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如璀璨的星辰,即便历经岁月的洗礼,一旦重新闪耀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就会勾起一段段动人的往事,也再次证明了美善与艺术的永恒魅力。
40年前,当我在北京的文化部所属群众文化杂志社出版的《群众文化》月刊1984年第十一期,发表那篇记录青年画家吴斯嘉的报告文学《美的发现》时,未曾想到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能够像一阵温暖的风,吹起人们心中那些美好的涟漪。那时候的吴斯嘉,扎根在煤矿之中,他用画笔去描绘那些朴实而伟大的矿工。煤矿,是一个充满力量与汗水的地方,黑暗的巷道里,矿工们的身影如同勇士,他们开采着光明与希望。而吴斯嘉,他看到了这其中的美,一种蕴含着坚韧、奉献与生命活力的美。
吴斯嘉以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在粗糙的矿工面庞上看到了岁月的镌刻,那一道道皱纹如同大地的沟壑,诉说着生活的故事;在他们沾满煤尘的身躯上,他看到了劳动的尊严,那一身的乌黑,像是对大地深处宝藏探索的勋章。他的画作,不仅仅是对矿工外貌的刻画,更是对他们灵魂的捕捉。他用色彩和线条,将矿工们的善良、勤劳、勇敢一一展现,让人们看到了那些在黑暗中奋斗的身影背后,有着一颗颗如金子般闪耀的心。
他不仅自己醉心于描画矿工,还积极地辅导矿区的业余美术爱好者。在那片相对艰苦和单调的矿区环境里,他像是一位艺术的播种者,将美的种子撒播在每一个热爱艺术的心田里。他的辅导,是耐心的,是充满激情的。他让那些业余美术爱好者们学会用画笔去发现身边的美,去展现矿工们的生活百态。这些美术爱好者们,在吴斯嘉的引领下,用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矿区不一样的一面,看到了矿工之美,而这种对美的发现和展示,也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助力着矿山的建设。
因为当人们看到自己的形象被如此艺术地展现,看到自己工作中的美被发现,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对工作更深的热爱。这种热爱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在矿山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吴斯嘉的艺术,成为了连接矿工与外界、现实与梦想的一座桥梁,它让人们看到了在艰苦的劳动背后,有着无尽的美和善的存在。
岁月流转,近期当我为了出版散文集,在整理旧作时重新发现了这篇《美的发现》,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也有着对那篇作品所承载的价值的重新认知。于是在新年的第二天,我将它重刊于“诗的红三角”公众号。这个小小的举动,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彭良武,这位有着矿工和矿领导经历的原仁化县政协主席,如今的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一向重视文化建设,近几年力促仁化诗词协会成立并办了许多好事实事的热心人,看到我重发的文章后,迅速做出了反应。他的转发,像是一种接力,将这篇承载着美好回忆的文章传递到了更广阔的空间。而这一传递,直接联系到了吴斯嘉的妻子何志新。尽管我之前从未见过她,但元月3日上午那通电话却像是跨越了时空的握手。电话里,她的声音充满了感激,那是一种对爱人的思念和对往昔岁月尊重的交织。她的感谢,不仅仅是因为我为她的爱人写下了那篇文章,更是因为这篇文章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吴斯嘉的记忆,让他的艺术精神再次被提及。
她邀请我喝午茶,还说要送吴斯嘉的画册给我,这一邀请和赠送背后,是一种对美的传承和分享的渴望。画册,那是吴斯嘉艺术生命的另一种呈现形式,每一页都凝聚着他对美、对矿工、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呵。在微信中何志新大姐热情写道:“桂老师,现把斯嘉的老师、朋友和学生三人看了您的《美的发现》报告文学后的感言转发您,为您点赞!”
随即发来的吴斯嘉的老师、朋友和学生的微信留言如下——
网名“大卫”:“我一边读着,不觉眼眶湿润了。我也感谢桂先生为斯嘉画像,而且沒有任何的刻意渲染,文字非常朴实,就是一幅素描,呈现了斯嘉的本色。我由衷的谢谢这位作者。”“斯嘉能捕捉到矿工美的心灵,并深深被吸引而不为高薪而离去,这位桂先生却能发现斯嘉这位文艺青年身藏的情感的美,人格的美,实属难得。”
林有则:“桂汉标与我同龄,同有知青经历,同有时代意识感的语言,他也与我有一段短暂的交往但却有为我散文集留下序文的白纸黑字。我们是朋友。”“他的文笔很有弹性,文句颇有韵律,句式很有跳跃式的神妙。他的诗、散文、文评感染力、说服力很强,很巧。他是韶关五月诗社创业者,几十年如一日,在文艺界培养出无数文学精英……”
石伟华(网名“石头”):“师母下午好! 文章第一次读,很感动。桂老师1983年与他一起得到煤炭部文学奖项。两个人一起去山东领奖开会。以前听吴老师说他得了厚重的‘霍英东奖金’,十分难得。奖金四十万之巨! 好多年前他主编的杂志还发过我两篇小说。一直钦佩他……”
以上留言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艺术生命的深远影响力。老师的教诲、学生的敬仰,这些情感如同丝线,编织成了一张关于吴斯嘉艺术人生的大网,网住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昨天中午,何志新大姐和她的好姐妹,在崎山饭店邀请了我,以及原红工矿干部后到《韶关日报》当编委的邹英杰、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报社摄影家黄日友五人茶叙。大家多年未见或初见,却因前年故去的吴斯嘉而毫无生份拘束,谈笑风生,从与吴斯嘉的交往与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美与善在艺术中的完美融合。他的艺术之美,源于他对矿工们善的发现。他看到了矿工们平凡中的伟大,看到了他们为了家庭、为了社会默默奉献的善良本质,然后用艺术的形式将这种美放大、升华。而这种美,又反过来影响着更多的人,让人们对矿工群体充满敬意,也让矿区的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便是善的传播。
一本何志新大姐与学生们共同编辑出版的大气精美厚重的《吴斯嘉美术作品选》,捧在手上,让我万分感偑!艺术,它有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40年前的故事,如今依然能够打动人心,依然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这是因为美和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艺术则是将这种追求具象化的最佳方式。在当今这个世界,我们或许更加需要这样的美善与艺术的结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身边的美,忘记了那些平凡事物背后的善良本质。而像吴斯嘉这样的艺术家,他们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心灵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他们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发现那些被隐藏在日常琐事中的美,如同一朵盛开在墙角的小花,虽然不起眼,但却有着独特的芬芳。
当我们看到吴斯嘉的故事,看到他的艺术如何影响着周围的人,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美、传播善呢?美和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微笑、每一次帮助、每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瞬间。
此刻夜已深,但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在未来的日子里,吴斯嘉的画册将会摆在我的书架上,成为一种特殊的纪念。每一次翻开它,都会像是走进了一段充满爱与美的历史,那些矿工的形象、那些矿区的故事、那些关于艺术创作和传承的记忆,都会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而我也相信,他的艺术精神将会继续在这个世界上传播,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美和善,让艺术的永恒之光照耀每一个角落。
(2025年1月5日夜)
|