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鉴彪散文《1978年5月27日》
穿上橄榄绿,踏入军营;考上心仪的高等学府,遨游学问海洋;被录用为空姐,蓝天放飞青春的梦想;穿警服驾警车扛钢枪,为百姓安全和国家经济保驾护航;发表鸿篇巨制,荣获茅盾文学奖;有创造发明,为高质量经济发展助力……每一个人都有跌宕起伏的经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刻骨铭心的日子,有口舌生津的,有妙笔生花的。
近日在清远内刊《北江》第5期读到曹鉴彪一篇小散文《1978年5月27日》,顿感清风扑面,心旷神怡。文章篇幅不长,1900字,记叙事件简单,主题集中,作者当年作为大公社77级清远师范三名新生之一,骑自行车入学的经历,读来仍心潮澎湃,感触良多。
语言质朴,思路清晰。家常语,家常事,5月27日入学,祖母早早起床做早餐,祖母、母亲依依送行,骑车经县城而到师范,一路回忆联想,感恩国家好政策,感恩伟人好韬略,到校第一天兴奋地失眠,梦见自己登上讲台,给学生讲授三角函数。没有花哨的句式没有新潮的言辞,却真实再现了一名民办教师的起伏心路。
感情真挚,催人振奋。生活在社会底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世世代代没出过一个吃皇粮的人,一旦儿孙中有人考入县里唯一的中专,山窝窝出凤凰,那确实值得老少欣喜自豪,扬眉吐气。笔者九十年代也曾做过代课老师,每月300元,每学期每个学生称米14斤、茶油半斤,可谓清贫。作者呢,七十年代的民办教师,每学年稻谷700斤,油7斤,每月工资10元,接受学校和大队的双重领导,教初一2个班、初二1个毕业班,兼班主任,更要负责学校膳食和宣传;公办教师每月50元,还有大米和猪肉定量供应。这样的背景,能幸运考入师范,毕业后成为令人羡慕的公办老师,鲤鱼跃龙门,家族家庭怎不欣喜雀跃?送他启程时,母亲擦泪奶奶抹泪,没文化的妇女不善表露,欢欣、激动、不舍和祝愿,都蕴蓄在晶莹的泪珠里。相似的境遇,孟郊、郭沫若的诗句自然而然浮现脑际,天蓝、气爽、步履轻捷,骑车70分钟不觉累,真想引吭高歌,学成后智慧有了着陆理想实现可期。衬托、对比、联想、心理描摹、铺叙,将改变命运的人生转折娓娓道来,可信可叹可咏,流溢人间烟火气。
标题新颖,令人不忍卒读。如今新媒体自媒体充斥着低俗、猎奇、挑逗、又长又臭的标题,内容却令人难以接受。作者不守旧,不耍噱头,独辟蹊径,以日期做文章标题,出奇制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以小见大,真知蕴于平凡。散文没有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虚情假意的煽情,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从一介民办教师的遭际和视角,讲述自己考取师范,命运转机,荣耀门庭,平静流畅,却引发读者的思索和联想,感慨和击赏,正如作者所言“1978年5月27日是星期六,农历四月廿一,我没齿难忘。”岂止作者没齿难忘?回眸那段历史,“四人帮”逆天而行,罪恶滔天,国家、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各领域被那些跳梁小丑摧残蹂躏,百业凋敝,是邓小平以超人的睿智和勇气,领导人民拨乱反正,大刀阔斧革新,恢复高考,让知识发光,让人才有施展的天地。这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平自己的聪明才智,光耀门庭,圆梦理想,报效祖国,见证了历史变迁,民族复兴。
个人的梦想寓于国家前途民族复兴,青春无悔,青春闪光,就是这篇小散文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