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教研组长组织开展赛课活动,全体教师观摩了来自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优秀教师代表的三堂阅读课。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我秉着一颗向学之心。作为一名观众,看到身边的同事如此出类拔萃,我唯有仰望。
曾经听到过一个说法:“一两的天赋胜过三顿的后天”。原以为有些夸张了。三堂课观看下来,我似乎悟出了一些道理。三位老师实力雄厚,非常干练,风格各异。一个是勤学苦干型,一个是聪慧机智型,一个是沉稳大气型。在公开课这种场合,淡定的心理素质显得尤其重要。高一年级的参赛教师在此次赛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令人折服!
对于教书育人,我从来都认为自己只是合格。与优秀相差十万八千里。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相形见绌下,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甚至平庸得有些无能。可转念一想,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犯不着拿自己的缺点与他人的优点做比较。除了伤害自己,并无帮助。人比人可以促进进步,但同时也可能气死人。把握好度呗!寻找寻找平衡。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见仁见智。个人之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应该是发掘孩子的天赋,顺势利导,培养孩子的特长,取长补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从父亲母亲那继承的先天优势以及后天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倘若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那就犯了“一刀切”的错误。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就拿观摩三位老师赛课举例。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导入新颖,文本挖掘程度比较深,首尾设计呼应,但因学生基础问题,一堂课整体效果并没有第二位教师的课好。不少同事喜欢第二位老师的课,理由是教学设计符合学情,教态优雅,功底深厚,口语流利,师生互动良好。第一位老师也有不少粉丝,他们觉得该堂课充分利用了教材,实现了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结合。
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中,俞敏洪老师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融入这个社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被我们热爱的人的认可,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和全部意义,也是我们生命能够成长的全部秘密。”三位老师精益求精,为爱奉献,想必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获得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以及所热爱的人的认可。比赛的目的旨在促进交流,帮助成长,提供示范,推动进步。相信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在两个多小时的教研活动中或多或少地探寻到了专业成长的秘密。
反躬自省,七年来我最可喜的收获除了向优秀学习外,便是认识自我。相比七年前,我当下的心态平和了许多,看事看人不再一根筋。以前我总爱说“如果”“假如”“要不是”,现在我经常说“覆水难收”“过去已经过去”“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如果说个人外在能力的突飞猛进是显性的蜕变,那么个人内在的觉醒则是不易察觉的渐变。仰望优秀,诚惶诚恐。俯视内心,淡定知足。我的生命在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