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的教育应用
——《女儿的手机》读后
文/■邓秋船
很显然,《女儿的手机》写的是作者丁晓玲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文章的故事简单又平凡,记述女儿偷偷买智能二手手机的事。
12岁的女儿渴望拥有一部能上网和听歌的手机,在同龄同学的引领下,用压岁钱到通讯城买了部手机(因年纪小,不知是二手机)。家人很是紧张,都说要严肃处理。
换了谁,当自己的小孩没经过家长的允许,就自作主张买智能手机,难免不满和惶恐,乱花钱,又耽误学习,说不定还被网络上的不良资讯误导“三观”。是粗暴呵斥,收缴手机,还是听之任之,假装没发现?
作者没有摆出一副母亲的架势,而是冷静对待,心平气和与女儿沟通,先检讨父母没有重视她的要求,继而赞扬女儿用自己的压岁钱买心仪的手机,没额外增添大人的负担,接着婉转表示自己第一部手机不必买别人用过的。10余岁的小孩智力也发展了,有一定的辨别力,能领悟出母亲的真诚和平等,于细微处为自己着想,对自己的鲁莽行为自然心生悔意。同时,期待小孩相信自己的父母,取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手机小毛病的出现,和不慎掉进水池里导致无法正常使用,母亲还是没有责备她,也没有给她配置新手机,整个历练过程孩子在过错和不如意中自我修复、顿悟、进步。
针对小孩沉迷手机,只要找到根源,远离手机也不难。究其原因,不外乎视野狭、兴趣小、缺少属于自已的梦想。我们做家长的,多陪伴多倾听,课余、假期带他多接触社会,多了解身体熟悉的人,有针对性培养其兴趣,比如唱歌、画画、跳舞、书法、陶瓷工艺、茶艺、养花养鱼、跳步、游水,让他体验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阳光、积极、向上,他哪里有空沉迷手机?爱好和梦想早已充实了他的空间,父母多参与、多引导、多分享,既淡化了他的寂寞无聊,又充实了他的业佘生活,缓解了他的压力。
当然,不敢说作者的做法是不二的选择,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对新生事物的态度不同,每个家长也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但家长放下姿态,多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力戒主观、粗暴、简单,可能更容易引导孩子认清过错根源,积极、勇敢地改正,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