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一颗红彤彤的苹果,娇艳、香甜、可口,令人垂涎,惹人沉醉。或诗歌,或小说,或散文,文人墨客热烈地讴歌爱情。后来,编剧们、导演们把一个个爱情故事搬上了屏幕。爱情因此有了可借鉴的可视化模板。
为了爱,可以赴汤蹈火。因为爱,可以生死与共。出于爱,可能无可奈何。有了爱,就敢踏遍天涯海角。爱是凄美的,爱是壮丽的,爱是温馨的,爱是甜蜜的。
抛开绚烂的外衣,普通人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曾经,我书写过爷爷奶奶的故事。他们那辈人压根儿不知道爱情是什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个陌生的男子就和一个陌生的女子走进了婚姻。他们是妥妥地先结婚后恋爱。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夫妻齐心协力,共克艰难,根本不会有离婚的想法。嫁一个人就是磕磕碰碰一辈子。
我也写过父亲母亲、伯伯伯母的爱情故事。跟爷爷奶奶相比,父母这辈人不再盲娶瞎嫁。虽然长辈意见还是起着很大作用,但在婚前两个年轻人是有机会互相了解的。如果不合适,订婚了也可以退婚。农村人比较实在,看准了谁,也就认准了谁。很少有夫妻离婚。就算是一方犯了大错误,为了孩子,另一方也要隐忍。于他们而言,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远远大过个人的悲欢离合。
至于我们这一辈,我很少写故事。因为接触的有限,也因为自己见解肤浅。我现在居住的地方是老家拆迁后新建的安置小区。经常听我妈讲起,谁谁离婚了,谁谁都两个孩子了还在外面瞎混。有一个月,我们邻村的一个小组就有七对结婚不久的夫妻离婚。父母离婚了,孩子固然可怜,但父母没有理由委屈自己一辈子。似乎我们这代人更注重个人感受,更注重三观契合,更看重沟通交流。我们的爱情多了物质,多了追求,少了包容,少了珍惜。
每个人无可避免地都要受时代影响,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打上历史的印记。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我们也无法选择生于何时。从父母走进婚姻算起,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被动地适应着社会,适应着时代。一不小心就会被淹没,一不当心就会被淘汰。
我们的爱情在历史的长河里浮沉,有的蜕变成振翅的蝴蝶,有的出落为耀眼的星星,有的堕落成乞讨的可怜人,有的滑稽到老死不相往来。
物质匮乏的日子,我们需要爱,填饱我们精神的饥荒。物质富裕的光景,我们需要爱,慰藉情感世界的苍白。战火纷飞时,我们需要爱,充当灯塔,坚定信念。和平年代,我们需要爱,化身天使,守护安宁。
爱似太阳,驱散乌云。爱如及时雨,赶走干旱。可是,我究竟想要哪一种爱情呢?更准确地说,怎样的爱情模式更适合自己?我一直困惑着……至今没有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