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子提着一大袋粽子站在我们寝室的门口时,我们正在寻欣儿的开心,这是女孩子之间朦胧而明媚,神秘而窝心的游戏,关于好感与倾慕,永远都乐此不疲。
“事实再次证明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是曹操啊!”不知谁嚷了一句,又是一阵银铃轻脆。雷子憨憨地笑了笑,把粽子搁在桌子上,说:“从家里到来的,让你们尝尝。”广州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早就要穿短衣短裤,对着风扇猛吹了。从湛江到广州,500多公里,我不知道雷子累不累,但我想粽子肯定颠簸得够呛。
“你傻冒啊,大热天带粽子来学校,都不新鲜了,纯粹增加我们宿舍的垃圾。”欣儿扒开袋口,闻了闻,蹙起了眉头。春心初漾的女孩儿大多会故作矜持,不经意冒着公主的傲气。雷子显得有点窘,搓了搓了手,却不知道该放在哪。我突然想起那隐藏在我心底如今又翠青得刺痛我的心的艾糍。我想我应该说句话的,便解围道:“我来鉴定下吧。”解开绳,拨开叶子•••真香!其实,从粽子的材料就可看出裹粽人的用心:黄豆,肉片,皮蛋,香菇,花生粒等,虽然因为天气热确实没那么新鲜了。我不禁赞叹:“真好吃!你们快来吃啊!”嘈杂中,我听到雷子对我说:“谢谢!”声音不大,却嵌着由衷的感谢。只是,他不知道理解源于相似的经历。
记得那是一个清明节前,我们宿舍正好说起各自家乡过清明的风俗习惯问题,我便应允回家带一些艾叶做的糍粑给姐妹们尝尝。因为,这种点心的制作程序较为复杂繁多,摘艾叶,挑选,再放入锅里煮,捞起捣碎,然后和面粉,弄肉馅•••所以,我早几天就打电话告知母亲准备。可没想到,或许因为舍友们都是长途劳顿赶回学校而没有食欲,又或是这种东西并不见得很稀罕也不够美味,总之,只是一两个人尝了一点。第二天我们上完课回来,那些艾糍已经长出了一些小白点,只好丢置于垃圾桶。后来,母亲来电,问起同学喜不喜欢吃。我竟一时语塞,后搪塞说喜欢。母亲如孩子般高兴起来说:“那就好,就是太少了,下次做多点!”父亲接过话茬:“你妈一番心意到底没白费啊。那几天下大雨,还硬拉上我一起去采艾叶•••”后面还说了什么我已听不清了,泪光中一对头发发白的老人撑着伞,躬着身,泥地里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
说起礼貌,人们自然会想起“谢谢”,“对不起”这些字眼,却往往忽略了有很多时候“接受和享用”也属于礼貌的范畴。而我,更愿意再延伸一些去理解它——享用也是一种尊重。
这是一种更具有人情味的尊重,是更为体贴、柔和的心灵交流,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感谢、肯定与悦纳。正因为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一个生命个体和另一个生命个体之间,所以它应该是不分年龄,无身份地位差异的。曾听过关于一位母亲对孩子细节教育的报道。其中,包括引导孩子洗碗筷,包饺子等。即使孩子洗的碗筷再不干净,包的饺子再不像饺子,母亲都没有把碗筷重洗一遍,没有把包坏的饺子另作处理,她只是鼓励,指导,然后享用。这些孩子一定是幸运的,或许他们当时并不理解,但一定能感受得到;即使感受并不深刻,但它定能潜移默化地在成长过程中以另一个形式呈现:如根须深植心灵的土壤——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心意,尊重他人施予的美好!
享用是一种尊重,我国有些俗语也从某个角度体现了这一层面的含义。如“恭敬不如从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然,我所讲的享用是源于纯粹的友好的表示,而对于那些享用了就会有某些意蕴或暗示的,则应另当别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