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在生我养我的农村老家,那个年代的人们对“好孩子”的定义十分简单。只要是学习好,只要是勤快懂事,那就是好孩子。那所谓的“坏孩子”当然就是指那些喜欢调皮捣蛋、读书不行、不听话的娃娃了。
尽管成年后的我不太认同这样粗暴的分类,但当我身处其中时,我还是不自觉地去讨好当时的道德标准。我的确非常勤快,非常懂事,成绩优异,自尊自爱。然而,这一切都是表象。我的内心实则住着一个“坏孩子”,她不想每次都把好吃的让给弟弟妹妹,她不想总是穿旧衣服,她不想顺从长辈们的意志。因为胆小怕事,这个坏孩子没有出来“兴风作浪”。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好孩子”的典范。
说实话,当好孩子真的很累。一言一行都必须对得起“好孩子”的头衔。上课必须认真听讲,老师的教诲必须认真领悟,父母的叮嘱千万不能忘记,同龄人爱疯爱玩爱闹的性子一定不能沾染,只比学习不比吃穿才是最正统的三观。至于那些淘气包,更是要离之甚远。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好孩子当然也给我带来一些好处。更具体地说,是带给了我生存的福利。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接踵而至,走在路上遇到同村的长辈也是自信满满。尤其是每次开家长会,经常被表扬的爷爷回到家对我更加和颜悦色。因为成绩好,我不擅长做饭、动手能力不强的劣势几乎可以被忽略。我也确实一度头戴光环,走路生风。
然而,在我考上大学那年,转折降临了。在这龙中龙、凤中凤的高等学府里,我不再出类拔萃,我渺小的像一粒尘埃。除了死读书,我好像什么都不会。我的同学们都太优秀了,能歌善舞,能说会道,左右逢源,内外兼修。相形见绌下,我越发自卑,越发迷茫。以至于有很长一段时间郁郁寡欢,觉得活着没有劲。仿佛只有成绩才是我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如今,回想起上学时自己的狭隘想法,真是滑稽可笑。成绩好怎样,成绩不好又怎样。顶多只是学习文化知识能力的证明,不能与人品挂钩,不等同于能力。尽管我不愿意承认,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高分低能儿”。
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读书的。爱游戏爱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只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导,我对学习和能力有了错误的认知。我放弃了和同伴一起淘气一起嬉戏的机会,我放弃了走近大自然磨练自己的机会,我放弃了挖掘自己价值、解放天性的机会。我一味地隐忍,一味地压抑自己。最后,反倒是耽误了自己。一路走来,感觉自己就像一颗被催红的早熟苹果,外表光鲜,内心破碎。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在能疯的年纪疯,能闹的年龄闹。做一个“坏孩子”,何妨?总好过抹灭天性,食之无味,活之无望。
下辈子,我想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坏孩子”。就算要忍受父母的责骂、长辈们的不屑一顾、老师们的不闻不问,我也想要真真正正地活一回。当然,大奸大恶之事不能干,违法乱纪之事不能染。
这辈子,我太压抑了,真的对不起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