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南安才子刘侍郎的故事
 
南安才子刘侍郎的故事
  文 / 惜母
  南安,自古名扬四海、斐誉中原;南安,历史久远,名人甚多,有关历史名人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便是刘侍郎的传说。
  刘侍郎,原名刘节(1476-1555),字介夫,殿试以百首梅花诗入仕,世称梅国先生。江西省南安府大庾县人,住水城青菜街(钦差街的谐音),自幼聪颖好学。刘侍郎的家乡观念非常浓厚,深受南安人民的喜爱。

   一、梅岭遇仙
  
  小时候的刘节,家里特别穷苦,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祖父和父亲都是入过考场的人,一心想“出人头地”,在过去传统的“世上万般皆辛苦,唯有读书高”理念中,爷爷和父亲都常常自勉“吃得苦中苦,方可人上人”。刘节的祖父和父亲平日里也都很刻苦读书,家风很正朗,可父子俩终究还是没能混上个功名谋取到好生计。刘节的母亲双眼失明,一家老少最后落得个穷困潦倒、衣不遮体、饭不止饥,只能以砍当日柴为生。【南安话说砍当日柴为生,意指一家人只能每天靠上山砍来的柴伙,挑去集市上换取当日灶粮,才能勉强得以维持生计。】
  刘节每天一大早天朦朦亮的时候,就要跟着父亲出门,挎着鞘刀上惜母岭、东山背或梅岭去砍柴。不论天寒地冻,还是酷暑炎天,刘节和父亲都是上午砍柴,下午挑去南安菜市场卖。每天下午父子俩卖出了第一担柴伙后,父亲就会督促刘节先回家看书写字,从不间断。
 忽然有一天,刘节早早地便从菜市场回家了,他正在里屋背诵着《四书》《五经》,突然门外有人唤声:“有人么?有人么?”
   随后,一声“嘭叭”的跌撞声撕裂了屋内原有的诵静,刘节赶忙出去,打开门一看,只见一衣着褴褛的老人跌倒在自家门前,刘节双手一叠身前的衫襟,便俯身将老人搀扶起来,问道:“老爹爹dia′dia(南安方言,见注释),您这是怎么啦?哪不舒服吗?”
  【注释:南安方言称祖父为“爹爹dia′dia”,称父亲为“爷爷yă′yă”现在年青人才称父亲为“爸爸”】
   只见老人微微颤了颤嘴:“不碍事,不碍事……我只是饿得慌,不小心跌倒在你家门口了……”
   刘节正准备将老人搀进屋内,老人赶紧罢罢手,说:“不必了……不必了……能讨碗饭给老朽吃么?”
   刘节说:“可以,可以的。”说毕便急匆匆地跑回灶屋里将一钵头米饭端给老人。老人接过钵头饭就坐在门口的石板墩上有气无力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功夫,老人就吃完了。
   老人略微顿一顿,气色瞬间大有改观,连忙向刘节致谢:“孩子,你心肠真好!只是老朽实在是饿得不行,能否再给一碗?”
   刘节一下子就愣住了,对老人说道:“老爹爹dia′dia,没有这么多嘞,我自家爹爹dia′dia和爷yà佬都外出办事去了,家里只有我双目失明的母亲,我刚才给您吃的是我的晚饭,锅里盖着的是我家大人们吃的(晚饭),给您吃了,我家大人就得挨饿。”
 老人听后,也只好作罢:“那行,不为难你一个小孩子了。”说完,老人慢慢地起身欲走,可老人怎么都无法起身。
   刘节见状,又问道:“老爹爹dia′dia,您家住哪?要不我送您回家?”
   老人很无奈地说道:“孩子,我哪有家啊?我来无踪去无影,我早已忘记自己家在哪了……”
   刘节说:“老爹爹dia′dia,我见您也累了,要不今晚就住我家吧?”老人不依,可身子骨很虚脱,一时半会儿也确实走不了,刘节忙跑回去,赶紧和母亲商量想搀扶老人回屋一事, 
   母亲也没细想就直呼:“节儿,那你赶紧扶着老人回屋吧。”
   于是,刘节搀扶着老人就往自己床上放,一边抱歉地说:“老爹爹dia′dia,我家没有多余的床铺,只能委屈您老今晚随我睡了。”
   老人看着刘节,一脸的谦意:“孩子,谢谢你还来不及,哪还有嫌挑的份啊。”
   刘节急忙安慰老人:“老爹爹dia′dia,您有所不知,我这段时间因为上山砍柴不小心沾染上了瘴气,一身的疮疥,奇痒无比,可我实在没有其他地方可供您睡了。”
   老人一听,更加心生怜悯:“孩子,你有善良仁慈之心、具儒风恩厚之德,老朽岂有嫌弃之理!不碍事的、不碍事。只是老朽一身污垢,脏兮兮的要毁污你的睡床了。”
   刘节竭力劝说老人尽管放心睡下,安顿好老人之后,刘节又来到母亲身边,说:“姆mèi,晚会就怕爷yà佬说我不是了。”【注释:旧时和现在的南安方言都是称母亲为“姆姆mèi′mèi”,背地里南安方言称父亲为“爷佬”。】
   刘节母亲赶紧安慰道:“不担心,我会和你爷yà佬说这事,只是不知道你爷yà佬怎么这么晚还没回家,你爹爹dia′dia不见回来。”
   正说间,刘节父亲就提了根挑杆进门了,碰巧刘节祖父也刚回来。刘节母亲如此这般地向丈夫和家公说了刚才发生的事,大家也都觉着应该这样做。这时,只听刘节父亲“唉…”地一声长叹着对刘节母亲说:
   “今天的柴伙实在不好卖!整个下午都没有人问,好在遇上一位好心人眼见天快黑便全买去了,唉,就是价位不太好。”
   说完,刘节父亲很无奈地摇了摇头……
   刘节母亲听罢,也自言自语地说:“这柴伙不好卖,日子还得过啊,只是节儿前些日子说他的毛笔都快秃头了,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有钱给他买支新的。”
   一旁的刘节连忙向母亲说到:“姆mèi,有钱的时候再买吧,现在还能写几天。”
  刘节母子的这番话正好被屋内的老人听到了,老人心里很是感概,心想这一家人很有骨气,我得想想办法好好地帮帮他们。
  一家人忙乎了一阵,便准备吃晚饭,饭是中午煮好的。可当父亲揭开锅盖时发现锅里的饭少了一份,刘节连忙回父亲话:“爷yă,是下午我饿,先吃过了,你们吃吧。”
  刘节没吃晚饭,整个晚上被饿得饥肠辘辘的,非常难受。好不容易挨到了天亮,老人醒来后的第一件事,便告诉刘节: “孩子,三天后的下午时分,你一个人来梅岭驿门口,到时候我有件东西送你。此事千万不要张扬出去,也不能让家里的大人知道。”刘节应声答道:“好的,愿听老爹爹dia′dia吩咐。”
  说毕,老人起床嚷嚷着要走了,临走时,老人千恩万谢地向刘家父母和祖父一一道别,一旁拉着刘节的手,对众人说: “你家孩子心地很善良,是块读书好料,将来定是个有大出息。”
  转眼就到第三天,刘节又随父亲去了梅岭砍柴。砍柴好后,刘节故意将柴刀落在山上。父子俩高高兴兴地各自挑着柴伙回家。刘节像往常一样将柴伙往菜市场一放,便赶着回家,可他“意外地”发觉自己的柴刀落山上了,父亲听后叮嘱刘节:“节儿,吃过午饭你自己去山上找一下,应该还在的。”刘节忙对父亲致歉:“嗯,爷yă,我是真忘了。”
  午饭后,刘节便一个人蹦蹦跳跳地开始在裤裆街上行走,径直寻梅岭而去。午后的裤裆街,行人特别多,尤其是逛街看热闹的人。刘节平时很少一个人外出逛荡,今天难得一溜,心里很是乐滋滋的,好不开心,很快就到了梅岭驿门路口。
  刘节在山上取好自己掉落的柴刀,别在自己肩上,又回到驿门口,独坐在路边。刘节数着南来北往客商们匆匆忙忙的脚步,目睹着挑夫们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口里还哼着小曲吃力着量着脚步前行。刘节看着看着竟觉得这些人怪可怜的,脸上的眉头瞬间就绉起来了,心里便是酸酸的,只好将目光移往别处。
  无聊又无趣的刘节起身继续往驿道山上走,来到了半山坡的亭子里,半山亭里人很多,看样子都是些外地的过路客,很面生。刘节略停了一会,见人多便继续往上走。他望着一路的梅树早已青果绿叶,每看一眼都能给人酸不溜秋的感觉,刘节不免诗兴骤起,遂即哼出几句小诗。
  他望着远处的南安城,想着南安城外的更远方还有个梦寐以求的北京城,更是感概万千。不知不觉中就已近傍晚,刘节一直在梅岭路上苦苦地守候着老人的到来,几个时辰的等待,令刘节终于显得有点不耐烦,心里总是怯怯的:太晚回家肯定要挨骂了。
  刘节起身准备回家,可刚走没几步,满脑子就浮现出老人跌倒在自家门前的样子。或许老人路上耽搁了才一时半会来不及,刘节心里开始担心起老人了,便怜生了些许歉意。刘节不再想着回家了,便坐下来,静静地目送着每一位过往的路客……
  天色终于慢慢地黑了下来,路上行人渐渐稀少。
  忽然,一位从梅关口下来的老人,衣着整洁,长须飘飘,白发苍苍,手持一根拐杖,正精神矍铄地向刘节走来。刘节起初并未在意老人,可老人还是满脸微笑地走向自己,刘节急忙起身相迎,瞬间两眼放亮:这不就是我要等的老爹爹dia′dia吗?刘节显得很是开心:“老爹爹dia′dia,您好!您让我好等啊!”
  老人呵呵一笑:“孩子,老爹爹dia′dia这不来了么?只是委屈你久等了。”说完,老人将刘节拉到一僻静处,对刘节说:
  “孩子,自你那天给我饭吃,又好生留宿了我后,我身体就完全好啦。可你却为老爹爹dia′dia挨了一晚上饿,老爹爹dia′dia过意不去啊。我思前想后觉得你是个可造之材,你正好缺支毛笔用,老爹爹dia′dia今天就特意为你准备了一支家藏毛笔,想送你留个念想。记住:日后京城赶考用得上,届时你若考场遇挫,这笔能帮你大忙。”说毕,老人一个转身便消失在茫茫暮色中……
  刘节好生茫然,他不知道老爹爹dia′dia怎么一转身就没了呢。回到家里,刘节自然少不了大人的训斥,他只好如实向大人禀告一路的相遇。一旁的母亲闻听后,大为惊喜:“节儿,莫非今天你遇上梅岭土地公公了?难道那天在我家住的是那老爹爹dia′dia?”
  刘节回答:“是啊——姆mè,就是那位老爹爹dia′dia!我看得清清楚楚的。”
  一家人在确信刘节下午遇上的就是梅岭的土地公公后,显得格外地欣喜万分。晚上,刘节正脱衣洗澡时,竟又意外地发现自己满身的疮疥不见了。刘节大声地喊着:“爷yà——,姆mè——,怎么我的疮疥没了嘞——怎么我的疮疥没了嘞——”。洗好澡后,刘节父母赶紧揪着他细细地察看,惊呼:果然是梅岭土地公公显灵了。
  于是,一家人更加确信刘节遇上神仙了,心里千恩万谢地走向客厅的菩萨老爷神像祷告起来……
  自那以后,刘节读书越读越上进。
  弘治十四年(1501)秋,刘节在省贡院的辛丑科举人乡试中高中第一,喜夺解元。消息一出,南安府城一片欢呼,载歌载舞,知府大人邓应仁为了表彰刘节喜登解元之榜,特在水城南直街为刘节筑立“解元坊”牌坊一座,以表其学功卓著,榜样科举。

  二、进京赶考
 弘治十八年(1505)春节刚过,刘节便早早地收拾好行囊,带上干粮衣物,风餐露宿,一路艰难跋涉,直奔京城而去,准备应考二月初九开始的国考会试。
 不料,一路上春雨绵绵,山路崩塌,洪水暴涨,本来一个月完全可以抵达京城的,却硬是给耽搁了。
 刘节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赶来京城,却已是二月十七,正是会试的三闱末场时间,他赶紧找了个旅馆住下。第二天一早,刘节便早早地来到考场,可这时候的贡院丝毫也不热闹,各考棚是院门紧闭、大门紧锁,整个考场不见一个举子,刘节忙向差办人员打听,方知考期正是昨日结束。
 刘节听后,就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这一路的辛苦、这三年来的寒窗苦读、这满腹的经纶,全都路上给耽搁了!刘节越想越气,望着东方的旭日明晖,望着千里之遥的家乡,想着年迈的父母和祖父,他越想越接受不了。实在气不过的刘节赶紧从肩包里取出笔砚,在贡院门口愤然题诗一首:
 千里迢迢赴京城(南安方音读“城shǎn”),
 榜上无名心不安。
 太阳一出照四方,
 何不照我小南安!
 贡院差办见状,十分恼火,大为震惊!这可是天大的作孽啊!他慌忙跑去将此事禀报主考官,主考官听罢,勃然大怒:“谁胆大包天竟敢如此放肆!还口出狂言!”主考官即刻命人将刘节拿下,并训斥刘节道:“你身为一举子,孔学圣地怎能如此放肆!竟敢在贡院门口题此忤逆之诗!是何居心?”
 刘节跪答:“总裁大人(古代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会试主考官分正总裁1名、副总裁3名,均由皇帝钦封,且均须进士出身。)我乃江西南安府人,途遇春洪泛滥,历尽千辛万苦,才赶到京城,不曾想还是误了考期,我心有不甘啊!”刘节言毕便嚎啕大哭起来。
 主考官见刘节如此伤心恸哭,又得知刘节误延考期原是春洪所致,不免心生怜悯,遂又问到:“你既是南安人氏,今又恃才气傲,那本官就成全你!南安自古以梅国著世,梅亦清高气节,素有风流才子誉诗表赋,偌你确有天才,本官就命你在一柱香的时辰里写下一百首梅花诗!如若无能,则定当重罪!”
 刘节连连叩恩:“谢总裁大人。”
 随后,主考官命人将刘节带至一考棚内,点香计时,此刻的刘节成竹在胸,笔锋俊俏,妙句连珠,一口气就写了四、五十首梅花诗,一旁的主考官硬是给看愣了,心想:这小子还真有几分才学。
 可一百首梅花诗不是说写就能写出来的,时间随着香燃速度不断地推进,刘节的梅花诗也越写越多。可写完60首梅花诗后,刘节就感到很吃力,他迟疑了好长一会儿,硬是写不下去……他绞尽脑汁依然毫无灵感。刘节紧张得有些心虚,便将毛笔握在掌心,不经意地用笔帽敲击着脑门,想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敲着敲着,刘节忽然眼前灵光闪现,诗䋈腾飞,一下子就挥笔来劲了,只见手中的笔越写越灵活,不仅诗句潇洒,而且意境丰富,远比刚才那些梅花诗写得更鲜活、更有韵味。
 就这样,刘节写诗像一阵风似的,时而能写一、两首,时而又陷入沉思,刘节便一次次地用笔敲击脑门,正巧刘节写好最后一首诗时,那柱香也灭了。
 【附:明清科考  乡试时间:阴历八月,为初九、十二、十五,共三天;会试时间:阴历二月,为初九、十二、十五,共三天;殿试时间:阴历三月,为初九、十二、十五,共三天。 江南乡试因在秋季,故称“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几位主考官见刘节如期写下了一百首梅花诗,大为惊叹,赶紧将这一考情禀告孝宗皇帝(年号为弘治)。孝宗帝闻后大喜,亲自召见刘节,破格殿试,孝宗帝见刘节气宇不凡,对答如流,便疼惜其人才,欲封其状元。可状元已经钦点给了顾鼎臣,孝宗帝无奈,只得封刘节一个“侍郎”官,将其钦留在身边为国效力。
 自此,刘节一柱香时间写下百首梅花诗的故事传遍京城,刘侍郎的影响力更是震动朝野,“刘侍郎”的民间叫法由此传开。

  三、钦差赴南安
 据《南安府志》正史记载,刘节于弘治十八年(1505)会试一举夺取进士第六名,被授兵部武选司主事。嘉靖十一年(1532年)晋升为刑部侍郎。
 刘节官拜侍郎后,对家乡甚是牵挂。一日,刘侍郎回乡省亲,正逢天旱,南安百姓日子维艰,苦不堪言,刘侍郎便召见南安百姓,当面询查灾情,当了解到有些田地竟颗粒无收时,刘侍郎心情格外沉重。为了表达对家乡百姓的一片拳拳之心,刘侍郎当即表示一定会将灾情如实禀告皇上,请求朝廷赈灾放粮。
 回到京城后,刘侍郎便急忙奏禀皇上:“启禀皇上,臣此次回乡省亲,偶遇南安旱灾数月,田土颗粒无收,百姓生活日渐凄苦,河道枯竭,肯请皇上为我南安百姓赈灾放粮,恩免劳役赋税,让我南安百姓感念吾皇天恩浩荡!”
 皇帝见了刘侍郎奏本,甚是疑惑,可免粮免税事关厘税政司,非同小可,遂命钦差大臣着即前往南安巡查勘实。
 钦差一行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经应天(今南京)、九江、豫章(今南昌)、虔州(今赣州)逆章水而上,径往南安而来。当乘船进入南安地界时,划船的艄公们一眼便认出了钦差一行。他们白天一个个都劲头十足,唱着山歌,打着吆喝一路拼力前行。钦差见状一个劲地夸着艄公们尽心尽责,天黑之后,艄公们纷纷抛锚歇息,待钦差一行全都睡下后,艄公们赶紧起锚,任凭船只顺着河流悄然而下……
 如此日复一日,本来十天半月可以抵达南安府城的,结果南康到青龙就耗费了半个多月。钦差完全不了解路途行程有多远——钦差心里完全没底,自然一路上只顾游山玩水。
 这天钦差乘船来到了一处河面宽大,河水泛滥,滩急浪大盘着巨大旋涡的河段,船身随即出现了剧烈的摇晃,正在慢悠赏悦江南秀山丽水的钦差顿时感到一阵眩晕站立不稳,一个跌撞差点掉入河里,钦差随即呕吐不已,随行官员见状,一个个吓得要死,赶紧护送钦差潜入舱室,一边问船工所到何处,船工便说船已到了叶墩。
 这时,河面上远远漂来了一叶小竹筏,竹筏上一位老渔夫正领着一群鸬鹚顺流而来,口里嚷着山歌:
 过了一墩又一墩,十墩险滩上南安。
 嗯怕嘎多排和船,一到峡口就姓“翻”。
 钦差听后,顿时慌了,心里不觉大颤了一下,命人将放鸬鹚的老渔夫叫来,问道:“敢问老哥,您这是唱的什么歌?难道去南安要过十墩?”
 老渔夫呵呵笑道:“官爷,你等一看便是没来过南安的人。我们这里上南安还有好远好远,我刚才唱的是叶墩山歌。叶墩,‘一墩’也,此处山势峻峭,河道凶险,水急滩深,是谓‘一墩’。一滩一墩,上南安还有‘二墩’‘三墩’……过完‘十墩’才能到南安,中间还有一个‘峡口’最险滩。那里可是天堑谷口,暗滩汹涌,怪石林立,峭岩削壁,状如石屏,且阴风瑟瑟,欲过此关,顺则峡口,不顺就夹口,我们皆称其为‘鬼门关’!”
 老渔夫说完,便从竹篓里捞出几条水沙鳊鱼递给钦差大人。钦差一看,这鱼是眼红肚子大,却薄如纸片,甚是惊讶,老渔夫告诉钦差:“回大人话,这鱼就是刚刚由我的鸬鹚在峡口的石缝里咬上来的,南安由于连年旱灾,过了峡口就难见水影了,现在的峡口已干涸见底无法行船,你们是过不了峡口的。如今的峡口河床枯竭,河水早已干涸,峡口的鱼只能钻到石缝里生存,天长日久,从峡口捕来的鱼便全是这种扁鱼了。”
 钦差一听,心里倒吸了一口凉气,赶忙吩咐停止前进,为了安全起见,即刻回虔州,另作打算。
 钦差在虔州休息数日后,决定改走旱道,为了突显路途凶险,当地的南安接行官员选择崎岖山路前行。由于“旱情”严重,钦差一行走在这数十里不见人烟的山上,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的,汗流夹背,实在不能前行了,钦差见大家渴得难受,就问南安官员:“如此难行山道究竟还有多远?”
 南安官员:“回钦差大人话,南安地处群山峻岭中,府城恰得万山丛中一平隅,故平日里水路通南安极为方便,可走旱路就只能如此了。”
 南安官员随后又补充道:“钦差大人,前面不远处就是黄泥巷了。这黄泥巷啊,说来话长,其难走程度可是远近闻名的。”
 钦差很不解:“哦?怎么说?”
 南安官员:“是,南安人流行一句俗语,说‘黄泥巷,黄泥巷,一趟就趟十八丈。’这地方干旱天气时尘土飞扬,十里八乡都能感受得到;要是遇见雨天就不得了咯,雨水天气时,它一沾雨水就泥泞路滑,且山路又长,稍不小心就滑到山下甚至掉落山沟。”
 钦差听后,一脸的不高兴:“水路不能走,旱路也走不了,你让本钦差如何面圣交差?!”
 南安官员:“钦差大人,下官知道这一路下来让您受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累。之前走水路让您等担惊受怕还险些遭遇不测,现今旱路确实难行。不过,话虽这么说,下官还是不忍看到钦差大人如此劳顿奔袭。依下官愚见,大人此行不妨带上两样东西,可免一路辛苦,包您在皇上面前好说话。”
 钦差:“哪两样东西?”
 南安官员:“几条水沙鳊鱼、一小把枯矮稻穗。”
 钦差:“此话怎讲?”
 南安官员:“大人,普天之下水沙鳊鱼只有南安峡口水域有,南安久旱未雨,连河里的鱼都只能挤入石缝方能存活,何况人乎?再者,一小把枯矮稻穗,不足五寸长,那还是下官在百姓农田里抽选来的稍能产出几粒稻谷的稻穗,不然,随便到稻田里寻恐怕连稻苗都见不着,唉——南安这几年真的是苦殁了百姓喔!”
 钦差听后心里也伤感万千:“天灾地荒之年,百姓遭此旱劫,本官深感痛恤!只是不到南安府便打道回京,恐惹欺君之嫌,一旦坐实是要杀头的,我等还是先忍忍吧。”
 南安官员无奈,只得陪着钦差继续前行,几个时辰过去后,天空突然乌云骤起,眼见刚才的烈日炎炎瞬间就没了踪影,钦差一行在这前不村后不着店的小山坡上行走,四周都是丘陵区,到处都能遇到乱坟岗。道路两旁更像是烤过的焦泥,乌黑硬磕、寸草不生,众人不免有些心怯起来。不一会,大雨便倾盆而下。钦差一行走在这泥泞的坡道上,心里一愣:“这里莫不是黄泥巷了吧?”钦差抬眼望去,只见弥漫的雨水中,一条长长的泥泞坡道径直前下……
 这时,一个轿夫脚下一滑,扑咚一声跌倒在地,八抬大轿顿时重心失衡乱作一团,钦差也被摔落在外,一行人跌的跌、爬的爬,满身泥浆,狼狈至极,南安官员被“吓”得半死,慌忙随众人赶紧将钦差扶起……
 由于深陷泥潭且慌乱急促,两位随行京差的鞋子竟不知不觉陷落深泥,无从找寻,众人愁闷不已,忽见一位矍铄老人挑着一担草鞋正好赶来。老人脚下一只脚穿鞋,另一只脚光着脚板,走路一“瘸”一“拐”的,轿夫们纷纷向老人讨要鞋子穿,可老人说什么都不肯,便说:“我的鞋不是卖的,我自己还不够穿呢。”
 钦差很是疑惑,便上前问道:“老人家,您这一挑担的鞋子干吗不卖?”
 老人道:“客官有所不知,这黄泥巷的路实在难走,越往前越难走,不仅泥稀路滑,而且泥路中混杂着大量的沙石,锋利的石仔随时都会刮破鞋子弄伤脚皮,您说我这鞋能卖吗?”
钦差:“那你怎么要光一只脚?”
 老人:“我光一只脚不是不想穿,是压根就不够穿。我们从这到南安还是好长一段路,光走这黄泥巷就够遭罪的了。这一路走下去,我就是轮换着光一只脚、穿一只鞋还不知道能不能走到南安城呢!我是逃荒去南安城投亲,怎能与你们当官的相比。”
 钦差听老人这么一说,心里叫苦连天更加不知所措,怯怕这样走下去意外事会更多,钦差只得停下脚步,吩咐众人原路折返,回京复旨而去。
 回京后的钦差找到刘侍郎,将自己一路的遭遇大致说了一遍,刘侍郎连连道歉并替钦差诉说辛苦。钦差写好奏折后附上一串稻穗和几条水沙鳊鱼便向皇上复旨,皇上见了那几条水沙鳊鱼,顿时就傻眼了,惊呼:“想不到南安旱疫如此之凄惨!连鱼都活得如此瘦小瘪扁,实属罕见!”随后,皇上传出圣旨,赦免南安府税赋三年、即刻赈灾放粮。
 自此,南安三年无赋税,百姓生活更加风调雨顺,百姓们沐浴皇恩浩荡之时,无不感念刘侍郎对家乡的厚爱。

  四、泥鳅巷风水被毁
 刘节入京做了侍郎官后,思母心切时常会回家孝亲。
 刘侍郎家住青菜街(古称钦差街)。一天,南安知府陈健像往常一样敲锣打鼓从家门口路过,失明的母亲对官职的大小是没有概念的,便认为府官大人天天出行都能前呼后拥敲锣打鼓的,那官一定很大。于是,母亲便问刘节:“节儿,平日里常听说你在京城当大官了,可你每次回家都不见一点动静。你看人家知府大人每次上街出行都敲锣打鼓的,多热闹。”
 刘节知道母亲有这想法之后,便向母亲解释道:“姆mè,您问儿子的官有多大,我也和您说不清楚。总之,我是天天围在皇帝身边做事,儿子的官肯定好大的啊,平日里,一般的京官想见皇上一面还见不着呢。”
 母亲还是不解:“节儿,反正我觉得人家知府大人比你体面比你风光。”
 刘节无奈,只好安慰母亲道:“姆mè,这样吧,明天一早我到院门口晒一下我的靴子,您就会知道谁的官更大了。”
 第二天一早,刘节便将自己的一双宫靴放置院门口晾晒。此时,太阳正从惜母岭那边远远地照来,刚好照在刘节的靴子上,一道金色闪光顿时将整条青菜街给堵上了。行人无不惊叹,皆议论纷纷,羡慕不已。上午九时过后,陈知府又一次在锣鼓声中浩浩荡荡从老城乘轿而来。当轿子刚迈入青菜街时,便有一束刺眼的金色闪光迎面射来,陈知府感到事情蹊跷,便下轿查看,朝金色闪光走去,发现原来是一双金色宫靴。陈知府心里一惊,立刻察觉到大事不妙。朝廷的规矩是:见靴如见圣。陈知府知道那可是皇上身边的恩宠才有资格着此金靴,陈知府赶紧率众人一起下跪,朝着金靴叩拜……
 刘母见门口的锣鼓声突然不响了,又听到自家门口有人叩拜,便问刘节:“节儿,外面是不是有人下跪了?你去看看。”
 刘节:“姆mè,不急,不急。”
 这时,街上的市民百姓们见知府陈大人一行跪在刘家院门口,纷纷跑来看热闹,大家不知道出什么事了,都很好奇。
 见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刘母急了,又催问刘节到底出什么事了?刘节急母亲着急,便起身出来,将陈知府小心扶起,并相互礼喧一番后,陈知府一行才退去。
 知府陈大人走后,刘节对母亲说道:“姆mè,您昨天问我在京城到底当了多大的官,我向您解说不清楚,只能让您今天去感受感受了,刚才外面知府陈大人一行全向您儿子我下跪了。您说您儿子的官有多大呢?”
 刘母这时终于明白了自己儿子是在京城当大官了。
 南安知府陈大人经刘节这么一闹,心中大为不悦,由此两人便结下了梁子。多年后,知府陈大人告老还乡回原籍去了。
有一天,刘节门口突然来了一位陈姓江湖先生,这位陈姓江湖先生阴阳八卦和风水占卜样样精通。他叩了叩刘节家院门,出来的是双目失明的刘节母亲,刘母礼貌地和陈先生聊嗑了几句,陈先生说道:
 “老人家,您老好福气啊!此宅宅相旺达,一定出了大官,而且应该是一位京城大官。”
 刘母感到奇怪,觉得风水先生很不一般,便问:“哦——敢问先生何出此言?”
 陈先生说:“老人家,我是看千家门、观万家冢的老江湖先生,自然对您家的好风水了然在胸,不然哪敢如此断言。”
 刘母听后很客气地叫陈先生进里屋喝杯茶歇息会。陈先生也不推却,便进屋歇息。陈先生坐下后,几杯热茶下来又向刘母如此盛扬了一番,刘母见陈先生对自家的风水如此洞析且谈吐儒雅,很是惊喜。
 陈先生对刘母一番夸赞后,接着说:“老人家,凡事都有个轮回之理,好风水也会遇上呃霉时,我看您老恩慈善良,就想帮您度卦一次:不出十年,您家就要摊上血光之灾!”
 刘母一听,嘴里“啊——”了一声,差点昏厥过去。刘母心里害怕极了,忙问陈先生:“可有破解之法?”
 陈先生捋了捋胡须,说:“您家的曾祖墓既是好风水也是坏风水。好风水成就了您家出了大官,坏风水则是官大易惹是生非,招惹血光之灾。所以,您得将您家曾祖墓好好修缮一下,让老墓添新土,再修筑一条阳光大道通往墓地,则万事大吉,可保一家平安。”
 刘母听后,大喜。遂向陈先生讨要了一个黄道吉日,并重金酬谢了陈先生。
 刘母依照陈先生吩咐,如愿对自家的曾祖墓进行了修缮,将通往墓地的山坳路用石灰、糯米、黄粘土合泥进行了混凝浇筑,浇筑后的山路显得格外牢固美观。只是不久后,刘侍郎便在京城遇“星变,乞致仕”告老还乡了。
 其实,刘母做梦都没想到这位陈先生正是儿子当年晾晒金靴“羞辱”的前南安知府陈健。陈健当年被刘节一番羞辱后,心生狠意,为了雪洗此仇,陈健不惜扮作风水先生故意折转回到南安府出现在刘府门口,让刘侍郎家葬在泥鳅巷的曾祖墓遭受风水扼杀,泥鳅最怕的就是石灰,如今路修好了,泥鳅却死了,泥鳅巷的好风水自然就没有了。

  五、一肚子的墨水
 话说南安才子刘节因为京城榜外题写打油诗,擂挑考场,激起监考官设局开考,最后,刘节靠一身真才实学在一柱香的时间里完成一百首梅花诗创作,从而,一举成名,誉满天下。南安百姓更是以此为傲,年老后的刘侍郎便时常有人找上门来问及此事,而每每这个时候,刘侍郎皆以笑趣答:
 “哈哈,自古读书人皆以食墨之多少而论之。食墨者盛,则学问就高;食墨者少,则学问偏低。”
 众人不解:“看来侍郎爷食墨甚多咯?”
 刘侍郎依然趣味十足地回应道:“是也。如若不信,可待刘某百年归天之时,众乡亲可亲临寒舍一探究竟。刘某绝对是喝过一肚子墨水之人,而且,百年归天之时,刘某还会将平生所喝墨水悉数奉还,此所谓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则来世轻松也。”
 众人听侍郎爷这么一说,更加觉得这是天意所然,难怪刘侍郎这么才学艺博。慢慢地,众人便将这一趣事传扬出去,以至于南安百姓对刘侍郎喝了一肚子墨水的事情更加深信不疑,也更加确信刘侍郎百年之后肯定会有蹊跷怪事出现。
 果然,刘侍郎虚庚八十那年,卒病于家。正断气间,只见刘侍郎顿时张嘴急呼,似有未尽之后事未能交待,可刘侍郎气息微弱,在场之人无人能知其所言,刘侍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指了指自己的嘴,随后,嘴里的墨水喷涌而出……众人大为叹服:“果真是天上文曲星下凡。”

  六、九十九副棺材
 刘侍郎一生刚正爽直,才思敏捷,平日里生活细节总是妙趣横生,为南安做过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是刘侍郎在京为官日久,难免遭到小人嫉妒和暗算,如“正德间,以怖刘瑾谪知宿松县(现安徽省安庆市)”最是官场失意时,虽后政绩斐然,被着提“转广德州(属安徽),擢四川提学佥事,备兵云南金腾”。
 故刘侍郎深知官场险恶,处处皆谨慎为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刘侍郎病逝后,家人担心招惹小人报复,仙身受辱。侍郎爷出殡那天,南安府水南城东山门、梅山门、泰山门、金鳌门(明末后改为玄壇门)、文昌门五大城门和龟尾门、文德门、临鳌门、横浦门四扇小城门均出现规格完全一样的棺椁,每具棺椁后面都簇拥着声势浩大的送殡队伍,哭天喊地的显得格外悲伤。
 这一幕震惊朝野,朝廷派来的礼部官员压根就没看清刘侍郎究竟随葬在哪副棺椁?礼部官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满脑子雾水,以为这是南安人的葬礼风俗,纷纷称奇,曰:真乃世间罕见也。
 侍郎爷出殡的传奇故事后来被南安人民代代相传着,传得神乎其神,据说刘侍郎出殡时的棺椁一共有99副。这些棺椁被埋葬在大庾县境内各个不同的山区,其中最明确记载的就有两处,分别是亚东山和游仙,但有关刘侍郎99处墓葬的故事至今无人能够说得清楚。(如民国八年版《大庾縣志》“邱墓”载:刑部侍郎刘节墓:在亚东山。所释:据说刘节墓不止一处,县志载,游仙尚有一处。)
 (全文1.12万字)
     2022年5、6月
    (6月12日)
2022/6/15 6:16:58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207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3629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