壮汉百思不得其解,终日郁郁不闷,到最后竟然病发而亡。再后来,壮汉儿子亦犯病死亡,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就这样一个个地离去,终于人死宅空,留给后人无尽的责骂。
    而这处老宅院后来尽管断断结结一直有人占用,但房内总是阴气十足,无法达到人丁兴旺,总是在遗憾中落幕。直到解放后,在土改的政策下该房屋被分给了几户贫农居住。尽管如此,说来也真够邪门的,这些住户都如解放前一样,始终摆脱不了这冤死阴魂的侵扰,过着断子绝孙的生活……
    通过这则故事,似乎可以明白一些道理:因果报应,乃世间常理也。凡事“退一步”,别做绝,则后路好走,子孙安祥;否则,天理难容。

    说起彭姓,其实也是很有故事可讲……
    据考证:“大夫第”的主人彭朝凤、彭朝麟兄弟俩自幼丧父,后来在祖父彭德福的精心抚育下才成家立业、光大门楣。德福公(1764~1846),字懋海,号奠巨,登仕郎候选巡政厅,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人厚善、谦恭,为一方知名乡绅,颇受世人敬重。虽吃俸禄,却非常低调随和,生活清闲、典雅,从不张扬,在民间传为佳话。
    有一年清明节那天,德福公两夫妻正愁过节没什么好菜,于是,夫人王氏便提着个笧机乃(民间沙炒烫皮用的篾制品)天不亮就早早地来到庵脚下河沿边玉玺石附近捞米虾。平时的庵脚下因为船多泊歇的人也多,所以,河道上往往是灯火通宵、笙歌不断,热闹非凡。王氏早已习惯了大清早出门,既是着意看点河道的热闹,也能在相对安静的河面上多捞点可口的米虾,好待客闹节,装点喜气。
    这天,王氏象往常一样沿着河堤一路用笧机乃钻捞着米虾。这米虾细小透亮,成群结队游藏在水草及石缝当中,王氏正捞着起劲时,突然在鸭婆石(即玉玺石:因其常年遇水不沉,便也称为鸭婆石)下意外地触碰到好几根松筒,王氏甚觉蹊跷,便将其中一根拖至河岸边,并解开一端扎绳,竟发现里面全是金银珠宝。王氏着实吓了一大跳,已顾不得捞虾了,急忙将松筒拖回原处,疾步跑回家,将这情况说给德福公听。德福公听后也吓得不轻,心想:这河道日夜繁忙,人来船往的,天天都有人经过,会是谁跌落了这一大捆一大扎好几根松筒的金银财宝呢?
    德福公与王氏两夫妻双双来到庵脚下,仔细地看了看这些松筒,一共有六根,里面装的全是金银珠宝,两夫妻顿时傻眼了……
    可是,看看河面的船只,都离这掉宝的位置远着啊,再看看周围的动静,象是再太平不过的啦,根本就不象谁家掉东西出事了的样子。惜母自古船来人往的,劫杀盗财引发人命的事情确实时有发生,洪涝灾害时也难免会遇上一些意外横财,只是今天这样的事情让人无法想象。如此平静、祥和、闹境当中为什么会在河底漂现出这么一大堆金银财宝?德福公与王氏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现在天已大亮,此珠财根本就无法弄回家,思前想后,两人决定等到天黑再做处理。两人对松筒做了伪装。
    好不容易终于等到了天黑,夫妻俩才备马将那些松筒驼运回家。
    德福公得此横财,没让任何外界人知道。他依然低调行事、低调处世,只是偶尔添置些田产、办私塾教化子孙、逢年过节依然对佃农减免田税、设置多处慈善点送餐送钱送物,充分体现了厚德载物的传统伦理道德,让自己的意外之财得以善终,泽恩后世子孙。
    后来,由于德福公的厚德善行,育人有方,长孙彭朝凤终于成就为人中凤,钦授五品衔成为一方名绅官宦,后还因剿杀太平天国石达开有功又被钦授二品官服,任职南安府教喻兼训导辖全府所有秀才、举人等入京、入仕之官考,是为真正的“士大夫”也。(以上史见《大庾县志》民国八年版,《彭氏族谱》2000年版,部分细节系作者祖父及父亲所述)

    而文章开头所言谭一召,明代南安府大庾(今江西大余)惜母人。历御史、南京刑部郎中。因论高攀龙、杨应宿事,被斥为民。谭一召,汤显祖的同科进士同窗好友,两人渊源深厚。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作家。代表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她受《诗经·关雎》启发,私出游园,梦中和一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柳梦梅进京赴试,借宿园中。他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前往淮安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入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被杜宝囚禁。敌兵退去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杜宝也升了官,但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圆满的解决。
    而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戏曲故事本来就是南安府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一个民间故事而已。
    明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因上疏,被贬官南海之滨的徐闻,道从赣州而南安。汤显祖将来南安时,谭一召当时也同在南京衙门公干,两人既是科考同届、藉贯同乡、年岁也同龄段,又有相似的宦海经历、政治倾向相似,同样不满辅臣的专横而无能、同样是南京留都五六品的闲职小官,而敢于上疏皇帝,攻讦辅臣后遭贬。
    在南京两人就时常往来,汤显祖被贬后自知将去广东徐闻时,必船经章江源头大庾县,然后弃船登岸,越梅岭后再乘船路行。临行前汤显祖与尚在南京衙门干事的刑部郎中谭一召谈到了南安大庾的风土人情、南安十景。因此时谭一召的家就在府城南驿使门外,于是,当汤显祖到南安府城后立即拜访了谭一召家人并住在谭家,后因久旱未雨,河枯船停,不得不逗留下来继续留宿谭家。
    汤显祖在徐闻做了半年的官,万历二十年(1592)升调浙江遂昌任知县,回程的道途又到了南安府,继续住在谭家。不料这次连日大雨,造成驿道多处塌方,路途受阻,一住就又住了一个多月。
    汤显祖两次在大庾逗留期间,谭的家人陪同他游览了大庾的山水古庙、南安十景,尤其是府署的后花园等风景名胜,还专程陪同他回老家惜母游览了大通庵、五猴石、玉玺石等。
    在与谭家人和当地贤达文人的闲聊中,他最感兴趣的是南宋期间南安众多的历史名胜和民间传说。
    在闲聊中汤显祖多次联想到几十年前南安无名氏写成流传于世的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故事;他还为此专门察看了洪迈笔下《夷坚志》故事发生地的城西宝积寺、城东嘉佑寺等等故事,于是,他联想到民间流传盛广的发生爱情悲剧故事的府署后花园。他忽然强烈地意识到了必须把这些民间流传故事、古藉记载故事、话本故事穿插起来,揉和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有思想、有内容、有价值、有高度的大剧本。于是,便有了后来影响世界的戏曲大作《牡丹亭》的问世。
    因此,正因为有了汤显祖与惜母谭一召的深切往来,才有了汤显祖鸿篇巨著《牡丹亭》的横空出世!那是惜母人文化的光耀给了汤显祖创作上的无限灵光!
    惜母大码头后来随着章江航运的衰弱而慢慢地退化、枯竭,码头内的大片店铺作坊也随之而败衰,慢慢地惜母大码头和整个惜母村的故事也渐渐成为府城南安的一个死角而逐渐被世人遗忘……
    但是,历史总会有那么碰巧,偏偏因为她是南安的一个死角,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惜母倒成为整个南安(府)城的战争避难所。惜母,小小的村落竟然容纳了来自南安城及周边村庄达几万人的平民前来避难。在这几万人的避难时段里,惜母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忙与光彩,天天都有街市的热闹与嘈杂。
    可惜,因为南安往惜母的山路是东门外的田心里上惜母岭的。宽达两米的山路路面如同一条铺开的天道直上惜母岭,远远望去,非常吸人眼球。如此壮观的一条山路最终还是很快就被日寇发现了,进村的日寇虽然很少,只有四个鬼子,然而,鬼子的惨无人道那是人人知道的。
    惜母最后还是被日寇的铁蹄给无情的践踏了,大量的逃难者纷纷逃亡在惜母四周围的山上,凭着天然茂密的树林躲过了一次次日寇的搜寻和喊叫。然而,意外还是出现了,那些躲在山上的难民中不时会发出小孩子的哭闹声,在孩子的哭闹声里,很多人成了日本鬼子的挑夫和民工被抓走了。
    如今的惜母大码头再也不见当日的辉煌了,那些毁塌的店铺和码头遗迹早已经成了残亘断壁,物是人非了,留下的是惜母人望而叹息的那无尽的回味……
      

          2020.2.7完笔
2020/3/4 10:22:39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318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7067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