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农耕文明的岭南诗史 ——读杜金华乡土诗集《家园密码》
 
农耕文明的岭南诗史 ——读杜金华乡土诗集《家园密码》
  文 / 杜金华

     
             农耕文明的岭南诗史
     ——读杜金华乡土诗集《家园密码》
              文/谢方生



   七八年前,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五月诗社青年诗歌作者杜金华潜力巨大,他的诗歌有可能冲出岭南走向全国。读完他刚出版的处女诗集《家园密码》,我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正确,果然沒看走眼!
   《家园密码》收进作者二十年间创作的诗作近360首。他出生成长在大唐名相张九龄的故乡——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曾在乡下种地数年,对农耕生活有铭心刻骨的体验,有深度的观察思考。他用诗歌语言形式,将自已的切身体验、观察思考,将务农过程、农村习俗、村风村貌、山水田园、耕作农具、节气时令、农业产品,以及农民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系列式、盘点式的抒写,如此深刻而辽阔地经营农耕题材,这样的诗歌作者,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诗集,也是第一次读到。这是开拓性的底层写作。《家园密码》堪称农耕文明的诗史,一部用诗歌体裁写成的岭南农业农村现代史。
   《诗选刊》主编、诗人郁葱曾提出评判诗歌经典的三个标准:第一,人性价值,普遍的人性价值;第二,史料价值,比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第三,语言价值。以郁葱的“史料价值”标准评价《家园密码》,我看到了它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感到了它沉甸甸的份量。
 诗歌的史料价值,不是靠想象意象和技巧堆砌起来的,而是靠题材内容的真实性支撑起来的。诗篇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情景等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没有过多的虚构成份。真实性,就是诗歌创作时要客观公正地消化利用题材,说真话,抒真情,使诗歌饱含历史元素。诚如大诗人艾青所云:“面对瞬息变幻的现实,诗人必须说岀自己心里的话。写诗应该通过自己的心写,应该受自己良心的检查。”《家园密码》中的作品,真实性是合格的、过硬的,故其史料价值不庸置疑。

一、真实地展示了农耕文明的亮点
 “在每一个变化分明的节气里/农人,365天,一天天翻着日历/浸谷种,犁地,播种,施肥,杀虫,春耕秋收…… /每一道工作,精准到某月,某天,某个时辰”,在《丰收是什么》中,作者写了岭南农村以水稻为中心的农耕过程,那些最懂得天、最懂得地的农民,带着敬畏虔诚,用汗水用心血,种岀了农耕文明的一个个亮点:
 种出五谷丰登好收成。《十月•村庄》《秋熟》推出一帧帧丰收画卷,“秋风带着丰收在望的喜悦吹拂而过/稻穗垂沉 稻香十里”,“还有那大片大片的稻田/秋风中泛着金色的光芒。” 这金灿灿的收成,“小以养家/大以养国”(《谷仓》)。
 种岀乡村四季分明的迷人景致。在作者笔下,春天“是犁田的汉子一声声的吆牛声喊醒大地/是播种的农妇隔田隔岸的拉家常响遍山岗田野”(《春》)。  这春耕的特写镜头,逼真热烈,撩人心魄。夏天“是田地里农人们全家出动夏收夏种的热火朝天/是晒谷坪上人们看着大雨突然落下来的手忙脚乱”(《夏》),夏日紧张忙乱的农活场面,谁能说这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秋天“是凉爽的风吹动金黄的稻浪/是金黄的树叶落地归根的脆响”(《秋》),稻子和落叶构成的黄金世界,这色彩高贵的乡村秋色,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心灵。冬天“是农人煮熟猪食喂牛度过寒冬/是镇墟上摩肩接踵的买买卖卖”(《冬》),冬天的农村,勤劳的村民依然在忙碌,沒有坐在门前欣赏雪花,他们本身就是风景。
 种出族群栖居繁洐的村庄。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大大小小的村庄,是胼手胝足的农人一代代奋斗打拼建造的家园,在他们心中村庄像稻子一样神圣。村庄是农耕文明的杰作,是传统文化和乡愁的载体。作者不惜浓墨重彩,把岭头、乌泥塘、鹅头坵、白门楼、大张屋、蜡树园、余屋等村庄展现在读者眼前。“祠堂立在哪儿,族的魂就在哪儿/蓝天衬着皎白的祠楼/虎山的雄伟衬着祖祠的雄伟/白门楼,立在每个族人的前额上”(《白门楼》),作者的笔聚焦雄伟的祠楼,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冲击力,读者通过想象联想,知道白门楼是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大村庄,看到“九品、秀才、进士、革命者、大学生、企业家、诗人……  /打这方丹山秀水间走出。”。作者像个眼力很毒的画家,选择某个季节村庄最有特色的物事,运用工笔写意手法,画出村庄的素描形象。“篱笆上、禾坪上、鱼塘边/晒着青菜、豆角、番薯干……/带上它们,无论以后你走多远/一嚼就是家的味道”(《立冬》),诗中写村庄,沒有写错落有致的房屋建筑,也没有写鸡鸣犬叫孩子街巷追逐,只写村民在篱笆禾坪塘边晒青菜豆角番薯干,寥寥几行诗句,就把冬天里村庄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篱笆》构思新巧,作者把篱笆当成村庄的地标,烙下抹不去的原乡样子,“无论你走多远,离开家乡多久/乡愁,始终密密实实地围在了那里”。
 种岀可爱的草根乡民和名人伟人。故乡的土地上,村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种出一茬茬庄稼,也种出一代代善良忠厚的乡村小人物和具有雄才大略的名人伟人。他们如同村庄大道旁的樱花,“开出一道景致/开出一种风骨”(《大道之樱》)。《坐在莲花上的父亲》是一首力作,诗中的主人公父亲怕村里儿童跌落塘中,守护在塘边。他是优秀的猎人,常在塘边擦枪。后来他放下心爱的猎枪,专心割草喂鱼,种植莲藕,一副慈悲度人的菩萨心肠。父亲是村中草根人物的典型,平凡亦不平凡。而唐代名相、大诗人张九龄则是故乡名人伟人的杰岀代表。作者为这位乡贤感到骄傲,写下《九龄风度》《张九龄头上的云》《石头塘访九龄》《张九龄故乡石头塘》《九龄风度出韶城》等诗篇,讴歌张九龄的伟大人格、旷世才华和历史功绩。集子中的一些咏物诗,诗人托物言志,诗中的动植物、生产工具都往往是人的化身。“天天坚持打鸣啼叫/叫亮了天/叫亮了地/叫不亮自已的命运”(《鸡》)。这个命运苦涩的雄鸡,虽然自己命运一片黑暗,却给世界唤来光明。它是故乡那种匡世救民社会精英的化身。菩萨鱼“不择食,随遇而安。强韧而迫于争斗/游弋人间的菩萨”(《菩萨鱼》)。这个人格化的鱼,就是乡村中那些善良厚道的农人。

二、真实地诉说了农耕文明的痛点
 改革开放浪潮带来的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给农耕文明注入了生机活力,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也给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与伤害:
田地荒芜,村庄败落。“东村的/西村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地抛荒了/不种瓜/不种稻/只长杂乱的野草/以及朝令夕改的念头”(《田》)。乡村的年轻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走了;读书的大学生,毕业后不回来了;家底厚实的人家,在城镇建楼买房,搬走了。村里缺少劳力,造成大片田地抛荒。《田》中描述的景象,当下的农村随处可见。《消失的村庄》告诉读者一个传统文化毁灭的沉痛事件,“网一样纵横交错旳电线/像极了我的心事/充满了能量,纠结又零乱/村庄还沒来得及老去/转眼消失不见”。村庄消失了,那些凝聚在老房子、老树、古道中的传统文化,也埋进了瓦砾野草中。 “村子很瘦,瘦得养不起一个值得说道的故事/瘦得养不起一段传奇/值得在茶余饭后拿在桌上说道一二。” 在《鹅头坵》中,作者对那个叫鹅头坵的村庄的破败衰落作了诗性的叙述。古村大张屋,“破败的围屋倒下来,埋住祖先留下的古迹/只在村上老叟深邃的眼眶里/遗留着一点点过去的痕迹”(《大张屋》)。大张屋的衰落,比鹅头坵更严重,珍贵的历史文物古围屋倒塌,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村庄的败落,寺庙势必香火稀少,乃至殿宇倒塌,埋沒于荒草。《吉祥寺》记录了那个曾香火鼎盛的名寺遭受罹灭的命运:“最后一尊神像倒下......灌木芦苇沒过头顶/沒有人说得清楚它的前世今生”。人们破坏乡村传统文化还有一种奇葩行为——填埋古水井。诗人眼中的“那些倒映过无数明月的水井”,是鱼的眼,龙的眼,母亲的乳房,而在一些村民看来,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只一只地填埋遗弃枯竭/伴着那回不去的时光……”  从《井》的诗行中,我们看见作者的心在滴血。
    生态环境恶化,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改写。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乡村的资源被无序过度的开发。乱砍滥伐森林,恣意偷采河沙,无序养殖,乱倒垃圾等,导致“山穷水尽”,水体污染,“很空的天空沒有飞鸟 蜻蜓/更甚于鹳鸠鹰雕”(《暮晚》)。《涸了的河》写了一个生态坍塌的悲剧,“河水,越来越小/越来越浅的乡河/搁浅了旧日的竹筏/搁浅了那时纯粹的恬美时光/桥,故乡一样地消瘦,寂寥。”。乡河干涸,故乡消瘦,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损害了乡村的发展和美貌。“小河弯弯/流着流着就静寂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情境/定格在残存过往的记忆里/还有那声声棒槌的回响/那村姑农妇临河挑水、净衣的清灵/消失在杂草丛生的阡陌上”(《河》)。作者怀念小河碧波荡漾歌声激越的过去,对眼前河水的静寂无声深感惋惜,而又无可奈何。“渡过九龄风度的清化河/已撑不了曾经的竹筏”,“娃子们光着身子迟疑不下/临河挑水的妇人已不再看见”,《有清澈的河在我梦中流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清化河的深厚感情,看到波涛浩浩的母亲河流成了小溪,反复地问:“从何时起/你就静谧了?”,屈原式的天问,倾泻了诗人的愤怒,也是对执政者的冷峻质问。
   人心不古,乡民道德水平滑塌。“最难耕的田/是你心上的那一块”(《田》)。诗人锐利的目光,看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对乡村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猛烈冲击,不知什么时候那些纯朴厚道的心灵变得很陌生了。“手中挥动着数千年的镰刀/绣迹斑斑”(《暮晚》)。人们变得麻木不仁,“沒有人在意那滔滔江河/淌成了涓涓溪流”(《乡见》。“从游子到归人,不太长的光景/一转身,故乡就成了再也找不回来的怀念”,“见惯了家长里短/也见惯了钩心斗角/一颗心从柔软变得硬冷/张嘴就来的有怨恕也有粗言”。作者曾到珠三角打工,后来回乡创业。在《还乡多年》中,他向读者谈了对故乡的再认识:乡民们自私自利,喜欢“窝里斗”,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吵闹闹。处在这种人际环境中,作者对故乡滋生一种若即若离感,心变得冷硬了,学会了讲粗言。他感到自己很孤独,那些稔熟的面孔仿佛一夜之间不见了,只剩下自已一人沉浮于世。《故乡,只剩下我》中他向读者坦露心迹,吐出苦楚。

三、真实地描绘了农耕文明的新起点
作为一个用历史眼光看问题的诗人,杜金华对农耕文明的发展道路自然有自己的主张。他的主张与国家振兴乡村战略不谋而合。思想的灿烂火花,辉映文化人的宽广胸襟和使命担当。
    “耕牛卸下牛轭多年/耕作的人们也放下镰刀多年/千百年沿袭的役牛农耕文明/在自己的手上终结/谦卑地弯下半辈子、一辈子腰的人们/站在田边,看一样样机械/沿着自己重复过无数次的轨迹/碾出新的稻行。”。《变革》这首短诗,题目宏大,以诗的形象回答了农耕文明的出路问题:走机械道路,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进步。依靠农机科技,农人们半辈子、一辈子弯着的腰才能直起来。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并非势不两立,两者可以取长补短,共存共荣。农耕文明借力工业文明,不仅不会毁灭,还会再创奇迹。《家园密码》一诗中,诗人以村中在祠堂举办隆重的婚礼,宣示农耕文明浴火重生。“新的一年从一杯喜酒开始/从家与生命的溯源开始,从巡礼故里开始/我们的根在宗祠里。开枝散叶/耀祖的荣光,汇聚成庄重坚定的信仰”,一对新人在众人簇拥着,在鞭炮声欢呼声中“走过厚重的山门/山河复辟,胜境重开。”。婚礼、祠堂二个隐喻性意象,喻指农耕文明重新开始,继往开来生生不息,孕育新辉煌。盛大的婚庆场面,暗示了农耕文明顽强的生命力。
   这个重新开始,文学理论界说成是“还乡”,也就是农耕文明的再造重生。路该怎样走?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诺瓦利斯的话给人启发:“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杜金华对农耕文明出路的审视思考,紧紧地围绕乡愁,以乡愁为坐标。乡愁是什么?在《记住乡愁》中,他运用具象进行了诗性的解读。“乡愁,是青山下家的炊烟”,“乡愁,是房前院里的水井”,“乡愁,是开门见山前的水塘”,“乡愁,是村头的那棵古树轰然倒下/乡愁,是山野的那些果子寻而不见/乡愁,是身在家乡却觉得陌生冷谈/乡愁,是至亲乡人一个一个地埋在山岭”。概而言之,农耕文明的蝶变,就是要留住乡愁,保护好体现乡愁的村庄,保护好其中的古树、古井、古街道、古建筑、老人等产生乡愁、蕴含传统文化的东西。这是不可再生的稀有传统文化资源,必须倍加珍惜尊重,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留住这些东西,才能留住乡愁,使乡村成为灵魂的故乡。
   对振兴乡村进程中岀现的新事物、新气象,杜金华满腔热情地咏赞。看到“混乱的荒芜地/变成宽阔的文化广场”,他认为是“党的光辉和国家的荣耀”(《五星村文化广场有寄》)。看到新乡村的墙画,他点赞“……这些墙已不再是围墙/它们是一道道窗口/记取了往昔,展望着未来”(《新乡村墙画》)。看到消失了很长时间的火龙重新在村镇夜空下舞动,再看见当地高速公路的联通,他忍不住追逐欢呼,记下“舞了数百年火龙的村民/终于见到它苍劲蜿蜒的样子”的激动场面(《粤地起苍龙》)。《新时代的环路》《司前诗章》《欣悦抵达》,赞美了新修的乡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是对家乡的道路交通建设新成果的检阅与巡礼。
   “人无完人,诗无完诗”。《家园密码》中的一些诗篇,也有些许的瑕疵。由于作者片面执着追求“小百科全书”的效果,所写一些节气及对童年生活的追忆的篇什,表达机械生硬,题材的思想意蕴挖掘不夠,语言稍微散文化……,但瑕不掩瑜,《家园密码》仍不失为五月诗社的扛鼎之作。一个青年作者,能从历史的高度进行诗写,并不多见。
    已走过的创作道路表明,杜金华是一个用生命青春来写诗的诗人,只要继续“扎根大地,扎根人民”,他会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2023.8

   

   谢方生简介:1955年出生于广东仁化县,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诗社、五月诗社社员,界外诗社副社长,有诗入选夏寒等主编《中国诗歌年选2021》《中国诗歌年选2022》谭五昌主编《中国新诗2022年排行榜》《每日一诗.2023年卷》,出版诗集《人间烟火的歌》《岭南木棉红》,诗歌《诗味元宵》获第四届“长江杯”诗歌大赛一等奖。



2023/9/2 8:45:17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160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7137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