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一方水土一方人---------移民人家
 
一方水土一方人---------移民人家
  文 / 张倪英


     
      人的一生中,有些印记,是根深蒂固的,是烙在骨子里的。无论你走多远、走多久,也不会丢失。这种印记,也许就是乡愁吧!
      故乡很远,也很近。 
      故乡很远,是离开河源很久了;故乡很近,是指记忆和美食都离不开故乡。
       每一个人的记忆里,喜欢的东西,都在某一个温馨角落里珍藏着,只是没有显露出罢了。比如:故乡的萝卜粄和土月饼,就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珍藏。
      我的老家在河源。1958年8月至1959年12月,为修建新丰江水库,在1年多的时间里,完成10.64万人大迁徙的任务。沿岸的村民响应国家号召迁来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一开始被安排在董塘镇境内的凡口铅锌矿居住、务工。到1963年时,除少数人还留在矿内做工人外,其余人则被安排到从事农业生产,并成立了凡口人民公社,分为五四大队、东升大队和星光大队。1970年凡口公社撤并到董塘人民公社。1980年各大队改名为管理区。2005年6月将五四、东升、星光三个管理区合并,重新命名为原河源老家南湖乡的地名——南湖村。
      爷爷是10万人大迁徙中的其中一员,带着父亲,惜别故园,到董塘镇东升村安家落户,从头开始。父亲那时才13岁,是村里头,少有的读过几年私塾,肚子里有些“墨水”的人,年轻时做过技术员,也做过生产队长......在东升村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除了干农活,养鸡,养鸭,种菜,养猪,他还要负责大队管理。尽管当时的条件艰苦,他依然给了我们四姐弟童年最好的成长环境。家里穷,父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住的是亲手砌的泥砖房;后来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住上了自建的小楼房;到了我们这一代,已是有幸逢盛世。小小的东升村,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变得最多的,是村里的女人,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阿婆们,她们以前持家操劳很辛苦很累,为了休憩,也为了解乏,许多女人学会抽烟,喜欢上了抽烟。随着生活越过越好,女人们慢慢戒掉了抽烟。如今,村里头的女人们喜欢上了跳广场舞。每天吃过晚饭,或者农闲不忙时,大家伙儿相约在村广场,排好队列,踏着音乐节拍起舞......生活自由自在。
      为纪念新丰江水库移民60周年,2019年,300多名外嫁女集体相约(有幸参与),穿着火红的衣服,按照传承下来的移民风俗,笑容满面地挑着鸡、鸭、鱼等礼物回到娘家。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表演了具有移民文化特色的舞蹈、歌唱等节目,开展了拔河等一系列活动,整个南湖村洋溢着欢快、温馨的气氛,鞭炮声、锣鼓声、笑语声不断。村里变化太大了,那些广场、楼房、生活污水处理池、硬底化村巷道……比比皆是,真的为娘家村庄变漂亮感到自豪,也衷心地祝福娘家村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时代在变,可是家乡的那种味道却不曾改变。
都说“冬至大过年”,我们也有自己独特贺冬至的习俗。在冬至这一天,母亲都会做一种具有河源特色的糍粑——萝卜粄(“粄”即是糍,萝卜粄由一定比例的糯米粉、粘米粉混合揉成面皮,由五花肉、虾米、芹菜、蒜、香菜等配以一定的调味料炒成馅,再把馅包进面皮里,蒸食或水煮或煎炸均可),口感香糯爽口,回味无穷。据说有一种调料是必须加入的,那就是被老一辈人称为“古月粉”的胡椒粉。因移民人近水面,炒制萝卜粄的馅料和大部分较闻名的移民菜,如红焖肉、炸鸭子等都会以胡椒粉作为主要调味料,除了能提鲜外还能祛寒、祛湿、保暖。那个时候的我们跟着母亲,围着灶台不肯离开,为的就是在母亲出锅时,争得第一口鲜香,在“呼哧”“呼哧”热辣滚烫中齐聚一堂,开怀大吃。这也许就是母亲的味道吧!时至今日,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依然会在冬至这一天,准备好食材,在厨房为我们张罗着萝卜粄。那娴熟的手艺不减当年,那一天也是她老人家最开心的一天。

      父亲的手艺也不错,每年中秋前,他都会自做“土月饼”。这个习俗从祖辈时就已有了,移民土月饼以香、酥出名,手工制作,营养卫生。每到中秋,移民人家家家户户都会做“土月饼”,我们家也不例外。要做出地道的“土月饼”,在选材用料等方面都十分讲究,除必要的米粉外,父亲要提前准备好花生、芝麻、冬瓜丁、红糖......米粉炒好,再和上配料搓匀,然后靠月饼模子,把做好的月饼雏形放在月饼模子里压实,这样月饼就做好了,然后是用过油纸简单包装,最后贴上一张红纸,就大功告成。父亲说,做“土月饼”在炒、搓、压等环节中得有一定的技术,才能做出香喷可口的“土月饼”。市面上的月饼品种繁多,花样不少,可我最爱吃的还是父亲做的“土月饼”。后来父亲故去了,土月饼终成了记挂。舅舅尝试着做,循着记忆中父亲的做法,居然做得味道如初。我想起一些旧时光来:中秋前的阳光,照着门前的一株大白玉兰。父亲把做好的月饼,对着光亮处照一照,他的脸,也在里面晃。父亲得意地说:“我做的月饼,像十五的月亮!”
      最有趣的是元宵节之前老家的“吊灯”习俗 :如若是哪户人家生了男孩,到正月十三时是要吊一盏灯的,就是那种用竹篾做的花灯,寓意是添灯祈福。同时,新生儿降临满月时,还要摆满月酒,客人们都要挑着客篓来访,喝到主人家捧来的一碗自酿黄酒。如果酒里放的是姜片,就说明生的是女孩;如果放的是姜丝,说明生的是男孩。以前“重男轻女”,现在这种观念逐渐消失,“吊灯”习俗已经慢慢封存。
      家乡的故事道不完,思乡的人儿在远方......
作为移民的后代,也曾坐船到万绿湖上,循着父辈告知的线索,寻找水下的故乡。多想告诉故人,他们的孙辈,已经在仁化生活安定,不再有漂泊之感。南湖村早在岁月的洪流中,成为了我们的挂念,我们的第二故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已经在仁化这方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移民文化,也融合了当地的客家文化。移民人在仁化奋斗,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也许当初移民来到仁化,我们的命运就和它息息相关,融为一体。
      仁化,这个山清水秀的“文明小城”,我们的新故乡,一定会越来越好!(仁化实验学校 张倪英)

2024/9/8 10:55:40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83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4948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