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对文学的严肃认真令我深深折服。不论是身体力行搜集资料,还是一遍遍反复构思;不论是严苛自律,还是高强度废寝忘食;不论是一而再再而三仔细修改,还是不随波逐流,坚持原则。路遥对写作这一神圣的事业有着教徒般的恭敬与虔诚。
以前我还大言不惭地说过,对于文字,我是真心喜欢。看了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我只能说我对喜欢的理解太肤浅。其实,文字更多地是充当了我情绪情感的调节器。开心了,我会洋洋洒洒地记录。伤心了,我也会肆无忌惮地挥笔。孤独了,我会静静地在电脑面前打字。空虚了,我也会冲着屏幕试图写点儿啥。
此刻,我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用寸草不生来描述,也绝对是不夸张的。工作之余,看书、追剧、刷短视频,精神的确是得到了放松,但总感觉缺点儿啥。久违了,那份充实感。久违了,那份价值感。我的生活平淡如水,无色无味,每天两点一线,按部就班。没什么波澜,自然也产生不了灵感。
没有灵感的时候,我是不会逼着自己写作的。强扭的瓜不甜。我其实早在几年前就认识到自己肚子里墨水不够,看书太少,文学素养偏低。有一年疯狂阅读,但速度太快,来不及好好消化。进入高三后,教学压力大,教学强度大,下班后我基本都是休息模式。工作或追剧有了感触,偶尔写个小文章。缺乏系统阅读,缺乏经典涵养,缺乏持之以恒。我已经明显地感觉到我的写作水平在下降。或许,我真的应该好好读书了。
我写文章多半是抒发敏感愁怀。个性内向的我习惯让心事随着文字的扁舟流淌。写完了,内心的沟渠就不再堵得慌。那篇《写作是一种治愈》很真实地吐露了我的心声。但我太狭隘了。大部分的焦点都放在了个人的喜怒哀乐上,思考角度、切入视角、主题思想、价值导向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经历了被留守,走过从乡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乡村,我应该是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
今后,我的格局应该大点儿,再大点儿。想想我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贡献点儿啥。尤其是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毕竟,很多孩子现在经历的是我曾经也经历过的。我的个人成长之路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案例,供研究人员参详。被留守的孩子长大了,但内在的小孩跟不上外在世界的变化。如何去平衡内在与外在的冲突,如何去重塑青春期的认知,如何正确地处理亲密关系,如何认识自我的价值……我正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