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大通古寺考究
 
大通古寺考究
  文 / 惜母
  前 言
  大通古寺,属于现在的官方注册名称。它真正的传承是俗称“大大庵”。“寺”与“庵”自古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大通庵适合尼姑住持,当尼姑出任住持时,大通古寺一定佛光通达、四海传扬。大大庵是远古以来老南安府非常著名、影响极为深远的尼姑庵,后来,由于它具有通灵的美誉,民间和官方记载遂将它神话为“大通庵”。

    一、印象中的“大通庵”
  1970年代中期,笔者小时候和一群同龄玩伴经常去金鸡岭(也叫麟上)砍伐柴伙,每次背着柴伙回家的途中,我们都要在大通庵歇脚,休息片刻,而每每这个时候庵上奶奶(是惜母村彭屋孩子们对庵上尼姑奶奶的敬称)都会很慈祥地端出一簸箕炒烫皮和温茶水出来招待我们,这炒烫皮在当年的饥荒年代可谓是非常可口美味的上等果品。因此,庵上奶奶的善举给年幼的我们留下了极其美好、意悠绵长的经典回味。这份回味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人。
  庵上奶奶法号名讳已无从查考,就连我那80多岁的老父亲也说不清楚。

  那时候的大通庵只有一幢三厢房的砖木式瓦房,约100多平米,旁边还披盖了几间一倒水的低矮小瓦房,这些低矮小瓦房是用来养殖母猪的。整个瓦房前面是一大片菜地,外面有围院,围院前门有一处陡峭深渊,深渊内皆为岩崖峭壁。峭壁下面有很多千年古藤,缚缠漫裹在一起,常听大人们说起这里曾经是红、白两军(是惜母村的老人们对当时红军与国民党军两军交战时的描绘)恶战不止、死伤惨重之地,亦是开国领袖毛主席巧用衣帽替身脱险的传神之地。因此,此处非常阴森恐怖,且常年蛇虫出没,是人迹绝至之地。半山垇处还有一处古老的观音洞,据老辈人说毛主席当年就在此栖身脱险的。2016年,该观音洞毁于寺院的山道开发。
  既然是佛圣场所,自然少不了一些灵异传说。大通庵最为邪门和灵异的地方莫过于庵门口那棵古老的桂花树了。
  那是颗常年生长在临渊峭壁上的八月桂,树的下方看不到也找不出丁点的土壤和废泥,皆为石墙壁垒。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依然看不到它的树径有任何的见长,它总是那么地郁郁葱葱、那么地招人喜爱,尤其是每年的农历八月更是桂香十里八乡的,惹来无数的佛门香客。八月桂的树径虽说只有约20公分左右,但它树龄寿长,是山神土地公公的宅门所在,也是大通庵的镇山之符。
  所谓土地公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社官老爷。传说中,社官老爷是阴曹地府中的一方诸侯,专门治理和负责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的阴府地方官员,对阴间的妖魔鬼怪危害一方百姓的行为具有超强的法力制裁。因此,社官老爷备受一方百姓的敬畏,但也因此常常被大人们神秘而恐惧地无限魔化着……
  每当我们上庵前,大人们都要千叮嘱万交待,让我们千万记得不能在桂花树四周拉屎撒尿,否则,会中邪得病且难以医治,或者从此疯病癫癫,人不人、鬼不鬼。
  在大人们的魔化训导下,我们每一次路过桂花树下时,心里都会直打寒颤,异常恐惧,总是小心翼翼、未敢出声。
  我们小时候正处文革时期,佛事消停,完全看不到香火的迹象,更看不到有其他居士往来的身影,有的只是庵上奶奶长年养殖母猪的奔波与辛苦。
  直到有一天,庵上奶奶与盘古庙的童祥和尚产生了私人嫌隙,庵上奶奶选择了弃庵私奔,还俗了广东南雄娘家。大通庵从此空旷无尼,变得异常孤寂、困倦,无人照料。
  据说,庵上奶奶还俗后,日子过得很艰辛,常常是辣椒伴饭,于是,庵上奶奶想折回大通庵居住,被童祥和尚断然拒绝。庵上奶奶走后很长一段时间,大通庵偶尔能得到童祥和尚的维护,倒也很干净、整洁。1980年代中期开始,童祥和尚年纪渐长,大通庵才真正逐趋没落。
  早已通灵的童祥和尚深知次年将是他寿终正寝之年,便于1989年冬末,选择上了丫山安度“晚年”。第二年春节刚过,他便央集彭屋所有人集中在盘古庙,以正规方式郑重地向众乡亲一一做“临终”道别,以示敬谢,并现场将庙内的桌椅瓢盘、灶上用品及农工用具相继送人,自己准备后事的寿材(活时称寿材,死后称为棺材)则被蔡屋金金购买。由于和尚用的寿材是要柴伙焚烧的,棺木上带有排气孔,在民间就用不上,身为老木匠的蔡屋金金便对该棺木进行了改制。
  童祥和尚在处理了这些“后事”后不久,果然于1990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十四日)在丫山圆寂西化,童祥和尚西化后被生前好友彭承周葬回惜母庙前临河山脚下,碑誌名为“顕故释冈祥 之坟”。
  【笔者注:这里由于彭某周个人的疏忽,将“童祥”误笔为“冈祥”。另外,由于彭某周对古文字的不了解,将“墓”刻写成“坟”是一种不敬行为。“坟”是指那些身份非常卑微、下贱甚至是乱民死后乱葬的坟岗之称,而“墓”则指有尊严、有身份及普通百姓死后的葬身场所。所以,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盘古庙自此败落,并后来因故毫无踪迹。大通庵也随即更加无人照料,多年后吉遇善信人士才慢慢得到恢复和修缮。

    二、“大通庵”的地理定位
  大通庵,交通行驶路线距323国道约7.5公里。大通庵,史上也称“大通院”,始建于东晋年间【不同版本的《大余县志》和《宗教场所志》均认为是明朝中期,并且对大通庵的其他历史记载亦均存在重大失误:表述不清、概念模糊、混淆是非】,坐落于现新民村新建片(原名:新建村)惜母古村的惜母岭北部群峰山垇处,介于彭屋的庙背岭与麟上岭之间,亦处惜母五大猴山①之中。
  原大通庵从山麓径直而上,有333级原始片石或卵石或凿石,一路蜿蜒曲折、盘旋攀爬,煞是辛苦。大通庵临章水而建,四周青山环绕、涧水潺潺、空气清新、环境幽雅。
  伫立庵门口,可见远山重峦叠翠,俯瞰山下村舍民居古朴浑厚、错落有致,炊烟袅袅,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尽收眼底。尤其是章江河水从庵脚下趋旋而过,河面宽敞,水流轻缓而入,水质清澈,具吞金纳银之气势,是块风水绝佳之宝地,这里自古就是惜母大码头的佛景名胜,古人常常居此泛舟嬉水,因此,这里是古南安府文人墨客踏青游玩的好去处。

    三、“大通庵”的来历
  “大通庵”旧名叫“大大庵”,据《大庾县志》(民国八年版)、《大余县志》1985年版载,早在东晋时期(317~420年),著名的道家先驱、炼丹家、医学家葛洪就曾在惜母岭劈石为灶炼取长生不老仙丹。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时期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南安人习惯地称之为葛仙。
  晋永兴元年(304年),葛仙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出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次年辞官往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但因陈敏盘据江东作乱,归途断绝,遂流落在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直至建兴二年(314年),葛仙才返回家乡。公元317年,东晋开国,朝廷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二年(327年),葛仙闻悉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本节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因为痴迷于仙丹炼取,赴任途中,葛仙依据丹书仙引,一路考山研水,择取丹灶风水之地。一日,葛仙乘船前往大庾山口,刚过了峡口,就见迎面折转而来的是一个景色秀丽的小村庄。这里不仅四面群山鹤峰,村中央还有一条自南入北蜿蜒成九曲十八弯清澈见底的章江河道,更为壮观奇特的还有入村右侧那峰峰衬映、岩崖陡峭,却状如猴头的五座猴山,整座村庄显得格外尊贵和雍容富美!葛仙向船夫一打听方知这村庄叫惜母。葛仙闻后大喜,随后弃船上岸,来到这猴山脚下,眺望峰岩:只见这里青石峭立,粗藤漫延,依稀还能见到许多植物类的奇珍异宝附着在鲜苔碧墨的岩石上,这些可是丹药里面异常珍贵的东西。葛仙边走边看,并择麂踪崎岖小路攀壁而上,寻得一处经罗之地,站在此处可远望群山叠翠、章水碧波,而且,这里山泉甘甜可口,是处仙居绝佳胜地,葛洪不由得惊叹不已!
  惊喜之余,葛仙开始据此搭建茅庐,劈石为灶,攀岩寻药,倾心炼丹,转眼就是:数度寒秋寄残月,仙取丹药不老方。
  葛仙在惜母炼丹的消息不胫而走,流传越来越广。后来,葛仙在当地刺史邓岳的请求下又云游去了今天博罗县的罗浮山炼丹,从此隐居在罗浮山,再也没有去勾漏赴任。

  葛仙走后留下茅庐和丹灶,空旷而远离村居,肃静而净纯人心,渐渐地就有人慕名奉敬。由于这里曾经沾染过皇家仙气,奉敬人便以灶起台,烧香供为神灵,叩拜请安,以祈求祥福。
  由于山下就是章江,江面上每天都千帆竞过、万客穿行,尤其是惜母码头更是造就了惜母历史上的信息通广、商贸发达和文化繁荣。在过去千百年男尊女卑的世俗理念里,惜母人认为女孩子大了就必须嫁人,而且,女孩子嫁人是不能由自己作主的,都必须遵守传统礼制。对于那些大了不嫁人、没嫁人的女孩子,惜母人和所有南安人一样,管她们叫“大大妹”。
  旧时,惜母就有个大大妹,人长得秀气端庄,非常漂亮,年过十八依然未婚,村里很多女孩12岁就早早地嫁人了,可自己一直待字藏阁,很是焦虑,为此,父母更是心急。有一天,大大妹父母又接待了一位媒婆上门提亲,这次上门提亲的“相公”是黄龙的,父母说那“相公”长得又俊又壮实,很中看。大大妹心生疑窦:村里很多女孩子相亲时见到的都是“打照面的”②,可结婚时发现相公又丑又笨,以至毁及一生,如此上当受骗之事我怎能容忍?
  大大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为了慎重起见,大大妹没有同意这门亲事,父母第二次顺从了女儿的意愿。
  转眼又过了一些时日,大大妹家再次迎来了媒婆,这次的媒婆和“相公”都是城里来的,可“相公”怎么看都还是上回的那个。大大妹母亲有点不高兴,知道女儿是不肯允下这门亲事的,便很快就打发了媒婆一行。
  大大妹多次媒婚不成,表面上显得平静,可心里比谁都着急。旧社会,女孩一过二十就错过了黄金嫁人期。然而,大大妹的性格很犟,父母再怎么拗也不敢对女儿强婚。就这样,时间一长,来提亲的人慢慢地就少了,大大妹心里更加难受、愈发煎熬。

  终于有一天,大大妹撇下年迈的父母,独自上山,来到葛仙茅庐,过起了寄居人的生活。大大妹寄住葛仙茅庐后,终日学习佛经禅道,吃斋行善,以灶司仙,精心料理庐内香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不仅香火弥漫,而且时常传来菩萨显灵的故事,令村里乡外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们纷纷前来敬供、施舍。
  大大妹的故事很快就传遍了南安各地,大大妹行善积德感化乡邻的事迹更加受到世人敬仰。于是,人们开始将葛仙茅庐称为“大大庵”,大大妹在庵内仙化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大大妹”效仿仙姑,屡屡出家在此,接续香火,大大庵的仙气由此更加灵验无比,后人遂将“大大庵”神化为“大通庵”。
  大通庵的名字从此誉满南安内外,成为千百年中原通往岭南古驿道中首屈一指的著名的佛堂圣号,是南安人世世代代心念善信、禅宗颂果的好去处。

    四、“大通庵”的住持之路
  前面说到的那庵上奶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住大通古寺的尼姑,其实,她是童祥和尚的寺外尼妻。尽管大通古寺缺失相关的历史记载,寺内也没有了当年的文献留稿,但是,笔者本身就是惜母土生土长的活资料,通过走访调查其他村里老人,对于大通古寺在新中国建国后的住持状况,还是完全可以文字系统化的。

  1、早期住持:
  开山鼻祖(不详)、释戒膜(1653~1714)、释本杲(音ɡăo),其他故旧住持无记载。
  戒膜和尚生于清顺治九年即癸巳年,殁于康熙五十三年即甲午年,享年61岁。现寺院后山葬有戒膜和尚的灵塔,但该灵塔在二次修缮过程中出现了错字和误字,将“戒膜老和尚”刻成“戒   老和尚”,将“殁于康熙甲午年”刻成“没于康熙甲午年”,此处用“没”字是错用,古人用“没”字是有意对逝者怀持不敬之意。
  释本杲,释戒膜之后,无相关可证记载。

  2、解放期间的何宝丰女儿(另有一说是何宝丰孙女)
  何宝丰,南安府城西门何屋人氏,解放前南安知名的银器店老板,在社会上极负盛名,是南安城屈指可数的几大人物之一。何姓更是府城的名门望族,何宝丰不仅家境殷实富庶,还有一个自小就聪明伶俐、乖巧懂事的女儿,深得何宝丰夫妇的疼爱。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缘故,这个女儿突然之间看破红尘世故独自出家为尼,来到大通庵,一住就是好几年。
  因为何家是南安金银商铺的大佬,名声甚好,住北门口的南安府第一讼师黄璞卿也是清末以来南安名望甚威的豪绅户,自然何宝丰与黄璞卿交往甚密。黄璞卿膝下育有一男三女,三个女儿都是民国时期的高中生,儿子黄甲也子承父业,从事讼师行当,二女儿黄传英嫁惜母国厨彭承恩(注:笔者祖父)为妻。
  何宝丰女儿住持大通庵后,便时常拜会闺蜜彭黄氏传英(也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门信士),俩人聊缘极深,有时候天色一晚,何宝丰女儿索性就待在彭黄氏家过夜,盘坐在客厅的太师椅上,“睡”至天亮。何宝丰女儿出家以后,严格自己的清规戒律,平时在大通庵都是盘坐在桶缸内“睡觉”的,从来不睡床板。
  何宝丰熬不过女儿的执拗,眼睁睁地目睹自己疼爱的女儿出家为尼却无可奈何。时间一长,何宝丰终于耐不过世俗亲友异样的目光,常常为此焦虑、心痛万分。
  解放后又过了若干年,何宝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疼痛,终于带领全家一起出动,来到大通庵,苦苦逼劝女儿,女儿最终被逼劝还俗。

  2、文革前期的宏悟(南安发音:宏hún)
  何宝丰女儿被逼劝还俗后,大通庵陷入短期的空巢状态。但是,庵里的香火始终没断,依然有惜母当地的善信之徒“接续香火”,更有一些外来香客前来供奉。
  此时,广东省南雄县油山公社上朔大队(即现在的上朔村)彭姓有一深藏功名的男主人刚刚过世,女主人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怀着对已故丈夫的深切哀悼和无限思念,女主人迟迟不将丈夫遗体安葬,而是暂放在睡房,痴痴切切为亡夫守灵,涕孝三年。三年后,女主人才将依依不舍,忍痛将丈夫遗体厚葬。
  安葬好丈夫后,在外人看来,女主人开始变得心寒意冷,万念俱灰。女主人从此看破世间红尘遁入佛门,入境江西南安选择有夫姓的惜母村入住大通庵出家,削发为尼,取法号“宏悟”,成为大通庵新一任的住持。
  宏悟师父来大通庵后与彭姓族人佛缘广播、情感深切,彭姓族人对宏悟师父更是视如家人、恩怜有叠。
  宏悟师父住持大通庵后,大通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香火旺盛景象,普照南安佛界灵光闪烁、惠积旷远。
  然而,由于宏悟师父当时年纪尚轻,常年深夜独居尼庵,难免招致邻近的采花乱贼。这些采花乱贼时常半夜悄悄上庵,变鬼声、伴鬼影出没在庵院山门四周,威胁、恐吓、诱骗宏悟师父开启山门,欲行不轨。宏悟师父均逐一拒绝驱离。后经彭承恩、彭上达等族亲仔细查实,发现这些采花贼竟是蔡姓矮牯仔(硬跌跌父亲)一伙,迫于姓氏压力,加上捉“奸”无证,宏悟师父只能选择隐忍,但从此以后宏悟师父开始有了巨大的内心压抑,长时间无法释怀。
  宏悟师父的这些憋屈,彭家人对此予以了高度关注,并因此替宏悟师父做了一些安全防范措施,在外也物色了另一个尼姑,希望这位尼姑能够上大通庵,与宏悟师父共同镇守大通庵。宏悟师父知道此事后欣然允诺,异常欢喜。
  为了迎接新尼姑的到来,宏悟师父着手整理了一段时间。不久以后,新尼姑如愿出现,令宏悟师父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新尼姑居然还偕随了另一名高高大大的和尚过来,这位高高大大的和尚相貌堂堂、武艺高强、精通医术,他便是童祥和尚。童祥和尚的到来是宏悟师父根本无法接受的一大心结。

  3、文革期间的“庵上奶奶”
  由于时值文革期间,大家对“尼姑”的概念非常有专属性,只要一说及“尼姑”,自然就是指庵里的斋婆。 所以,大家对这位新入庵的尼姑叫什名谁都从不过问,只是习惯性地叫作“庵上斋婆”,此称谓一叫便叫了十多年,直到“庵上斋婆”出走。
  据不完全信息,庵上奶奶(约1905~1985)俗世娘家为大余县游仙人,嫁在不远的南雄某乡下。
  庵上奶奶和释童祥(1900~1990,寺内实际住持)来大通庵后,这一僧二尼便成了整个大通庵天大的新闻事件,宏悟师父是言也不是,不言也不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尴尬现象,令宏悟师父好不自在,实在无法面对。最后,宏悟师父不得不选择离开,去了丫山灵岩寺,直到仙逝。
  宏悟师父走后,庵上奶奶和童祥和尚相对清净了一段时间。
  后来,惜母人开始对庵上奶奶和童祥和尚有了一些流言蜚语,纷纷背后指责童祥和尚的不是。作为庚友,彭承恩找到童祥和尚,告诫他应注意世俗影响,不能僧尼同住,败伤乡俗,童祥和尚接受了彭承恩的劝诫,很快就下庵来到了山脚下的盘古庙居住,从此,童祥和尚以庙为家。直到1989年冬末,临终前的童祥和尚才依依不舍,离庙上了丫山。
  童祥和尚虽然下了盘古庙居住,但大通庵的日常事宜,童祥和尚始终和庵上斋婆一起共同精心维护着。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正式卷起后,大通庵也遭受到了某某礼、某某归为首的红卫兵造反派的强力冲击,大型的金银佛具圣品无法护藏,童祥和尚和庵上奶奶只能眼睁睁地任由他们抢砸掠夺,在风暴来临之际,童祥和尚随手将一根金条藏匿在庵上奶奶睡床的蚊帐竹腔内,但是,狡猾又泯灭人性的几个地方红卫兵痞子竟然也能将这藏匿好的金条给抖搜出来,一身武艺超强的童祥和尚此刻已是拳头紧握,狠不得一拳结果了那帮畜生,但年老后的童祥和尚后来是这样解释不出拳的理由:“我当时确实想到了打死那几个畜生,自己大不了就一死了之。然而,身为出家人,自己已经修行了这么多年,实在不甘心一拳毁了自己的一世修为。”(注:这是童祥年老后的真实所言)
参与此次造反的为首两个人,后来也遭受了来自佛天的惩治,得到了他们应有的因果相应。
  经过文革事件后,大通庵失去了她往日的香火气息,成了彭屋第五生产队的一户普通“人家”,庵上斋婆和童祥和尚随即成了生产队一名自食其力的公社社员,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队劳动。不过,由于他们俩年事已高,不用下地下活,但他们被安排每天要喂养大群的肉猪和母猪饲养。
  其实,这时候的庵上斋婆是很辛苦的,由于繁重的生产队劳动压力,庵上斋婆时常会与童祥和尚产生一些口角是非,渐渐地两人矛盾加深。最后,庵上斋婆也步宏悟师父后尘,选择离庵出走,回了其南雄夫家。
  庵上斋婆离庵出走之后,大通庵的一切事务自然落到童祥和尚肩上。

  4、恢复期的住持坚贵
  1990年春季,童祥和尚彻底离开盘古庙和大通庵,上了丫山。之后没几年时间,大通庵就出现了倒塌和崩裂的现象,整个大通庵显得格外败落难堪,留给世人的是一片凄凉和辛酸。
转眼到了1994年,社会上陆续有一些信众发心许愿,齐聚大通庵,想结力着手重修大通庵。于是,一些信徒先是在原大雄宝殿旁边搭建了一间简易的佛堂和几间临时住房,并延结佛缘请来了坚贵法师住持大通庵。
  坚贵师父,男,原籍江西兴国县人,性格温良,脾气随和,说话细声轻语,非常近人情。坚贵师父刚来大通庵时,就对大通庵的故往特别在意,时常抽空拜访当地彭族人氏,调查取证有关大通庵历史迹痕,坚贵师父的努力为后来的大通庵佛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五、当今的大通古寺
  现任住持释祖妙,女,1952年生,江西于都县人,1995年农历十月初十日涉足大通庵,接位于坚贵师父。
  1995年9月,祖妙师父几经周折,报请大余县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批准大通庵为对外开放寺院。
  1996年4月,广州苏燕芳等居士出资供奉了重1.3吨的玉佛1尊。
  1997年12月修复三层灵塔释戒膜祖师墓。
1998年农历四月初九日,在原大雄宝殿的旧址上破土动工重建了大雄宝殿。
  2016年至2017年,将原有的崎岖石头山路改扩为浇筑的台级和坡型车道并用道。
  2018年秋,重新修缮了戒膜老和尚灵塔,将原来的三层建筑修缮为六层灵塔,同期,为祖妙师父修建了寿光灵塔。
  祖妙师父住持大通古寺以来,佛光普照,让大通庵的文化、佛法、寺内建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大变化。祖妙师父是大通古寺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具能力、最具影响力的住持,深受世人厚敬,更得到了民宗部门的高度肯定。


  【注释】
  ①惜母五大猴山依次为彭屋莲心岭、庙背岭、庵前岭、麟上岭(溜口石)、阳谷坑(金鸡石)。②打照面:旧时,南安府有个相亲习俗,遇到男孩子长得丑、生理上有缺陷、语言障碍问题等等情况下,就会专门在本地方挑选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子充当提亲方男子角色,女方一般也会默认这种相亲方式,而往往在这种情况下相亲嫁出去的当天才发现自己的“相公”原来是这样的丑,可在旧风俗的影响下,女方也往往会接受这样的现实。这种充当相亲的男子行为,就叫“打照面”,而这种男子也被称为“打照面的”。

  【史料参考】:
  《大余县志》2000年版第147页“政权政协•政务 【宗教管理与寺院】”载:
  大通寺  座落在梅关镇新建村惜母岭的幽谷山坳中,距323国道约6.5千米。原名大通院、大通庵,始建年代无考,历经坍毁,于20世纪60年代失修而废。1998年3月开始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僧舍等建筑。大雄宝殿青瓦翘檐,殿顶饰“双龙戏珠”、“鲤鱼”彩瓷,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大殿右后侧上方立祖师灵塔一座。

  《大余县志》1985年版第619页:
  道教   相传本县在东晋时有道家葛洪(抱朴子)在梅岭嫦娥幛和昔母岭炼丹。【作者校注】“昔母岭”应为“惜母岭”,自古没有“昔”字说法,是编辑误字所为。

  《大庾县志》(民国八年版)第36页“卷二  地理志 • 山川”:
  惜母岭:在治东二里许,横亘三里。《通志》云:许旌阳斩蛟追至岭下,小蛟回顾其母,故名。岭下有惜母村,左折石壁,峻嶒盘涡曲折,得一坳处,立大通院,山岭旧有石灶,传是葛仙翁丹灶云。

  《宗教场所志》第149页载:
  大通古寺志 
  【沿革】大通古寺  座落在大余县南安镇新民村惜母岭山坳上,原名大通院。寺院坐西北朝东南,相距县城7公里,公路、水路均可直达山下。大通古寺始建于明朝初期。清康煕至乾隆年间,戒膜法师曾在寺住持过,本杲法师在寺住持多年。“文革”期间童祥法师住持,在此期间,寺院被洗劫一空,直至1990年童祥法师圆寂后,一时无人看守,殿堂房舍倒坍。1994年,一些信众发心重修大通古寺,在原大雄宝殿旁边先搭建一间简易的佛堂和几间临时住房。请来了坚贵法师。1995年9月县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批准该寺为对外开放寺院。1996年4月,广州苏燕芳等居士供奉了重1.3吨的玉佛1尊,1997年12月修复祖师墓。1998年农历四月初九日,在原大雄宝殿的旧址上破士动工重建了大雄宝殿。
  【人物】开山鼻祖:(不详)
  历任主持:戒膜、本杲、童祥、坚贵、祖妙。
  【建筑】大雄宝殿坐西北朝东南,由于历史变故,,寺院的修复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994年9月,在原大雄宝殿旁边搭建了一间简易的佛堂和几间临时住房。1997年12月修复祖师墓。墓地占地面积为24平方米,塔高4.2米,中心直径为1.4米。1998年在原大雄宝殿的旧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建筑面积为152.32平方米,大殿进深12.8米,宽11.9米,高9.2米,前走廊1.7米,后走廊0.85米,两边走廊0.7米。之后,建好了天王殿。
 
    2021年10月中旬完稿


2022/6/17 7:10:02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205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1545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