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发行量极大的期刊《读者》。
这是一篇情感流畅,文字优雅,称颂父亲之爱的文章“爱的退让”,我只看了一次就记住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父亲,他是那么的爱他聪慧过人的儿子,“他祖孙八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决定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城里人,让他过上比自己好的日子”。儿子差点就要过上比父亲好的日子了,但是出了意外,在儿子读书的过程中“欠下了近10万元的债务”的父亲,在“儿子提出要登山时,他犹豫了,但是也只是犹豫,最后他还是答应了儿子,借钱寄给儿子作为登山的费用。可是,儿子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当学校把他和妻子招到北京后,告诉他们,孩子们遭遇了雪崩……”
如果只是这样,这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让人辛酸的故事。
这位父亲的“伟大”在于“几位遇难学生的家属向校方提出了一些要求,家属们商量:学校是有责任的,我们要盯住校方,让他们满足我们的要求。遇难学生的家长代表与大家商定:不满足我们的要求,绝不离开。可是,当学校宣布一切后事处理完毕后的第二天,他领着妻子,没有与任何人打招呼,便悄悄地离开了北京。刚到家,北京的电话就打来了,是家属代表的声音:“你怎么能走呢?…你难道不知道,我们坚持下去,他们就会答应我们的条件,你那些欠款一下子就可以还清了……难道你不爱自己的儿子吗?”电话里的声音吼叫着,他哽咽着说:“正是因为我太爱儿子了,我才这么做的。因为,因为孩子在学校表现得那么优秀,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上上下下对儿子印象那么好,我担心我们这样与学校僵下去,对儿子影响不好……”不久,那些家长们也离开了北京。遇难者家属与校方的冲突就这样解决了。”
相信这个故事让很多“父亲”唏嘘,让更多的“孩子”感动。
在网上,这篇文章让1400多人点击并留下评论,我看到了清一色的称颂,我收集了所有的文字,竟没有一篇对儿子的行为有异议的,这时,我惊异了——我们的教育,在那里出了问题?
一定有问题!
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竟在向父亲伸出求援之手时,没有丝毫的犹疑,起码在文章中我没有看到。
以北京大学学生的知识,他在上大学前,应该知道父亲的经济基础,父亲有责任告诉孩子:他必须面对他贫困的家庭。虽然,这种窘境不是他的责任,但他前程在他18岁以后,他就有一点责任了。 记住,只要求他知道“一点”就够了。
只要有一点点“责任感”,他就不敢也不会在父亲举债“十万”之时还要去希夏邦玛西峰。文章中没说这次登山要多少费用,我想不在万元之下吧,就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这也不是一个小的支出。对于一个已经负债十万的家庭,该是雪上加霜了。
如果,那孩子是用自己勤工俭学的收入去从事自己喜爱的运动,我不敢也不会指责他。问题是,他将自己的责任放在了他父亲的肩上并心安理得,因为他“在学校表现得那么优秀,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上上下下对儿子印象那么好”,他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本来,逝者已矣,我们本不能去指责他的行为和思想,但今天在网上我看到28条评论。随手摘下几条:
“世上因为有退让,所以才有完美,伟大的父亲,优秀的儿子…… ”这种感情的单行线是我们大多数家长走过和正走着的路,没有人去叩问:没有教会孩子孝敬长者,或者说怜惜父母的孩子是真正“优秀”的孩子吗?三好学生中的第一好也是“德”,“智”在第二呢。
“爱不一定表现在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上,有时候,平凡的事也同样会让我们感动。父亲虽只是一位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普通人,但他的朴实,他的退让却可以让人们肃然起敬。爱的力量真得很伟大,为达到可以让一个人放下一切仇恨、烦恼。”他的父亲也许正在为曾经放纵儿子而懊悔呢,他该“仇恨”谁呢?学校还是儿子。
“他们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骄傲,他有会因为有他那样的父亲而自豪!”父亲一定为儿子骄傲,儿子未必因这个父亲自豪。
“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个不错的结局。因爱而美!”这个结局让我为很多父亲担心,儿子毕业后薪金不一定丰厚,要供楼,要买车,要……要做的而且要花费用的地方太多,他如何帮父亲 “还债”呢?
“有其父便有其子,父亲是儿子的榜样,儿子便是父亲的骄傲!”有一个糊涂的父亲,必定有一个不负任何责任的儿子!
更大的问题是:作者用那样赞赏的口吻赞扬这位“爱”得盲目的父亲。他是学校的正在育人的老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