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四月八——牛王诞到了。
牛王诞是连山的民族节日,今年的牛王诞照例的放假一天。照往年的习惯会去蒙洞吃节(本地过节叫吃节)。家乡有吃节的习惯,如果自己村不惯过的节,一般会去亲戚朋友家吃节,习惯过这个节的亲戚朋友也会邀请到他家过节,这个就叫本地大节。如四月八牛王诞,蒙洞村,上帅加田等一些村子都是过大节,会邀请很多亲戚朋友来。据说是客人来得越多越好,说明朋友多,日子旺,也说明他们热情好客。
牛王生日(牛王诞),是有来历的。相传连山壮族的祖先,在捕猎中捕获了一头野牛,后来经过驯养成为家牛,并帮人们犁地耕田,干农活。后来在一年的四月初八这天诞下一头牛犊,牛犊长大一直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为人们干活,减轻了很多农民的劳动。为了纪念牛的功德,人们把这头牛诞生的日子——农历四月初八称为“牛王诞”。人们会在这天祭拜牛王,并举行一些壮族人们特有的仪式,表示人们对牛王和耕牛的敬重,也传承爱牛,护牛的精神。据说牛王诞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现在家乡已经很少见到牛了,人们都用时代先进的生产工具代替了牛耕田,干活了。记得小时候,每到四月八,人们对牛不打不骂,这天牛的待遇特别的好。牛也只有这天才休息一天,享受着人们对它的关爱和敬重。
记得这天的牛不用出去找草吃。我们这天一早就会被大人催促,跟着大人割草,然后背回嫩嫩的草放进牛栏里给牛吃。接着,又叫我们去摘枇杷叶,摘了枇杷叶拿回来,在河边用刷子把叶子上的毛刷干净,晾干。到了下午,家里已经做好了糯米糍粑,一般会做一些容易做的能被枇杷叶包住的糍粑,然后再煮些汤,晚饭前就会拿着这些东西喂牛吃。
每次我都会跟着爷爷(有时叔叔、弟弟妹妹们也会一起去),拿着枇杷叶,糍粑等到牛栏里喂牛吃。到了牛栏,爷爷先给牛祭拜,把贡品摆放好,点上香烛,然后叫我们也跟着拜。接着爷爷就会抚摸着牛的头、身子,跟牛说话,牛也好像听得懂似的,一个劲的摇着尾巴,眼睛瞪得大大的。爷爷总是说:“耕牛是宝贵的,没有它,我们就会很辛苦。它默默地劳动,从不向人讨要什么,很老实。牛也是有人性的,它能听懂人的话。我们要爱护它,尊敬它。”讲完了话,爷爷就教我用枇杷叶包住糍粑,吩咐我等他掰开牛嘴时就递给他。我用枇杷叶包糍粑,爷爷用手掰开牛嘴,我就赶紧把枇杷叶包好的糍粑递给爷爷,然后看爷爷把糍粑从牛嘴的旁边放进去,松开手让牛嚼起来。开始时有点怕,后来就不怕了,次数多了就觉得很有趣,也跟牛越来越亲密。
看到爷爷每次喂牛都是从牛嘴边上放东西进牛嘴,我就不禁好奇地问爷爷:“为什么不直接从牛嘴正面放进去?”
爷爷说:“从牛嘴正面放进去的话,牛牙齿会磕到手,牛也会不舒服。”
“为什么要喂它吃,它自己不会吃吗?”
“今天是它的节日,让它好好吃些东西。再说牛吃的是草,让它吃这些,它会不舍得吃。”
“哦”我似懂非懂。
喂完了糍粑,爷爷就把脸盘盛着的汤(有时也是粥汤)拿到牛面前,让牛喝汤。有时牛不喝,爷爷就会用一个竹筒子把米汤舀起来,像喂糍粑一样把汤喂给牛喝。牛把这些都吃完了,就在那里嚼。我们就在一边看,爷爷就打扫牛栏,再把牛牵出去洗澡。
最高兴就是帮牛洗澡了。到了河边,让牛站好了(那时总是在想牛怎么那么听话,任由我们摆布?也许是牛真的听懂了爷爷的话,也许是牛吃了糯米不消化,不想动,又或许是真的想享受一下大家对它的好。反正不管怎样,对于我们来说都很好玩)。我们七手八脚地拿梳子给牛梳毛,抓痒,朝牛泼水,给牛掏耳朵(其实不是掏耳朵,是给它洗而已),给它抓虱子……牛给我们弄得全身痒又舒服,不停地煽动耳朵,呼气。我们围着牛一直在泼着,跳着,七嘴八舌一个劲地讲着、笑着,加上河水哇啦哇啦,说什么也听不清。牛儿很听话,很享受的样子。任由我们怎样弄都不生气。清清河水弄起了浪花,在夕阳映照下,闪烁着光彩。牛儿仿佛也被我们的笑声感染了,也高兴地和我们一起甩动着尾巴,大声地呼气,动动身子,抽抽脚。有时高兴了,会一下子躺到水里,溅我们一身水。大家就一下子散开,接着爆发出更大的笑声和叫声,嘻嘻哈哈,整个河边沙洲充满了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