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说,要搞一下,今年是老谭干新闻秘书20年了。
郑君是南方日报驻肇庆站站长,而老谭是怀集县委办副主任,兼新闻秘书谭扬汉。新闻秘书为地一方,看起来风光,干起来不易,官员、媒体和读者要20年“通吃”,值得高看一眼。
老谭是目前全省任新闻秘书时间最长、年纪最长的一头老黄牛,整整58个春秋人生了。
第一次认识老谭是在8年前。8年前的5月28日,我从广州派驻肇庆正式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认识肇庆市各县区的新闻秘书。自己给自己定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跑遍各县区,拜访当地的新闻官。去怀集前,我和老谭通电话,告诉他准备到怀集拜码头。老谭说,过几天就是“燕子节”,欢迎你来。
电话那头的声音豪爽,干脆。我想,老谭应该是个爽快人,于是,又加了句:请帮我准备一本怀集县志。
伟人喜欢地方志,我不是伟人。我看地方志就是希望将来写地方新闻时多一些“背景素材”而已,纯属走一条进入地方的快车道。深圳特区报的张晋听说我驻肇庆后要来看我,他是我在韶关工作时认识的哥们。我说,和我一起到怀集吧,去看“燕子节”,顺便捡条新闻回去在特区报发。
当年的农历六月六这天,张晋从梅县结束采访往怀集赶,我从肇庆乘车走,在怀集县城汇合赶到桥头镇燕岩洞见到了老谭已是中午时分了。
和我想象中的一样:身背照相机挎包,一口广东话夹着普通话,没料到的是,老谭还是一个敦厚至极之人,“地盘低”,是干爬山涉水跑新闻的角。
老谭说,你的前任我熟悉,是个女的。
她走了,来个男的,可以吗?我说。老谭笑笑:人太多,先吃饭,后工作。说罢,递上已备好的“怀集志”。
因为与记者的职业有关,很快与老谭混熟了,之后,我发现老谭是个实在又有个性的人。说老谭实在指的是做人。大约是六年前,有一天我打电话向老谭落实一件新闻素材的事,老谭说,素材可以落实,但有领导不让他干新闻这行了,要改行了。他没有说出具体的原因,我随即问时任南方日报肇庆站长姜晖。姜晖说,他没接到任免通知。来自小道消息说,因为老谭与媒体的关系太好,领导怀疑他透露了当地的负面新闻。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是古话。所谓的负面新闻,对职业记者而言是可望不可求,出了负面新闻,想盖住的代价是沉重的,主动与媒体沟通才是领导者的聪明之举。而一旦出现负面新闻,向记者报料的,恰恰就不是新闻秘书,相反,新闻秘书是第一个为当地领导挡驾记者的朋友,实在挡驾不住记者了,新闻秘书还要叮嘱记者手下留情。
老谭就是这样一个既是记者的朋友,又是挡驾记者的新闻秘书,还是一个让记者朋友无奈的角色。他可以陪记者具体了解事件的真相,又如实给领导出主意解决难题的人。
好在老谭成冤大头的日子不长,很快又“归队”了,继续与媒体打交道,继续做记者的朋友,和记者一样跑新闻。2006年8月间,老谭发了一条关于祖母靠拾荒供养孙子考上大学的新闻稿给我,我立马通过电话详细了解细节。近年来,对贫困生考上大学,呼吁社会支持已不是新闻了。作为驻肇庆的媒体,我关注当地贫困生读书,但更注重贫困的原因,对于违反国家计划生育造成贫困的稿件,我极为慎重。
老谭告诉我,新闻事件是真实的:儿死媳嫁人,祖母与独孙相依为命,年近七旬的祖母,靠拾荒维持孙子的学业,如今已再有没有能力养活孙子了。
我相信老谭的话,记住了老谭提供的新闻线索,答应老谭,我近期赶去怀集实地采访。几天后,我在封开采访时遇见了新华社的哥们周文杰,把老谭的稿件简单说了下,邀请他一起去帮帮这对怀集祖孙。在结束封开采访后,当天下午,我们从封开赶到怀集与老谭汇合,直奔事发地,见到了祖孙两代,他们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艰苦。
当天晚上,作为新华社和中新社两大国家通讯社,我们分别向北京各自总社发回了通稿和图片。稿件出了,但对于事件的结果,我们没有再追踪,值得欣慰的事,孩子在怀集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圆了大学梦,祖母也被该县按“五保户”养起来了。毫无疑问,这里应该记下老谭的“奔走”。
作为地方新闻秘书,除了关注当地党委政府外,更多的是要关注当地社情民意,通过社情民意,让读者知道当地党委政府在人民中间。2007年,老谭采写《大山深处,一人撑起一间小学》的稿件,讴歌怀集县多罗山小学莫纯通老师20年如一日执教偏僻山区学校的事迹,被各大主流媒体广泛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当年教师节,莫纯通当选 “南粤优秀教师”,时任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亲自为他颁奖。
老谭有个性。有一年,我接到当地一封举报信,怕影响老谭,事先没告诉他,悄然而至。老谭事后告诉我,我早就知道你来了,你以为我会为难你吗?我只有协助你把事情弄清楚,实事求是,要是你出事怎么办?要相信人,我们以后不打交道吗?
说这话时,老谭显得有些激动。我理解他,把不高兴的怨气说出来,依旧是朋友。后来事实证明,即使老谭永远不是第一个告诉媒体所谓的负面新闻,但你只要找到他,他也会实事求是告诉你,末了,还转达官方的意见。
与记者交朋友,为当地保情面,年轻人有热度,但要坚持20年肯定有难度,尤其是干地方新闻秘书,相比媒体的专职记者更容易疲倦。与老谭交往8年了,他还是那样热情、笑声不减。老谭同代的新闻秘书,许多已经成了一方诸侯,当中有厅座处座等头头脑脑,不如意的也金盆洗手了,唯有他行走在方格子间如故。
我没有问过老谭坚持的理由,但我知道,能在这个位子上坚持下来的新闻秘书屈指可数,谭扬汉算一个。
于是,我想起,肇庆新闻界前辈王家绵说的笑话:大家坐下来,谈谈(谭谭)古时女人养(扬)汉子的故事……印象依旧。
2009年12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