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暑假,太阳黑子活动厉害,室外暑气炽热,刚好躲进书房,重读四大名著。此次再读计划是慢读,边读边悟,边悟边注,在页边注满读时的感悟与眼泪。8月初开始读《三国演义》,月中收关,掩卷而思,有感如此:英雄难敌时间,成功还在子孙。
《三国演义》非《三国志》,小说不是历史,历史小说也不是历史,甚至历史可能也不是真历史,历史也可能是小说。再读时虽已年届五旬,但是,自认为心地纯良,不在乎“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坊间传说。况且再读时已不屑于阴谋诡计,因为已经见识了人世间太多的计谋,并深恶之。这次读,主要是想感受历史上抑或小说里那些闪耀在文字中的人性光辉。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以降,一个纷乱的年代,一个我们不愿生活在那个时期的战乱年代。
不幸的是有人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大家特别渴望英雄的出现,希望英雄出来结束战乱,与民休憩,过上安稳的日子。谁是英雄?当世之人有当世之人的看法,例如:曹操就说当世英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后代人有后代人的看法,标准不一,说法不一,按正统的标准,可能刘备是英雄,曹操是奸雄。还有谁是英雄呢?董卓?一个不仁之人,一个乱杀无辜的莽夫,肯定不是。吕布?一个见利忘义之人,一个三姓家奴,当他到处认干爹的那一刻就已经不是。其他人呢?袁绍兄弟,以及孙家父子,没有英雄之志,孔明等没有英雄之心,司马懿等没有英雄之魄。
记得读初二时第一次看《三国演义》,认为关羽是大英雄,并依据连环画,自己做了一把木质的青龙偃月刀,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骑着板凳,挥舞着大刀,和小伙伴们驰骋在生产队的晒谷场上。
第二次读《三国演义》应该是在大连理工大学旧图书馆二楼,是和陈寿的《三国志》对比读的。那时觉得曹操是英雄,有能力,有魄力,并且有情有义,又敢作敢当。
这次读,感受又不一样了。在我看来,英雄是那些闪耀人性光辉的人,是忠于自己理想而不能时的荀彧,是忠义两全时的关羽,是携民渡江时的刘备,也是慷慨赴死时的孔融父子。在三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人和事闪耀在历史的夜空,每次抬头仰望,总是让人热泪盈眶。
大家眼中的英雄刘备没能光复汉室,儿子刘禅却终于“禅”让了蜀国。曹英雄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却没生下英雄的子孙,其孙子孙皓自己折腾丢了吴国。自认英雄的曹操最终也没有防住司马家族取代曹家魏国。英雄都败给了时间,成功的机会留给了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