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一代人,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共和国同龄人的“物荒”年代,也没有切肤感受过老三届那代人的“动乱”岁月。虽然小学三年级写作文时就经常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句式开头,似乎自己从小就生活在“春风”里,事实上农村出生的我,也同样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煎熬,感受过物质匮乏的酸楚,体验过精神荒芜的恐惧。大的不说,就拿照相这事,虽然对于城市来说再普通不过了,但于我而言却有一段难忘的记忆,是一份美好的回味。
小时候,家境比较清贫,父母白手起家,再加上我们兄弟姐妹多,除了平常的油盐酱醋,单是每年的学费都是一笔巨大的花销。勤劳俭朴的父母凭自己的双手和志气把我们拉扯成人,也熏陶了我们生活简朴、自立自强的性格。应该说,小时候的我在生活中从来不会乱花父母一分钱,而且读书成绩历来都是年级当中的佼佼者,因此也是左邻右舍眼中的“乖乖仔”。但是,有一件事却总是让我“不惜重金”,而且“乐在其中”,那就是照相了。
还记得,在上中学之前,我是很少离开乡村去县城的,所谓的“出远门”也仅限于十几公里之外的小镇而已。由于交通闭塞,不但信息不畅通,就连照个相也是“难得的机遇”。现在细细想来,不单是我,甚至连我们整个村庄,都应该好好感激一个人。因为他的到来,不仅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像过年一样开心地照几张相,而且让不少甚至一辈子也从没照过相的老人家圆了照相的梦。如果再往更深一层,可以说他是从某个侧面用镜头记录了我们村庄历史和变迁的“摄影师”。
这位“摄影师”姓朱,是离村五公里外林场的一位职工,平时喜欢照相,没事的时候就挂着相机,骑着自行车,走村庄,进农户,下田间,上山林,专门为人拍照。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人尤其爱笑,无论走到哪里,笑声就在哪里炸开锅,而且嗓门特别大,说起话来还经常“口沫横飞”。此外,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每次他的出现身边总会围着一群小孩子叽叽喳喳跟他“斗嘴”,因为他没有丝毫架子,说话也比较幽默风趣。
“照相啦!1元1张,不靓不要钱!”每次听到这句“朱氏广告”,村里、田间、山头都会迅速“传播”开来,并且立即引起一阵“骚动”。那些在庭院闲谈的阿公阿婆也好,在田间劳作的年青男女也好,在路边玩耍追逐的小孩子也好,都会不约而同地围了过去,有的在争抢别人的相片欣赏,相互品头论足;有的在讨价还价,彼此玩笑不断……好不热闹,一点也不夸张地说,就像今天的明星驾到一般。这时,爱美的姑娘们会马上梳理一番,然后或是站在田间,或是钻进树丛,或是倚在石旁,略带羞涩、笑不露齿地“咔嚓”一张;年青的小伙子非常干脆地拿着劳作工具,全然不顾满身“拖泥带水”就地取景,来一个原生态、纯天然的“写真”;那些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则搬来凳子,端坐厅堂,极力挺起本已弯驼的身子,双手摆在膝盖,一本正经地拍下“标准照”;有钱人家的小孩,父母多半都会让其兄弟姐妹合影一个“大团圆”。这时的我,心里痒痒的,虽然羡慕别人,但又非常无奈,毕竟不知道父母是否同意。有一次,我鼓起勇气,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跑回家把平时认为最漂亮的一套衣服穿了出来——其实是一套当时流行的“运动型”内衣——疯狂地追上“摄影师”,生怕他走了,然后站在一块田间的大石头上,双手“叉腰肌”,右脚前踏石头,一幅典型的“时代样板照”就此诞生了!当时,心情既紧张,又高兴,往后的日子,依然有点兴奋不已,但同时又忐忑不安焦急等待“摄影师”的出现。没过几天,“摄影师”送相片回来了,恰好母亲把我的相片领了回来,当她把那张我有记忆以来印象最为深刻的“经典之作”交给我时,我如获至宝,拿着相片边跑边跳,真像是过年一样欢喜!这虽然是一张非常普通又平凡的照片,但却是我个人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因为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照的单人相,可谓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我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见证,更是我成长旅程艰苦岁月的记录。
此后,我还让这个朱氏“摄影师”照过几张相片,仍然带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每当看着这些相片,我都对他心存感激,感谢他把我的童年美妙记录成永恒回忆。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照相已成为生活中最美好的享受,也是最刺激的经历,更是最奢侈的精神食粮。一张小小的相片,慰藉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见证了一个乡村的变迁,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容颜。
再后来,照相的经历逐渐多了起来,但仍然有两回印象特别深刻。一次是在小学六年级上学期,一天同班中一同学跑来我家,不知他从何处拿来一部傻瓜相机,约我一起到城里去玩。当时,不是因为要去城里玩,而是因为他手中的相机让我立刻骑着自行车随他一起踏上了十几公里的赴城山路。当我们经过山路一处水塘时,看到水面鸭子成群,还有条小船,于是我上了船,蹲在船头照了一张“意气风发”的相片。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仅仅是为了照张相,竟然完全不顾骑十几公里山路的自行车,所有的奔波和辛苦全都被照相的喜悦冲得无影无踪。这也许就是“物以稀为贵”最好的诠释了吧?
还有一次是在十二年前的夏天。当时我正在师范读书,暑假在家务农的我突然接到韶关作家协会主席桂汉标先生的来信,让我参加粤北校园文学第三届夏令营(文学提高班)。时值农忙季节,再加上家中生活拮据,虽然六天的夏令营全程个人仅需交100元,但对于我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边是对文学的执著追求,一边是劳作的紧张和资金的紧缺,既心动,也心痛。后来,父母鼎力支持我参加,才让我幸运地成为了二十几位营员之一。那届夏令营的大本营选在清选、连山和阳山,主要营员都是从前两届文学夏令营中挑选出来的苗子作为培优对象。作为粤北校园文学最初主要发起者之一的我,能参加这届夏令营既是我个人的幸运,也是对当初韶大、韶师、卫校、北中、一中等几所院校文学社团负责人作为粤北校园文学的初创者的荣誉,更是桂老师热情帮助、悉心栽培的结果。在夏令营中,我带来了自己创作的长篇校园小说,桂老师一边组织活动,一边忙于讲座,一边见缝插针、通宵达旦地为我批改,让我从心底里充满感激。还记得夏令营行程中有一天是参观连山的宝塔,登上塔顶的时候,大家纷纷照相留念。只见桂老师掏出自己的相机,热情地为每个人拍照。相对于城里孩子的开朗大方,我比较腼腆地躲在一旁,不敢上前让桂老师也帮忙照一张,虽然心里特别冲动,就是迈不开这一步。可是就在这时,桂老师突然拉着我的手过去,并大声地对其他营员说道:“好了好了!你们已经照了不少了,让张锦荣也照一张吧!”这一突如其来的“特殊待遇”,让我既惊讶又欣喜,连忙靠在宝塔扶栏,双臂张开,让桂老师给我拍下了一张特殊的相片。说实话,当时虽然很感动,但对于相片的结果我丝毫不抱希望,因为很多同伴旅游照的相片最终都是不了了之。我想,桂老师照了那么多,又那么忙,不记得也是正常。开学后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了桂老师寄来的相片,让我彻底地知道自己原来的想法是多么的错误,也让我深深地铭记住桂老师的“人品”与“文品”,“诗品”与“师品”!不久之后,我的长篇小说作为粤北文学丛书专辑中的一本正式出版了,其中凝聚着多少桂老师的心血、智慧和厚望,只有我心底最清楚,除此之外恐怕那张特殊的相片也是最好的见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之后,经过自身的努力和拼搏,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有了质的改善。五年前,我也像很多人一样正式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数码相机,童年的一个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无论何是何地,不管是旅游还是休闲,我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拍照留影了。可是,渐渐地我却发现对照相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渴望、冲动、欣喜和难忘了。每次拿着数码相机随意地取景,随意地拍摄,随意地删除,这种随心所欲的方便快捷不知不觉中也把很多特殊的情感变得毫无所谓了。生活就像是照相,没有胶片的数码相机虽然方便,却似乎也难以找到生活的底色、记忆的底片和人生的底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