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与爱人聊天,聊着聊着就谈起了童年。
他说:“老婆,你和我很不一样哦。我小时候有父母陪,你长大了有父母陪。”
“所以,我在治愈童年,你被童年治愈。”我回答道。
“看来,是你适应能力差。”他继续说。
“你试试。同父母分开十五年是什么味道!”我有些生气了。
匆忙关闭微信后,我一个人在电脑面前静静流泪。与其说是我掩盖不了自己的脆弱,不如说是那些记忆还未走远。每每想起,我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好吧!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幼时的懂事都是装出来的都是环境逼出来的。我的内心一直在呼唤,呼唤父母的陪伴,呼唤有爱有温度的童年。然而,最后我还是败给了客观条件和自己的隐忍。电话这头,我永远是不争不抢不哭不闹的乖娃娃。
老实说,重新与父母一起生活这几年,我父母对我很好。心疼之余,多了很多宠溺。导致现在的我越来越懒,一回到家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除了收拾自己的屋子,洗自己的衣服,偶尔去超市采购一家人的生活用品,负担基本的生活费,我对于我的家庭并未做多大贡献。我还总以上班忙为借口。不太愿意用心经营小家与大家。
我如今的“家庭观”或许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尽管我的母亲一直和父亲共同承担赚钱养家的重担,解决了家中经济问题,但是在照顾家庭、教育女儿方面,母亲做的很不够。我记忆中的母亲不是和善的,不是温柔的。她总是在田间地头劳作,也总是在车间里忙碌地加班。她从来都是风风火火的,从来都是急促暴躁的。一点小事儿都会激动半天。我和母亲之间几乎不讲悄悄话,也从来没有小秘密。大舅说妈妈忙了这头肯定顾不了那头,叫我体谅她。我也一度十分理解她,而且尽我可能对她好。但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母女俩天生就犯冲,我和母亲说不了几句话就会吵起来。我的个性与母亲太相似了。都心地善良,都心直口快,都是急脾气。都觉得上班挣钱排第一。仔细想想,我是一个失败的女儿。学不来别人家女儿的温婉,学不会别人家女儿的恬静。
我今年都三十二岁了,但我的内心一直住着一个小女孩。她孤独地在角落里哭泣。想要渴望有人替她遮风挡雨,想要有人陪她玩耍,想要有人做她的朋友,想要有人关心她的生活。一路孤独地成长着,少了稚嫩,多了早熟。面无表情的脸庞,空洞无神的双目。她很不快乐。也许是被压抑的久了,也许是忍耐到了极限。有一天,这个小女孩突然爆发了。她不再乖巧懂事,不再听话顺从。她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她极力不想成为却又非常渴望成为的“叛逆小孩”。
现在的我,想要去帮助这个小女孩。想要跟她做朋友。想要让她的内心照进阳光。尽管我知道童年创伤难以愈合,但我不应放弃希望。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不能到头来又去治愈青年创伤。不划算,不值得。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成为了一个小女孩的母亲,当我有能力给予孩子关爱与陪伴,我心中的那个小女孩就会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变化,感受到美好。我期待那一天的到来。也正在为那一天做准备。自己受过的煎熬,千万不要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单纯地为了这,我也要开始改变。
回想童年的时候,不要只记得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多想想爱我的爷爷,和我关系要好的小琴,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不受父母约束的自由,与书籍相伴的宁静……如果流泪,也要流下欣喜的泪水,而非痛的领悟,苦的发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