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从去年开始扩大至香港澳门,改称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大赛,从2010年开始至今年己是第十一届了。韶关五月诗社也早在进入新世纪的初期,便开始推广由年轻诗人叶才生首创的“新诗进入课堂”实验,并在韶关市九中等中小学开设实验基地。而作为仁化的一间乡镇中学——扶溪中学(后发展为九年制的扶溪学校),也早于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之前的前两年,开始进行新诗教的实验,一直坚持至今已十多年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省内外的传媒都予以报道和肯定。
在历任校领导班子和有关教师的十多年工作基础上,新一届的学校班子提高文化自信的政治站位,把新诗教作为全面抓好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水平再创佳绩。其中一条是从教师抓起,要求所有语文老师都要读诗学诗写诗教学生学习欣赏和学习写诗……这一个倡导,在我所知的粤北地区大中小学范围之内,可以说开创性的,值得关注与点赞。
2007年,我曾在一位教师诗人的处女集序文中写道:“诗歌与教育,向来关系密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孔夫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第一门就是‘诗’。他提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几千年来,‘诗教’一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代代相传。古人看重‘诗教’,出于对诗这一作用于人心灵的本质特征的清醒认识。照现代文学大师的理解,‘诗是心灵之火。这火能点燃温暖和照亮人心’(列托尔斯泰《文学俄罗斯》)。正是在这一点上,诗歌与教育是相通的。‘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伦理学的一封信》)”这个观点,已经是被越来越多的亊实所证明了的,我相信扶溪学校的班子成员也都具有这种清醒的认知。
从教师的角度,我们可从几个小方面说一说学诗的作用。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彩的职业。从事教育的人,都是具备各种专业知识和素质的,尤其是语文教师,必然对语文学科有较深刻的认识,即明白语文不仅仅在于它是人与世界的交流工具,更在于它是充满情感和温度,它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语文是关乎人生的一种素养。诗是所有文体的最精华部分,懂诗的人其气质必然不致于粗俗野蛮,他的为人处事必然儒雅通达。这是教师留在学生心目中应有形象。
曾在扶溪中学当过语文教师、现任县人大副主任的邓田庭2017年写过一首诗:
《品味丹霞》
斟一江锦水
把长老峰装入壶里
用透明的风煮泡,品出了
包裹在叶脉里的茶香
沙石任海水的雕琢
美,在无言的阵痛中诞生
再斟一江锦水
把姐妹峰装入壶里
用露似的鸟鸣煮泡,品出了
山与山的风雨相依
测量出人世间情感的温度
梦中又斟一江锦水
把阳元山装入壶里
用绿色的松涛煮泡,品味出
擎起的是英雄气吞山河的尊严
力和生命的激情与碰撞
但我更愿意做一座茶壶峰
把丹霞山一一装入壶中
每天剪几缕白云
尽情地品味
然而我不能遗漏长老峰的启迪
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妙手
搓出的千里芳香
让我心中盛满天地间的灵气
这首诗发表在“今日头条”网络上,短短几天里便被数十万网民点击阅读,影响广泛。这诗以品味为引线,牵动读者观赏丹霞美景,传递出当代人对天人合一和谐境界的深层次渴求,既符合芸芸众生的普遍心理,也不乏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英雄气慨和生命激情。这个曾经的教师的风采与气质足可以让所有为师者得到启发。
二、学诗有助于提升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一个读诗学诗写诗的人,除了阅读专业书刊之外,必然要广为涉猎,丰富知识,广拓视野、开创思维。这种能力必然对于从事的教学工作大有助益。诗是一种带感情色彩的创意形式,有了诗意的思维,必然要求比较高的归纳总结、提炼新意的能力,这样一来,做专题写论文自然比较得心应手了。
李学田在扶溪学校从教多年,他也是五月诗社的资深诗人。扶溪学校新诗教能坚持十多年不间断,是与他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关系的。前不久看过校领导创意、主要由他编写的扶溪学校新诗教校本教材的提纲,我喜出望外,大赞这是粤北教育界绝无仅有的一个创举。这也将成为扶溪学校教师职业生涯的一个亮点。
三、诗教能让学生快乐成长
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近些年各级政府追求的目标。消除城乡教育的不公平,除了硬件配置之外,不能忽视软件方面的努力。新诗进入乡镇学校,让山里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关心学会表达,对于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十年前我们五月诗社曾举办过全国范围的儿童诗网络大赛,扶溪学校七年级学生王永乐写的一首诗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
《鸭 子》
走起路来
大摇大摆
嘎—嘎—嘎
叫个不停
它从不用正眼看人
总是侧着头
看着你
比头还大的屁股
摇摇晃晃
拉过了也不擦擦
可是 它比谁都聪明
一跳进水里
就知道春天来了
这首诗通过作者细致的观察,又结合老师教过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中的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引发联想,写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最后一小节。
诗歌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最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艺术门类,学会欣赏诗歌,学会审美,是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诗歌与孩子们的天性相合,我们绝不能去压抑或扭曲这种天性,而以新诗教的方式加以激发和引导,就可能让孩子们增智慧拓眼界,快乐成长。
“四海有天堪寄梦,万山无地不留诗。”古代文人尚且有新种开阔旷达的胸怀,今天在有十多年新诗教传统学校的新一茬从教者,将会向着诗与远方迈开新的步伐。
(2020年12月7日于风度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