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隐在山村的大学
 
隐在山村的大学
  文 / 黎红梅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走进大村村,视野瞬间变得开阔。乡间田野布满公路两旁,田间种着的稻谷、瓜果及各色蔬菜,成了这片田野最美的点缀,远处是错落起伏的山坡,将外界喧闹远远地拒之村外。
      在大村村,两棵古樟树旁,曾有一所外人鲜少知道的岭南大学。
     时隔70多年,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抗战时期落户在大村村的岭南大学,现只留下一个遗址和斑驳的残垣旧壁隐在村子美丽的樟树林里。
     据史料记载,始创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岭南大学经历了“格致书院”“岭南学堂”“岭南学校”等更名,随1904年广州康乐村永久校址的启用,该校发展蒸蒸日上。从1927年至抗战前夕,岭南大学在原有的文理学科上先后增设农学院、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等部门;又开办中学、小学、华侨班等附属组织;并且在香港设立岭南分校,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一所举足轻重的著名教育机构。另有资料记载,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简称“岭大”,诞生于1888年的广州,现为香港八大公立大学之一。岭南大学前身是广州岭南大学,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创办,广州岭南大学曾多次迁校。于1900年迁到澳门,再于1904年迁回广州,之后于1938年迁到香港,再于1942年迁到广州以北的韶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州岭南大学终迁回广州。
      当年在中国南方一所如此举足轻重的著名教育机构、香港八大公立大学之一的岭南大学为何会流落到这个偏远的粤北小山村?抗战期间经历了什么浩劫?其中又隐藏着什么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故事?一个接一个的疑问吸引着我求知的脚步,我亦步亦趋地跟在讲解员身后,来到刚刚布置好的展览室听他们讲解岭南大学为何落户在大村村的来龙去脉。
      原来,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后,岭大在香港借用港大校舍复课。1941年底,香港沦陷。当时的农学院院长古桂芬认为,广东沿海富庶地区经已沦陷,因此发展大后方的农业生产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力主农学院迅即迁入内地,以促进内地农业生产,支援抗日战争。这一观点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赞同。岭南大学校本部从香港迁校于当时的曲江县(今韶关)仙人庙大村,农学院(二年级以上)则迁至乐昌县水牛湾,医学院分散在韶关河西医院等地上课。据村民指认,在大村附近的横岗山上,则是东吴大学的办学旧址。仙人庙大村原有为训练下级军官而设后被弃置的草棚大小共48座,后被移交给岭大师生使用。师生们因陋就简,用当地盛产的杂木、树皮、砂石等原料,对可用的棚屋进行修葺,不合用的则进行了改建,陆续在荒芜的山中新增建了礼堂、图书馆、饭堂、实验室、教职员工宿舍等。为了教育北迁的师生们不忘根本,继承和发扬母校的岭南精神,学校对礼堂仍冠以康乐的名称——怀士堂,其余亦分别冠以康乐校区原房屋的名称,如格兰堂、马丁堂、爪哇堂、陆佑堂、哲生堂、荣光堂等,形象地体现“大村之岭南”亦“康乐的岭南”(岭大曾在广州河南康乐村设永久校址)。有考古工作者们在岭南大学遗址发现不少当年师生们使用过的瓷器残片,在这些遗址、旧物背后,镌刻的是岭大这座华南知名大学鲜为人知的抗日办学光辉历程。岭南大学坚持在战乱中办教育、在烽火中育人才,凝聚了一批优秀学人和青年学子。由于岭南大学的进入、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亲历者说:他们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洒下了科学与教育的火种。 
        在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展馆,新建的展馆内,挂满有关岭南大学当年的校园校貌和师生教工的图文画报。讲解员还在继续,一枚哨子的故事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据悉,当年岭南大学的一位老师随学校搬离时,将他的哨子送给了大村当地的一位村民。这枚小小的礼物,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见证无价情义的信物。在南粤古驿道活化工程中,为进一步发掘、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省“三师”专业志愿者们期待通过老哨子和桐油灯等文创产品和建造有关抗日战争烽火坚守教育内容的纪念柱等方式,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实地回顾了抗战时期在岭南大学旧址发生的故事。在广东省政府的部署下,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目前在韶关乐昌坪石(以国立中山大学为首的学校办学旧址所在地)、清远连州(以省立文理学院为首的学校办学旧址所在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发掘到抗日战争时期在此地坚持办学的岭南大学和东吴大学的旧址与历史,拓展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范围与内涵。现,见证无价情义的信物——铜哨,在大村党支部书记潘熙战的家中,这是岭大师生在战火逼近韶关,被迫前往梅县办学时赠给其祖父的纪念品。其爷爷当时在学校当校工,老师们走之前将这枚哨子送给了给他。
      白驹过隙,岁月变迁。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如今,风景依旧,物是人非。所幸,见证着无价情义的铜哨还在,见证着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的古樟树也还在。虬曲苍劲,翠绿葱郁的古香樟,路标般屹立在岭南大学旧址,静静地看着人来人往。
       风起,樟叶“哗啦啦”、“哗啦啦”地随风摆动。恍惚间,仿佛是那枚金黄的铜哨发出阵阵宛转悠扬的悦耳弦歌,又仿佛是当年先生们呼唤弟子们上课时发出的集结号……

2020/9/10 9:52:49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458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9332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