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夏,随着五月诗社“五月不惑文丛”的出版,“诗城”盛名的韶关,诗意尤为热烈。
波兰裔美籍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论诗时曾说:“我坚信诗人是被动的,每一首诗都是他的守护神赐予的礼物,或者按你们喜欢的说法,是他的缪斯馈赠的。他应该谦卑恭谨,不要把馈赠当作自己的成就。同时,他的头脑和意志又必须警醒敏锐。”。这是我读完当中的一部来自诗人余玉英的第二部个人诗集《梦留在梦里》想起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严于律己、潜心创作、感怀天下的诗人作家。
熟知余玉英或关注她的作品的朋友不难发现,近年来,余玉英的作品第二部与第一部相比,已有好些令人惊喜的地方。也许时间真的是最好的答案,在过去的七年时间里,余玉英逐渐在创作中完成着自我的蜕变,不断地在作品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其次我想要提出的是对于《梦留在梦里》一书的分类上的一个提议,一部220多页的纯诗歌集,就分了五辑,而且都是同为现代诗,总有些不着轻重,稍显繁缛之感。诗歌最大的体现始终是精炼的,包括一部诗集的版式。就这部诗集说明,它们的类别与主题之类的区间并不明显,我们能更加清晰感觉到的是她《乘月光走来》的清涩晶莹,到《梦留在梦里》步向丰润沉甸的渐变历程,这是基于她自身履历的渐变,也是诗歌创作经验和文学造诣的渐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切的变化,都反映在作品里。这也是每一位优秀的诗人作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只凭书名《梦留在梦里》我们就可以得见,余玉英正以实际行动在与平庸的现状决别,也在为强化自己的诗歌生命力作出挑战。
新诗集里的那些诗歌,她写下的那些诗歌,岁月里提炼到的那些诗歌,带领我们步向充满惊喜的诗性园地;再不是月光下的清辉,而是夜晚中的萤火萤,哪怕尚且微弱,起码已有了擦亮黑夜的可能。而这充满活力的萤光,源自她的诗歌,源自她隐匿在诗歌里等你去品读,等你去发现的隐密能量。这是文学作品给予我们的,也是余玉英文学创作的变化和惊喜,我们有理由相信,余玉英是一位值得期待的诗人,一位敢于面对自己和现实,有想法有情怀的勇于奋笔疾书者,窃以为,文无性别之分,唯情怀与功夫见高下。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可以通过前后两部著作中同样是写校园题材的作品对比,就能很直观明了地感受到她的思维变化和创作水平的精进。以当中的《语文课》(外两首)为例,平铺直述的浅白痕迹没有了,甚至是一下笔就另辟蹊径,写《语文课》就从课文的最代表性最生动的具象着笔,将之重新拾掇提炼,重点抓住它们的灵动性和共通特质,放置于更高的高度和维度,作品的纵深感一下子就提升了。像:拱动的青草与拔节的声音、雨水丰沛的初春与乳汁丰沛刚分娩的母亲、三十多双学生的小眼睛与晶亮打苞开放的花朵.......作者的所见所闻都在她更加丰富强大的的想像力和联想力下,连接构筑起更加生动美妙的艺术形态。即使令无数国人头痛的英语,也以更加生活化、本土化的诙谐手法,多了一些乐趣,少了一些畏惧。平日里看似枯燥的科目,也多了一些灵动和生气。写作忌固步自封,是为名之创作当以“创”为先是也。当中一些语感尽管尚有些生硬,却是走出创新与突破的喜人一步。
诗是无处不在的,就看你怎么去发现与唤醒。因为诗不一定非得是赞美或颂扬,也可能是记录或鞭策,警醒或批判,呐喊或思索......余玉英的诗集《梦留在梦里》,就是这样一部选题多样化的个人诗集。收录的都是她近些年的新诗作。林林总总,随性而作,虽无精确的专题而琐碎,却依旧可见性情人文。
一位优秀的亦或思想深邃有利他价值的诗人,是绝不甘心于自己笔下总是日常的絮絮叨叨与靡靡之音。余玉英既专注于眼前柴米油盐的生活,同时也紧跟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博,钩沉历史,对社会热点、重点事件保持殷切的关注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她的笔下,生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作出自己的共振和清醒表达。当中的代表作品如《谒中山(外两首)》《一个时代在窺望》《在红军纪念广场唱红歌》《铜鼓岭宣誓》《遥寄色达》等等。
诗人首先必须是活在现实中,其次才有作高于生活形而上的句子。很欣喜通过《梦留在梦里》这部诗集,还是不出所料地见到这这样的句子:绪如《初夏之夜》中的“我从莲花座上跌下遁入尘世/借一张纸,一支笔,一部徜徉的诗经/把动词、名词、形容词一一垒成城堡...”,《寄秋》中的“布谷鸟早已把路叫开了:不孤不孤/于是田间地头,门前路边点蜡烧香/金箔纸、冥币……在秋风中熊熊哀鸣/死去的,活着的,都听过秋天的钟声”......
尽管尚显微薄,我们还是看到了这些眼前一亮的句子,我们也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句子,在余玉英的诗歌的字里行间呈现更多如上这样愈趋厚重丰盈的内容。这是一位诗人及其作品走向成熟和壮丽的很好实证,由此可见,我们的诗人在无止境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有要求、有追求,在不断地作出尝试和突破,破茧成蝶,令人期待。
那些迷离的梦留在了梦里。那个从月光中走来的诗人,作别低吟浅唱,正以“说真话、抒真情、颂真美、做善行,让梦留在梦里,人活在真实的梦外。”的真性情和大无畏的姿态,步向丰润沉甸的渐变历程。
2023.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